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刘一明道教信仰产生与发展的心路历程
据《悟元老师刘先生本末》(又称《素朴师云游记》)记载,刘一明,原名万周,字一之,号秀峰,此当是俗名、俗字与俗号,道名一明,道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素朴子、被褐散人。刘一明之“一”又当是全真龙门派十一代之字谱。
一 听道与慕道
据光绪年间《重修皋兰县志》记载,刘一明出身巨富,“家累万金,弃之,隶道士籍”[1]。据《悟元老师刘先生本末》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九日寅时,刘一明诞生于山西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市)曲沃县的一户人家,由于家资深厚,其从小已被定向为朝科举取官之路发展,故其自幼习儒,志图功名。概因家中藏书甚丰之故,在习儒之余,他浏览百家之书,尤好技艺,医卜星象,地理字画,凡此种种,俱能留心。到其十三、十四岁时,便知世间有此一段大事因缘,且“乱学乱问”。此“大事”,当是指“出家修行,修养身心”之事。究问其如何获知此事,可能一是因为浏览百家书而知,二是受当时社会中有关“大事”的实际情况的影响,比如,道观、道士及其活动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风俗与文化的影响等。
十七岁时,刘一明一日闲看《吕祖传》[2],其中黄粱故事 [3]深深触动了他,于是感叹人生在世,富贵荣华,百年岁月,恍如瞬间。此时,他便产生了超脱物外的想法。当然,其“超脱物外”的想法,可能不单单是因为受《吕祖传》的影响而产生的,更有可能是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而产生的。又因平时为应科举而苦读致伤痨症,久治不愈,便思索着去甘肃巩昌投靠开药店且数年未归的父亲,一则赴西省亲,二则寻觅良医,调治沉疴。于是,十九岁时辞别父母与妻子赴西养病,[4]路过陕西泾阳县,闲游关帝庙,见廊下坐着一道者,蓬头垢面,目如朗星,声如洪钟,问他是否有病、是否是伤痨之症,还说,有灵应膏一方,能治其病,但不能治命,又告其世有金丹大道,聚气凝神,延年益寿,望其急访。刘一明叩拜,并接受灵应膏药方,随饮食随意服用。到巩昌省亲后,他服灵应膏月余,旧病顿去,精神如故。三月后,刘一明又传染瘟疫,卧床不起。一日昏迷不醒,只有微息,神已离室,恍惚间梦见神仙,浑身汗珠滚滚,疾病全消,四肢爽快。此梦使刘一明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宁愿为此脱离尘世感情的牵绊。从此,他一心慕道,访求高明。其间,所遇缁黄,皆是依教乞食之辈,并没有一人稍知正理。此时,他已看《悟真篇》,知大道幽深,有夺天地造化之秘,非等闲寻常之人可知。于是他又有远遁之心,暗置道服,昏夜出城,单身只影,数日到会宁铁木山,风雪交加,回顾无人,脱去俗衣,改换道服,隐姓埋名,寻访师友,当时年仅二十岁。这可说是刘一明听道与慕道阶段。
可以说,“泾阳遇道得佳方”与“梦遇神仙浑身爽”,是刘一明向道的契机,几年沉疴尽除的欣慰心理足以让刘一明入道学道,这也是众多向道之人的共同心理。从中还可以得知,当时隐于社会学道之人众多,但多是依教乞食之辈。“隐”,一方面,暗示了不被当时主流社会接纳;另一方面,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道教界管理的混乱局面。而“依教乞食”则也暗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所带给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这里的“乞食”不是王重阳所创全真教中作为修炼方法的“乞食”,而是底层民众为了保全生命而不得不出的下策。
二 学道与明道
在坚定学道之心后,刘一明开始四处寻访高师。由会宁经过靖远,至黄家凹大山之峡,遇到群狼截路,正在危机之时,一牧童奔来,并力驱逐,方得脱难。过大山至开龙山潮音寺寄宿,住持僧细述平日感应事甚异,刘一明心想,他可能是遇开龙山神灵显灵才得以获救的。信仰的最初心理大多存在一种心理转移倾向,把一些艰难成就或幸免于难之事归因于神灵的信仰。从宗教现象学来说,在信仰者心里,这些神灵是必然存在的。在此,刘一明从三月待到六月,才速往西方寻师。离开开龙,经过靖远,到金城(今兰州),数月,后闻榆中小龛谷峡,有龛谷老人,原籍广东,姓樊,云游至此,时而儒服,时而道冠,行迹异常,人莫能测。即往叩谒,皈依门下,听其教训。龛谷老人称赞薛道光所注《参同契》,三子 [5]所注《悟真篇》,丘祖所注《西游记》[6]为修真指南。又指出,其余书籍,真假相混,邪正相杂。若不分真假,乱看乱读,不但枉费工夫,而且反蔽识见。老人又为刘一明讲解首言先天次推坎离,开释三教一家之理,分析四象五行之因,劈破旁门外道之弊,拨开千枝百叶之妄,使其必先穷理,扩其识见。龛谷老人所指奠定了刘一明道学思想的根,此后几度访师只是开其悟而识其见。刘一明奉龛谷老人之命前往新营镇寻访疯子田道人,此人饥寒不顾,生死不惧,询问再三,仍一无所获。后刘一明叩辞龛谷老人,云游在外。行至搭那池(今塔拉池,属靖远县)龙凤山歇脚,此时在山挂单道人有十多人,聚集在一起讲道,或言服食,或言采战,或言打坐,或言搬运,各拈门户,争论是非。经过龛谷老人的指导,刘一明以此种种为旁门左道。于是又至开龙山,叩谢神恩,住居数月,又游至海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米粮川,适逢其父寻觅相见,回至巩郡,月余,又造访龛谷老人,老人对刘一明说:“孝道不可亏!”刘一明担心自己性命难保,面有难色,老人沉吟良久,嘱咐刘一明说:“我传给你保身之术,放心回去,先尽人事,再办己事。”于是,老人将毒蛇引路之诀授予刘一明,又告诫他说:“你知道了即可,切勿外泄!”刘一明得诀后,从前疑惑尽释,畅然回到故乡,暂慰父母二亲,时年二十二岁。
刘一明在奉亲之暇,对证丹经,才知龛谷老人所授的是全形之道,非延命之术。第二年,刘一明再次造访龛谷老人,想问明原因,老人说:“药自外来,丹向内结。”又说:“先天之气从虚无中来,你当深究,细心穷理,仍须先尽人事。”于是,刘一明叩拜老人,怏怏而归,疑终不释,时年二十三岁。此可说是刘一明拜师入道阶段。
回晋以后,刘一明父亲恐其外游,遂捐国学,使务举业,刘一明假托求功名之事,游京都(京城,今北京),潜访明人。如此五年有余,未遇明人,因其母有病,以书信召回,当时二十八岁。医治母病,愈后,刘一明即游河南(今黄河以南地区),明行医道,暗访高明。三年有余,未遇高人,返晋省亲,当时三十二岁。居家数月,复游平阳(今平阳县)、汾州(今临汾市)、太原,凡所过州邑乡镇,名山胜境,无不寻访。二年有余,枉劳跋涉,慨叹归故里。适逢其父病故巩昌,急赴西奔丧。居巩昌数月,欲往榆中谒师,老人已东游秦川。又闻汉上徐公高明,遂往谒之。徐公与龛谷老人同受道于白石镇梁仙人。在汉南(今汉水以南,陕西省汉阴县)数月,未得遇面,怏怏西回。[7]路遇仙留镇,闻有齐丈人,其亦与龛谷老人同学道于梁仙人。丈人少读诗书,秉性鲁钝,未得梁仙人实惠,因其老实志诚,梁仙人曾将丈人托于樊、徐二翁,令其指点。其后樊老人西游,丈人听徐公指教,同住汉南十余年,磨炼百般,受尽无数苦楚,终无所得,知其法缘未至,遂离汉南,赴甘肃访人。苦尽甘来,兰州阿干镇,得遇喇嘛余丈人。余丈人是西宁沙唐川人,曾为喇嘛僧。转生七世,未迷本来,得遇异人,授以性命大道,遂了其事。齐丈人亦更换俗衣俗冠跟随余丈人游西宁、凉州、甘州、肃州,二年而得事。此后,余丈人深隐,不知所终。齐丈人自明大事后,仍旧俗扮,游宁夏、定边、庆阳、平凉、西安等处,未遇有缘之地,遂入栈道,行至褒城仙留镇隐居。仙留镇,即所称黄沙镇。丈人在黄沙送河打柴,佣工受苦,没有人能认识他。二十余年,大事完成,山中采药,救人疾病,出言吐语,事后皆验,渐渐人皆知是异人。因其行藏虚实,人不能测,都以“蓑裹衣”呼之,丈人亦应之。刘一明访问谒见,叩求道要,并将龛谷老人所授禀告丈人,丈人指点说:“只向自己作功夫,到不了佳境,若礼下于人,必有所得,其它真实,不难为我所有。”刘一明不解其意,又叩问之,丈人说:“真人之息以踵,凡人之息以喉。”刘一明再求问,丈人说:“我已指示,你自不明,何必再问!”此时,刘一明亦知是盘中之谜,但不能解悟,于是三返昼夜,废寝忘食,忧疑交加,到第四天正在烹茶之际,丈人取《论语》给刘一明看,刘一明拿着书,前后细阅,凡合乎道理之处,皆向丈人一一陈禀。刘一明思索着,虽然所陈禀者皆合理,但并不是迷中奥意,翻来覆去,自清晨至午,忽有所悟,舍书出室。丈人问:“你到哪里?”刘一明回答:“到江边。”丈人再问:“到江边作何事?”刘一明回答:“到江边打鱼。”丈人再问:“鱼潜入深渊,怎么办?”刘一明回答:“以食引之,以钩钓之,何患不得?”丈人知有所悟,是夜即以丹法火候细微,一一分别始终全授之,并勉励其说:“此事要二十年死功夫,方得见效,你须努力无怠,我将隐了。”刘一明奉诗道:“一十三年未解愁,仙留镇上问根由。而今悟得生身处,非色非空养白牛。”对于此诗,刘仲宇教授进行了很好的解释,他认为,“生身处”是指“先天虚无之气”,“非色非空养白牛”是佛家典故,“非色非空”是指修丹道既不要执着于色身,专门通过服食、采战、搬运等方法来修道,也不要偏向离色身以求空的“顽空”。“白牛”,出于佛典《妙法莲花经》,白牛所驾之牛车为大乘,是指佛法中度化众生脱离三界的最大力量。此外,还包括羊车声闻乘,鹿乘辟支佛乘。羊车、鹿车、牛车即《法华经》所说的“三车搬运”之说之“三车”。[8]此时,刘一明三十五岁。这可说是刘一明投师悟道阶段。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科举功名与学道之间的矛盾使得刘一明的信仰始终处于一明一暗之中。山西与甘肃道教氛围之差异又使刘一明西行驻陇。此行在刘一明的一生中非常重要,他幸遇了曾与龛谷老人同学于梁仙人门下的齐丈人,不同于龛谷老人的是,齐丈人得遇喇嘛余丈人而了人生大事。刘一明受齐丈人的影响,俗衣俗扮混俗和光而了悟此道。令人疑惑的是,《论语》与修道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刘一明从《论语》中究竟悟得了什么,这是我们的存疑,也是我们难以规避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于其后论述。
三 成道与化道
刘一明悟道、明道之后,便开始了其济世度人著书立说的阶段。这里,刘一明认为的明道即成道,让我们想到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知之处便是行之处”,似乎,刘一明的内丹理论更注重的是“理”,而不是“法”,更注重的是“性”,而不是“命”,也即更注重的是人的精神的长生超越,而非肉体的白日飞升。这与其同时代的江南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一代的闵一得相比,有很大的差别。
自汉南返巩昌,料理诸事,急搬父灵柩回山西,闻龛谷老人居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北)太乙村,路过去拜访,到了其所在的村庄,才知老人已羽化。他大失所望,凄然而回,返回山西故里,择日殡葬其父。大事完毕,办理家务整齐,意欲灭迹,遂装疯卖癫,日久家人不防。一日夜半,换穿暗藏旧衣,连夜出门,渡过汾河,天明到绛州(今山西省绛县)地界,无人以识,自此缓行,渡禹门(即龙门渡口,在今山西河津市西)、过蒲城(今陕西蒲城县)、延安、定边,至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遂居于此。改名金寓吉,时年三十六岁。
居灵州一年,明则医道济世,暗则打炼身心,方圆应物,间或见孤贫老幼,怜悯周济,便为俗人所警。于是,刘一明离开灵州,至宁夏,观其地脉,贺兰争秀,黄河绕流,俗朴民醇,大有古风,刘一明非常高兴。居住数月,有人来访,诚敬日久,无懈怠之意。于是,刘一明易形变相,破衣垢面,歌笑于闹市,睡卧于街衢,人皆以疯汉看他。后移居城南三清台,再移至西北城南角观音堂,时有《观音堂二十四曲》[9]以乐道。后偶遇同学米师,邀至堂中,相伴下苦。不意米师尘缘太重,致师魔障百般,曾有《五更词》以自叹,于是又离开宁夏,时年三十七岁。
游固原、平凉、彬州(今陕西彬县),过梁山至凤翔,留心灵地,以作长久打算,但所历之处,皆未可意,于是又入栈道,至凤县居住数月。闻岭南南台山为凤邑之胜境,即往游玩,登临眺望,双侠水锁,四兽 [10]有情,中耸一岭,跌落三层,脉旺地灵,藏风聚气,喜而居之。时有门人弟子数人访至,即令开垦山地,接待来往常住者十余人,或来或往者不计其数,然留心采取道器者并无一人,于是刘一明作《解三省》四曲以叹之。又屡遭道魔,小人不足。自知力行不逮,多由障碍,独自到秦岭麻峪河,修桥补路以结人缘。与虎狼为伍,魍魉作邻,犹如不知。磨砺身心,锻炼志气,如是数月,工完出峪而回山,时年三十九岁。
刘一明初居南台,意欲立丛林为接待来访之人,但看到常住道人,并无实心顾众者,遂西游甘肃,一衲一瓢,齐挂药囊,随处济人,铲挑犬皮一张为坐具,此外无物。过两当、徽成、西和、礼县,至岷州二郎山菩萨洞寄宿。忽遇身体不适,百脉俱息,幸遇元真师兄救命。离开二郎山,西至三足洞寄宿,隐隐现出一怪,刘一明以“一字诀”、《五厨经》和《大洞经》制之,遂以净铲除灭之。时年四十岁。
刘一明离开岷州,行至颜家大庄古庙寄宿。其夜大雪尺余,明日冒雪而行,忽然天晴雪消,脚踏泥水而行,至黄香沟,夜宿山坡方神庙,又无门窗遮风,依壁而蹴之。天明远行,不知鞋袜已冻成冰,脚跟裂破,忍痛而行。至狄道(今甘肃临洮县)西南城角寺,喇嘛僧不敢留单,连夜行走。至省城,居数月,宁夏阎绣庵使人来接,二至宁夏,观其风景气象,与昔年大别,无心久居。明年春月南行,三上开龙山,瞻像叩首,拜谢当年指引之恩。此神是白猿成道,借齐天大圣之名,处处修建寺庙,积功累行,每遇亢旱、连阴,祈晴祷雨,如鼓应声,感应非常。平时像前只用住持僧焚香一炷,不许贡献一切食物果品,一处工完,别处又觅山场。会宁铁木山,靖远曲沃山,中卫(在今宁夏西部)衍龙山、二龙山并开龙山,都是工完即行,不久变一处,可知是扶危救困、利物济人之神,非同妖邪只享血食者可行,故刘一明心里佩服。开龙会长住持,强留过夏。忽然想起多年有解注《西游记》之念,东西来往,无有定处,未得了愿,借此清净之所,将祖师心法真脉,发挥阐扬,上续诸真之灯,下结知音之侣,承先接后,不枉入于道门一场,于是细阅正文,体会本义,暂起草本。住山五月,求药方之人,缕续不断,难以专心用功,遂迁于靖远红山寺,虽其寺幽雅,而闲游之人甚众,亦不安静,又选择西闇寺居住。五月,草稿已出,于是赴省。时年四十二岁。
至省择居白塔山罗汉殿削改誊真,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细心辨别,搜寻深意,每到难解难释处,恍惚如有神告,顺手写去,俱合本旨,刘一明心想,大抵心虔意诚,是祖师暗中指点。三冬已过,正值新正月底,冰桥已开,浮桥未搭,所备米面煤炭油烛皆尽,无钱可办,正在作难之际,忽然一只白犬,口咬羊油烛一束,有三十余支,丢于殿后而去,刘一明怀疑是住持之烛,但问后,均未少。本殿至山底人家一二里之遥,犬如何能口擒如此之远,且烛并无一支伤损,真是异事!第二天,又有善人驾皮筏送来煤炭数十,米面数升,及至二月底,其书工完,烛已尽,米面煤炭已了。第二天,桥已搭起,遂辞僧下山入城。时年四十五岁。四月间西游,行至平番(今兰州市永登县),闻有苏疯子,皆以有道称之,及见其面,有名无实,真是疯汉,不过能受饥寒,打炼睡魔。游凉州数月,欲往肃州访梭罗仙遗迹,因其雪山雪消,沟渠水盛,难以行走,遂赴西宁,拜睡仙陈真人冥塔,为真人作传记以记本末,复作《五供养》[11]五曲,以为赞,又为作对联,阐扬其道,其联云:撬开戍己门至虚宁静收灵药;钻入鸿蒙窍自有归元脱法身。细观真人昔年所处旧城土窝,小泉湿地,忘物忘形,齐一生死,非了性命之真仙而能如此。
由西宁旋至河州(今甘肃临县)、狄道、转金县,闻有栖云山,乃秦李二仙 [12]修道之处,即赴山往访仙迹,观其脉来马寒,向对虎邱,左道凤凰嘴,右有兴龙山,凤凰岭为兜案,对应牛肚山,双峡水锁、四兽有情,钻天叉、白草原、九宫台、栖仙崖、翻影庵,皆在指顾间,真是仙境!惜其神庙,基址有踪、栋宇无迹,问土人皆说:“明末流贼焚毁,今有灵官殿一楹尚存全,亦破漏不堪,神像水淋剥色,将有倾倒之患,且径路树枝攀扯,水冲成沟,登陟甚难。”第二年,刘一明收拾镢镰斧锹至山修路,时有省城相识善人来访,刘一明说:“神殿将倾,善人若发诚心修补,功德莫大焉。”善人说:“道人若肯烦心,吾愿成就。”第二年,召集工匠准备残料,一气完成,焕然重新,神妥人安,山根又建洗心亭一小院,招安住持道人早晚焚修。时年四十七岁。
正在乾隆四十五年,工方告竣,意欲远游,又有善信数人问师说:“道人何不重开此山,以复古迹?”刘一明说:“我是游方道人,没什么大力,又怕烦心。”善人说:“此是大功大行之事,道人若行,我们募化并力成之。”刘一明开始并未答应,因其再三恳强,出于诚心,不得已而答应了。第二年大开旧基,量地建造,一时各处信士,发心领疏 [13]的人,不约而合,起建三清殿、黑虎殿、五图峰、均利桥、牌坊道房。其工方半,忽遭撒拉作乱 [14],兰城人民受害,所化布施,俱皆落空,钱粮无出,暂且歇工,刘一明遂赴兰。第二年三月,仍赴栖云,远方募化,方得完工,乾隆四十七年告竣。时年四十九岁。
工毕,游秦川,复至南台,整理常住。五十年乃至栖云,其年,岁稔年丰,欲兴大工,募化布施,如有神助,远近善人信士,或自送钱谷,或请疏募化,乐输恐后。钱钞口粮应手,修造甚易,但工力费事,斩崖破石,开阔地基,凡一砖一瓦,一木一坯,水土物料,皆自山底运到山顶,上下来往,约有七八里之遥,幸运的是,道俗行动者二三十人,所以不甚掣肘,遂建立大顶混元阁、经柱亭,东峰雷祖殿,西峰斗母宫,后山门,马灵宫楼,半山寿星庵,西岭王母宫,东崖白云窝,北峰二仙洞,山底山门,吕祖阁,丘祖堂,福缘楼、自恪楼、澹然亭、碑亭、客房、厨房,乾隆五十五年告竣。同众施主商议,买水地六十六亩,山旱地五十四亩。浇灌水地三沟一昼夜。又峡内旱地十八亩,作主持焚修养膳之用,时年五十七岁。其后每年接续修补,添建北斗台、朝阳洞、三圣洞碑亭、牌坊、各殿道房。乾隆五十六年重建兴隆山半山灵宫殿,并建道房,置买常住香火地二十六亩,招住持道人焚修。乾隆五十八年重建三大士(三大菩萨)殿 [15],金状神像。时年六十岁。
嘉庆元年,刘一明下汉南,游湖北,朝武当、瞻仰金容,冬月回南台,第二年赴凤翔太乙村,拜龛谷老人仙墓,刻刊碑记以垂后。事毕,仍回南台,住数月出栈,过凤翔,陇州,至景福山龙门洞,访丘祖苦炼仙迹。景福山有王母宫、朝元洞、混元阁、八仙宫、留题四咏。龙门洞有定心峰、全真岩、灰落碑、定日月处、天桥,留题五咏。由景福旋至平凉崆峒山问道宫,瞻仰黄帝、广成圣像,细观山景:五台联络、四山拜迎、两河紧缩、形势活动、峦头圆净,大福地也。复至固原击壤村,相识善人留歇数月。过黄河三至宁夏,昔年相识大半去世,为之一叹。登临贺兰山避暑月余,返回省城,又上平番、西宁。冬月离西宁欲游河州,行至川口,忽然两腿麻木,不能行走。大概是由于平时云游,不带行囊,只带一张犬皮坐具,宁夏潮湿,寺庙歇宿受湿之故,遂不赴河州,强挣回兰。时年六十四岁。因为此故,不能远游,调病于栖云,三年治愈。
嘉庆四年,重建兴隆山圣母殿厢房,厨房、山门、围墙,并彩绘火殿,金妆神像,因其钱谷难办,延至嘉庆十一年,方得告竣。嘉庆六年,开两山界为新庄沟山坡地五十余垧,每年取租,以为栖云山零星补修之费。嘉庆七年补修三教洞,又重修鱼篮菩萨殿,改塑神像。十年,因附近贫人无地埋葬,募化善信,置买禅寺沟山坡为义冢 [16]地,使贫人随便葬之。嘉庆十二年,重修兴隆山玉皇行宫,大展地基,续建东西两廊,山门、灵宫楼、道房、厨房。工将完成,秋雨连绵月余,山门地基走挫,栋宇上下俱皆倾斜开裂,欲为重工做作,限于钱谷无出,不得已而往固原监茶募化,始得完工,为兴隆第一壮观之所,并建禅寺沟孤魂殿一楹,厢房三间,为守义冢常住之处。嘉庆十三年,三官殿柱朽下挫,墙倒像歪,栋宇将脱,起立重修,补塑神像,金妆彩画,收拾崖墙水道,两年方得告竣。嘉庆十五年,重建迎善桥,迁移码头,破石斩崖,帮修道路,建立过厅、牌坊和道房,招安住持,常为照应。所余钱钞,在外营利,防备不虞,以为长素计,两年告竣。嘉庆十七年,因山根道旁旧泉水不洁净,重开净水泉,上建亭子一楹,以备两山取汲、供神。嘉庆十八年,重建关帝阁,开展地基,或帮或斩,量其地形,改移坐向,离虚就实、易殿为楼,前建看河亭,侧立两游廊,山门外南北各起穿路小楼一间,上供水火二神,接连石菩萨殿,又移立石菩萨殿为正座,并雕刻圣像,上下一气,配合成局,两年完工。山顶官修杨四将军庙,拆移鱼篮菩萨于岭右,占去殿基。其年菩萨殿因地基潮湿,使木土斜歪开裂。刘一明别选良基,迁移重建,金妆彩画。至于东岳台、大佛殿、亦皆帮助善信成工。两山神像,俱皆败而复兴。以上神工,皆有碑记细叙可考。
刘一明初居栖云,开山建庙,非仅修工而已,特借修工,苦炼身心。以故,日则打尘劳,监管修造,夜则注经书,阐扬道脉,日夜辛苦,无有宁时,然师乐在其中,苦不知也。其书则《三易注略》《周易阐真》《参悟直指》《道德会要》《西游原旨》《指南针》《会心集》《指南三书》《栖云笔记》……儒释道三教书籍凡二十二种,[17]或解或注,破群仙之隐语,揭丹经之寓言,辟旁门之邪说,指大道之源流,略词藻而就常言,去文章而示实意。言愈浅,理愈明;语甚俗,意甚显,可为学人之阶级,志士之炬灯。幸皆知音善士大力,俱皆刊刻行世。
刘一明在栖云修建庙宇三十余年,著解经书三十余年。当两山神工告竣之时,即书刻刊完之时,亦是刘一明八十二岁寿诞之时,此时内外事毕,心无挂碍,身莫劳苦,安居自在窝,静养精神,一切外事,皆不应酬,与世无与了。时有《绝言歌》[18]以抒怀,刻刊于《通关文》之后,取其愿心已了,再不于文字中做事。刘一明平时闲暇之时,自卜吉地于新庄沟山顶之阳,乙木行龙,坐艮向坤,辛戍水口。相识善人预为之墓洞、建冥塔、立祭台、修围墙,以备临时方便办事、飞升。道光元年正月初六日亥时,刘一明忽然进入墓洞而坐,呼集众人嘱以性命为重,功行为先。他说完之后,溘然而逝,享寿八十八岁。众门人遂封墓口。
四十余年,刘一明四次整南台,三次开栖云,非图沽名,乃自行苦行。前四十年行为,刘一明常自述经历事迹,勉励学人。后四十年行为,弟子们常随左右,亲眼所见,没有装点虚造,俱是真实行藏。
在刘一明成道与化道阶段,可看出,一方面,刘一明进行修道,不仅注重自身的修炼,而且更注重应万物而度人济世。这也是对全真教的创立者——王重阳思想的继承,即主张功行双践。
这里,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刘一明是如何维持其修建宫观寺庙与设置义冢以及日常生活的开销的?总结一下刘一明创建与管理宫观的几种方式,可知其缘由:①募化布施,既包括修建宫观之用,也包括购置田地之需;②置买田地,既包括水田、山地、旱地,也包括常住香火地;③开垦荒地;④租赁田地,每年取租,作为栖云山零星补修之费;⑤以钱营利:所余钱钞,在外营利,防备不虞,以为长计。刘一明的这些经营宫观的方式,在当时清廷是有明文规定的,开始大多言及京城及其周围的官管庙宇、宫观。乾隆曾重申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的上谕,并将其落到了实处。
我皇考圣鉴及此,原欲将旨申明,未及颁发。今朕仰承先志,详绎圣训,明白晓示。着各地方官,将丛林、古刹之斋田,应行清查者,秉公清查,编入册籍,禁止售卖,并严禁胥役、地保恐吓索诈等弊。其庵、观、茶庭、社庙、净室等处,止令该住持将现在产业开明数目,自赴州、县呈明立案。官吏不必概行清查,以致生事之徒,借称功令,互相告讦(揭发别人过去的过失或隐私),扰累地方,着该部通行各直省督抚,转饬所属,分晰办理,实力遵行。倘有借端生事者,必重治其罪。[19]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礼部具奏:
京城官管各庙,除群房、围房素不供佛处所,许其租赁收息,以为贴补及日用之费,其供佛正殿、配庑,概不许擅行出租。违者治罪,并请交步军统领督理街道各衙门随时稽查参处等因,奉旨:依议。着于每年岁底具奏。[20]
得到乾隆皇帝的同意。嘉庆四年(1799年)谕:
嗣后京城内、外官管庙宇,如外省赴京引见,及候补、候选人员,原可任其居住,不必官为禁止,俾僧、道等亦得香火之资。惟外来游方僧、道,及面生可疑、来历不明之人,必当实力稽查,断不准容留,致令潜匿。仍于年终汇奏一次,不可虚应故事,有名无实。着为令。[21]
嘉庆六年(1801年)谕:
嗣后除京城各官庙,照例不准招租外,所有私庙房间,仍准照旧出租。当饬令僧、道等,将租住庙宇之人,查明来历清楚者,方许容留。仍出具切实甘结,[22]呈报地方官存案。倘该僧、道将来历不明之人私自存留,一经犯案,必当按律惩办。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谕:
礼部等衙门年终汇奏稽察官管庙宇一折,京城内、外官管庙宇,礼部等衙门每届年终,俱以并无容留来历不明之人,并声明殿庑亦无私行租赁等事,汇奏一次,几成具文。各庙宇将空闲房屋租与来京官员人等暂住,事所常有。所应查者,恐有游方僧、道及来历不明之人溷迹其中。各该衙门务饬派出之员认真稽察,留心侦访,已经查出,立即禀明究办,不可虚应故事,止以一奏塞责。[23]
以上诸条规定,也可以使人明白喇嘛僧及有的寺庙、宫观不敢留刘一明挂单的原因,以及刘一明宫观经营方式的政府规定。
另一方面,刘一明还不辞辛劳地著述丹书,发展与传播全真教龙门派的教理。从其著作完成的时间来看,最早的《西游原旨》,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完成,时年四十五岁。在嘉庆三年,他完成了多部著作,思想趋于成熟。为便于理解其“道”论形成的过程,我们有必要将其注述之作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下,大体如下:①《西游原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完成,嘉庆三年秋刊刻,其中包括:《西游读法》(卷上),诗结(卷下)。②《阴符经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完成,嘉庆三年九月九日刊刻。③《周易阐真》,嘉庆三年(1798年)春。④《百字碑注》,嘉庆三年(1798年)三月。⑤《修真辩难》,嘉庆三年(1798年)三月。⑥《神室八法》,嘉庆三年(1798年)中秋节。⑦《修真九要》,嘉庆三年(1798年)九月九日。⑧《参同直指》,嘉庆四年(1799年)春。⑨《悟真直指》,嘉庆四年(1799年)中秋月望日。⑩《敲爻歌直解》,嘉庆六年(1801年)。11《会心集》,嘉庆六年(1801年)重阳节,其中包括:《会心内集》与《会心外集》。12《无根树解》,嘉庆七年(1802年)桂月。13《心经解蕴》《道德经会义》与《道德经要义》,嘉庆八年(1803年)。14《金丹四百字解》,嘉庆十二年(1807年)冬至月。15《象言破疑》著,嘉庆十六年(1811年)。16《悟道录》,嘉庆十六年(1811年)三月。17《通关文》,嘉庆十七年(1812年)。18《金刚经解目》,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19《孔易阐真》。《指南针》中的《黄鹤赋》述、《黄庭经解》解、《指玄访道篇》,由于版本问题,无法确知写于何时。
早年,刘一明曾从以上书中抽取出若干种集结为一部丛书,取名《指南针》,包括《阴符经注》《敲爻歌直解》《百字碑注》《西游原旨》中的《修真辩难》《神室八法》《修真九要》《无根树解》《黄庭经解》《金丹四百字解》。
嘉庆年间又将上述二十余种书再行集结为一书,名为《道书十二种》。所谓“十二”盖指虚数。此丛书在嘉庆时刊行后,光绪、民国时续有刊印,主要有嘉庆“常郡护国庵”、光绪“上海翼化堂”、民国“上海江东书局石印本”三种版本。民国本收录于《藏外道书》第8册。目前常用的版本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之影印版,以及书目文献出版社之点校简排版,均是结合以上版本而来。198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将刘一明的《修真辩难》《悟道录》《神室八法》《修真九要》与《象言破疑》集结为《修真辩难》。
另外,刘一明还著有《眼科启蒙》《沙胀全书》《杂疫症治》《瘟疫统治》《经验奇方》《经验杂方》等医学著作,共六种六部十四卷。这里,我们不论及刘一明的医学著作,只把其行医看作是他积功累行的手段之一。此外,还有《栖云笔记》《孔易注略》《三易读法》,以及金丹口诀。
王永平先生将刘一明的著作按内容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注述类”,主要是对古代典籍、著述的阐释发挥;二是“专著类”,是作者个人修养性命理论的集中著述;三是“随笔类”,主要是作者对性命修炼有感而发的诗词、曲、杂文、楹联、散文、杂感等。
综上所述,刘一明融道家道教思想于儒、佛、医等学说之中,用论辩、阐释、讲解、解注等多种方法,以杂记、书信、传记、诗词、歌赋、赞辩、杂联、铭联等多种形式,设坛演教阐释并弘扬博大精深的道家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