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战略定位与高地构建
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战略定位
总体来说,粤港澳大湾区要在国家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依托有利的湾区资源,借助经济发达的城市群,面向通往世界的广阔海洋,充分发挥开放经济的引领作用和创新经济的驱动作用,开创和探索我国开放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态,建设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
(一)构筑开放经济引领带,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质是海洋文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湾区经济相辅相成,聚焦湾区经济就是要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打造一个辐射带动能力强大的战略支点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中央决定要求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承传我国和平友谊的海洋文化传统和海洋观,并以此作为和平外交政策与睦邻友好基石。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最长、港口最多、航线最广的大省,是接收海洋文化最直接、最丰富、最充分的大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正是基于丝绸之路的本质,依托湾区的港口优势、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朝着世界级大湾区的方向迈进。
发挥粤港澳独特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区域增长极辐射带动能力,可以更好地服务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我国打造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粤港澳地处海上丝绸之路要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有助于形成区域发展合力,成为更强大的经济纽带,通过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更强大支撑。
(二)进一步推动对外对内开放,促进环南海经济圈发展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是服务国家南海战略,促进环南海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推手。南海位处世界航运要冲,能源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中之重。目前南海局势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距离南海最近的经济发达区域,海洋经济总规模达1.23万亿元,连续20年位居全国首位,海洋电子信息业发达,是我国三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之一、国家重要的海洋科研技术经济平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加快南海资源开发利用,促进环南海经济圈发展,可以为国家经略南海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既是发挥广东对外开放先行先试作用,也是抢抓机遇深化粤港澳与内陆地区合作,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实现更好发展的内在需要。从国际区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地处环太平洋航线西岸,区位优势明显,处于连接东亚、南亚的关键区位,有到达东南亚、南太平洋、印度洋西岸东非国家的最短航路;有到达西亚和欧洲的陆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时,从国内区位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华南,连接西南,辐射中南地区,拥有广阔的腹地资源,宜于开发内陆资源,成为建设腹地经济的“桥头堡”,也是西南、中南地区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便捷通道。同时,可通过港口辐射作用,带动内地产业发展,充实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腹地。
(三)增创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积极服务泛珠三角合作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是增创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积极服务泛珠三角合作的重要举措。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优化全国经济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做出新的部署。经过多年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湾区涵盖的11个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泛珠经济体核心区域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级的海港群、空港群,2015年,湾区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约1.74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5倍以上,其中,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都是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的国际性大港,经济总量超过8.47万亿元,将近旧金山大湾区的2倍,超过纽约大湾区,与东京大湾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具备了比肩世界发达湾区的条件和基础。加快发展湾区经济,促进区域内要素合理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湾区经济国际竞争力,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泛珠三角共同发展。
通过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以海岸线为主轴,以11个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临港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形成临海产业带,以海洋产业群、滨海城镇群、海洋景观、海岸生态屏障为支撑,通过产业、居住、景观带的科学错位布局,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将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将不再以各个城市各自为政来发展区域经济,而是从整体上重新规划布局,这样有利于优化配置湾区资源,引导重点产业集聚,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通过区域协同发展的新优势,积极服务于泛珠三角合作。
二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高地构建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既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也需要粤港澳之间的协调互动,更需要中心城市的积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高地构建,必须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把握世界经济和国际湾区发展新趋势,充分发挥湾区高端资源的集聚优势,强化创新驱动,突出开放发展,提升核心功能,努力建设创新能力卓越、产业层级高端、交通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辐射功能强大的国际一流湾区,为实施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一)努力打造分工协作的产业战略高地
协同发展是湾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粤港澳大湾区要努力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推动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扩大合作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湾区,需要在体制和机制上大胆创新,建立国家层面的湾区发展协调制度。粤港澳大湾区要重点突破目前各行政区划地域边界刚性、地方政府制度及行政性保护壁垒等障碍,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促进粤港澳湾区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大力完善区域开放式经济服务体系。在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发展目标下,由中央领导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各级政府,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和各方利益,形成共识,集聚合力,联合打造高度开放的粤港澳湾区“自由创新服务区”,提升湾区整体发展能力。
构建国家层面的湾区发展协调机制,是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突破口,也是发挥粤港澳地区优势参与共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策略。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香港、澳门,和前海、南沙、横琴三大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由不同行政级别政府规划管理,缺乏统一协调,急需进一步扩展自由贸易区的地域范围。粤港澳大湾区要在环珠江出海口及东西岸的湾区核心地带,把已有的五区连点成片,积极争取中央政策,联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又高度开放的粤港澳湾区。以其为依托,实质性地推进深化粤港澳的跨区域合作,探索区域一体化治理机制和新的经济服务体制机制,整合集聚世界级优质产业资源要素。在经济服务区内打造跨境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跨区域产业价值链和分工协作网络。打破传统行政区域壁垒,实行一体化治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融合共享。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区域的科学定位和错位发展,实现湾区经济发展能力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努力打造资源丰富的创新创业高地
创新引领是湾区经济的重要特征,粤港澳大湾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一战略,充分集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形成强大的湾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全面提升湾区自主创新整体效能,构建一流湾区自主创新生态体系,将高端技术研发产业打造成为最具优势的湾区经济产业形态。粤港澳地区高端人才聚集,创新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金融商贸中心、航运物流中心和制造业中心,拥有相对完备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未来可围绕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重点进行产业科技创新,统筹区域创新资源,联合开展相关产业的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在香港和广州等城市拥有多所国际或国内知名大学,拥有8个国家级高新园区,16个863基地,对利用内资,吸收外资以及扩大城市经济效益与经济规模,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依托港澳国际化城市,具有较高基础科研水平,完善的法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为创新型产业发展联结到海内外优质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可以试点推动并共同打造“古洞北科研发展区—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福田保税区—深圳南山科技园—深圳前海地区科技金融区—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广州科学城”的跨境创新核心走廊。同时,结合珠西战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带规划与建设以及深圳东进战略等,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及外围区共同建设粤港澳大型合作园区,以新能源、新材料、大型装备制造、研发创新产业发展等为主,形成国际一流高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和国际级创新平台,引领创新发展新格局。
(三)努力打造开放包容的文化高地
湾区是最具现代化国际化特征的城市形态,规划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湾区思维不断深化粤港澳之间的合作,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共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是新时期国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使命和战略要求。粤港澳大湾区要建立开放格局,以国际标准引导湾区经济发展,可充分利用湾区资源引领湾区的国际化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整个湾区的建设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应继续推进和深化对外开放战略,丰富国际友城建设内涵,强化与世界著名湾区城市合作,探索成立湾区城市联盟,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平台,全面提升湾区经济国际影响力。
共同培育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文化环境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和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湾区需要共同培育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硅谷之所以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创新发动机和引领者,根本原因在于别具一格的创新文化,其特点是平民化、组织扁平化、经验交流、知识共享、拥抱变革、挑战传统,能够充分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硅谷创新文化对技术人才的流动、聚集发挥了良好作用,在人才集聚的自组织机制安排方面,具有不可复制性和替代性。应将世界级大湾区的现代文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构建适应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文化。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然生态、经济环境、整体形象和规章制度,是湾区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需要通过各种制度安排,精心培育和引导营造形成一种鼓励创新、追求变革的文化氛围。独具一格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是粤港澳湾区生态系统发展的灵魂和活力源泉,让港澳地区开放成熟的市场机制、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公开透明的竞争体制等先进的体制机制来推动湾区的国际化、市场化和规范化,让粤港澳大湾区充沛的产业活力、丰富的人力资源、强大的配套能力促进湾区的繁荣稳定发展,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经济一体、文化交融、制度对接、互利共赢、全民共享的共同家园。
(四)努力打造绿色生态的宜居宜业高地
陆地和海洋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应坚持陆海统筹,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空间发展格局,有度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湾,可持续地推进湾区城市建设。要把握开发的时间空间秩序,严格控制近岸海域开发强度和规模,推动深远海适度开发,防止人为割裂陆海联系和不计代价盲目开发海洋。在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要全面统筹、周密谋划,促进海陆两大系统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构建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相容并济的发展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应以湾区经济理念重新修订城市发展规划,整合区位资源优势构建湾区经济走廊,同时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态空间,吸引更多外来投资和年轻移民者,为湾区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粤港澳大湾区可以采用“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合作新模式,在这些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外围地区探索推进若干个粤港澳紧密合作的创新示范区建设,快速形成产业与人口集聚,也促进产业、人口、技术、资本与这些地区的合作与发展,形成基于一小时生产配套与优质生活圈,共同构筑互动发展的新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推进产业转移与升级的同时,应加快发展形成以香港—深圳—广州为发展主轴的世界级都市圈。应共同治理湾区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湾区核心区域的珠江流域水土污染问题,共同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滨海休闲、宜居宜业、风景优美的生态环境。
[2]林先扬:《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外向拓展及其空间支持系统构建》,《岭南学刊》2017年第4期。
[3]单菁菁:《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经济新引擎》,《环境经济》2017年第7期。
[4]单菁菁:《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经济新引擎》,《环境经济》2017年第7期。
[5]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英文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