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基于制度变迁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汇率制度自其最初形成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其间,各国的汇率制度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国际金本位制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了典型的固定汇率制度,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致使该种汇率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汇率脱离黄金平价,处于剧烈波动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三个货币集团,集团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而货币集团之间以及非货币集团国家的汇率以浮动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固定汇率制度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控和各国政策的合作中形成的,一直延续到1973年。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制度呈现无政府主义,1976年的牙买加会议正式确立或者说允许各国自主选择汇率制度,从而形成了实际上的以浮动汇率制度为主的各种汇率制度混合在一起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从不同国家来看,尤其是1973年以后,许多国家的汇率制度经历了更复杂的变化,发展中国家表现更甚,而且不同国家的发展趋势与方向有较大差异。欧洲货币体系内的成员国仍然实行区域内的固定汇率制度,对外联合浮动,并致力于区域内货币的一体化,1993年成立了欧洲联盟,并于1999年在欧盟内使用共同货币——欧元。在拉美地区,阿根廷在过去近40年里曾多次改变汇率制度,1976年改固定汇率制度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1979年开始实行预先公布贬值速度的爬行盯住汇率制度,1985年实行管理浮动和自由浮动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1991年则改为货币局制度,但到了2002年被迫退出货币局制度,又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在东欧地区,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纷纷加入欧盟,在加入欧盟后,这些国家有义务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加入欧洲汇率机制(ERMⅡ),并在加入ERMⅡ至少两年及各项经济指标满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趋同标准的情形下正式采用欧元。波兰用了10年的时间,尝试了几乎所有的汇率制度形式:从单一盯住美元到盯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从盯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到爬行盯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再到爬行盯住加区间浮动汇率制度,最后实现了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样经历着不断变化。1973年以后,人民币采用盯住货币篮子汇率制度,根据货币篮子平均汇率的变动情况来确定汇率;1981—1984年实行双重汇率制度;1985—1993年恢复单一汇率制度并对汇率进行多次调整;1994年以后,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但是1997年后演变成实际的盯住美元制度;2005年后改为参考篮子货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在国际以及各国汇率制度的变化中,产生了对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研究,究竟什么样的汇率制度是最优的?这个争论迄今没有定论。综合不同理论观点和各国实践,弗兰克尔(Frankel,1999)的“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对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合适”被广为引用。是的,看看汇率制度演变的历史,我们无法确定哪一种汇率制度是最好的,而汇率制度的变迁则几乎成为一种常态。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汇率制度的变迁?是什么驱动着汇率制度的变迁呢?这种汇率制度的变迁是否有着某种规律或者趋势?具体对中国而言,又是什么决定或制约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人民币汇率制度将如何变化?在汇率制度的变迁成为常态的经济背景下,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无疑是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本书将利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汇率制度的变迁,建立一个汇率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并且在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影响汇率制度的基本因素在可预见的将来的变化趋势,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方向与变迁路径。具体来说,本书认为,影响和约束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最主要因素是中国的产权制度与货币兑换性的变化,而在可预见的未来,人民币的可兑换性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实现货币自由兑换,而中国的产权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因此,本书将着重对人民币可兑换条件约束下不同汇率制度的均衡性进行分析,提出货币可兑换条件下人民币中间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是非均衡选择。同时分析了在产权制度日趋完善的条件下,出于微观产权主体利益考虑的不同汇率制度的均衡性。

具体来说,本书各章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建立汇率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产权与制度变迁基本理论,分析产权安排对汇率制度及其变化的影响和约束。然后对汇率制度变迁的实质进行了界定,提出了汇率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的概念,并分析了汇率制度变迁的形成机制。

第二章介绍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历程,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因。首先运用第一章建立的分析框架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制度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的产权制度变化和货币可兑换性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变迁的作用。然后分析约束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未来变化的趋势,提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产权制度会进一步趋于完善,微观产权主体的利益将得到进一步保护,而且人民币将实现完全可兑换。最后对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均衡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第三章至第七章运用第一章提出的分析框架,结合第二章分析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因素的变化趋势,对不同汇率制度的均衡性与非均衡性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探寻在可预见的制度环境变化趋势下均衡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具体而言,第三章从投机冲击和货币危机角度分析货币可兑换条件下中间汇率制度的非均衡性。本章首先分析在货币可兑换条件下实行中间汇率制度存在的金融不稳定性因素;然后阐述中间汇率制度下货币危机的发生机理以及在实践中的表现;最后分析在人民币中间汇率制度安排下已经存在的货币危机因素,以证明在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条件下中间汇率制度的非均衡性。

第四章从政府的货币政策自主性角度分析货币可兑换条件下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度的非均衡性。本章首先利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总结和比较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及有效性。然后建立汇率制度、开放度与货币政策自主性的VAR模型,实证分析不同汇率制度安排对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影响,发现随着中国开放度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灵活性越低,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就越差。最后论述了货币政策自主性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说明了货币政策自主性约束下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度的非均衡性。

第五章结合在中国未来的产权制度发展中微观产权主体的利益会得到进一步明确和保护的条件约束,分析了微观产权主体福利视角下不同汇率制度安排的均衡性。本章总结和比较了传统开放宏观经济学和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不同汇率制度的微观福利表现,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对外开放度和定价方式两个角度比较了不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微观福利表现,论证了在微观产权力量逐渐强大的背景下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均衡性。

第六章从政府宏观经济绩效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可兑换条件下不同汇率制的均衡性。本章首先总结了传统理论分析中不同汇率制度的宏观经济绩效表现,阐述了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对经济绩效影响的特殊性。然后对不同汇率制度下中国的经济绩效表现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制度灵活性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效应不显著,因此,从政府宏观经济绩效目标来看,不同汇率制度的均衡性表现没有显著差异。

第七章探讨了中国向浮动汇率制变迁的方式与路径选择。本章首先提出,虽然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是未来产权制度和货币可兑换约束下的均衡选择,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目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还存在一系列的障碍;然后比较了国际上向浮动汇率制度变迁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总结出成功转向浮动汇率制度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对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的方式和路径选择提出了建议。

由于笔者的研究水平有限,在写作过程中难免存在错误和疏忽之处,欢迎各位读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