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以多重路径凝聚改革共识
革新虽然遇到了重重阻碍,但这也阻挡不了巴东政府想要带领巴东这样一个穷乡僻壤的山区走向全国,并与世界接轨的脚步。他们信心满满,决心要寻找多种途径,将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组织起来,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进军。
(一)思维碰撞解疑云
巴东县委、县政府为了破解改革面临的困境,以召开会议的形式让涉及改革的相关部门主动说出针对改革存在的疑虑,从而对症下药,找到问题的“症结”。
1.改革具有可行性
从资金缺口上来看,巴东县委、县政府指出经济方面并不是难题,可以通过整合现有的各方资金和争取社会帮扶资金来弥补资金缺口,如1600万元的三峡后续移民工作农村社区建设资金、420万元的重点贫困村卫生室建设资金、300万元的彩票公益金项目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资金、600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资金和“网格化”建设资金都可以通过整合发挥更大效用。对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乡镇和村庄而言,可以争取社会帮扶资金来填补资金缺口,或者以县乡两级财政共同承担的方式来缓解乡镇的经济负担。对于产业发展能力较强的乡镇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来说,政府主要是加强补贴。
从人才培养上来看,巴东县计划按照“优选、交叉、培训、帮带”的八字方针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看,对业务受理员进行“优选”意味着要尽量从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大学生村官、计生专干、财政专管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中挑选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担任业务受理员。“交叉”则是指村级业务受理员尽可能和村干部交叉任职,受理员既是村干部又是受理员,这样一来,村干部工作能达到饱和,获得“双份工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村干部长期以来工资太低的窘况,因而能有效稳定村级业务受理员队伍。很多人担心部分村干部由于年纪过大,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受限,受理员只能从普通村民中选出,使业务受理员在低工资的负激励下可能出现辞职不干的情况。对此,巴东政府通过考察这部分业务受理员潜在发展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由于他们在工作中长期与村民接触,为村民服务,因而这部分人很有可能成为村干部的后备队伍。而且业务受理员在担任村干部后还能获得村干部考取乡镇公务员专项名额的资格,这也将成为稳定村级业务受理员队伍的有利因素。“培训”方面,每年巴东政府将投入100万元用于对县乡业务办理员和村级业务受理员进行集中统一授课,业务员培训后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持证上岗。“帮带”则是指政府在改革初期安排大学生村官和年轻公务员到村帮带,让选出来的业务受理员能较快进入工作状态。
从政策支持上来看,实施简政放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近年来我国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该项目的施行正是回应了长期以来国家对各级政府的期望。近年来,恩施州提出了产业化和信息化“双轮”驱动的战略,将信息化作为核心竞争力产业进行着力打造,这也为巴东县开展此次改革提供了契机,这一改革构想也得到了恩施州政府的高度认可。
2.改革具有必要性
要凝聚改革力量,需要让各部门、各乡镇和村一级干部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巴东县委、县政府指出“农民办事不出村”智慧服务平台建设使简政放权的落实有了载体。该项目创新性地将部门的部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授权给村级便民服务室受理,并通过信息化系统的搭建成功实现网上逐级审批,达到农民在村里就能办成事的目的。此项改革既让各职能部门实现了简政放权,又尽可能地方便了农民,节约了农民办事成本。
“农民办事不出村”智慧服务平台建设是转变干部作风的有利契机。该平台使农民由村、乡镇、县三级跑腿办事转变为村级业务受理员、乡镇和县级业务办理员网上办事。巴东县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张祖军说:“以前是农民办事跑断腿,现在是干部办事跑断腿,农民动嘴,干部就去跑腿,着实减少了干部‘摆架子’、‘说空话’的不良作风。”而且,“网格化”管理机制在“合村实组”的基础上与“农民办事不出村”改革项目相结合,能有效解决政府管理与服务难以衔接的问题。由此,广大党员干部由“管理者”变为“服务者”,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能增强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农民办事不出村”智慧服务平台能有效杜绝“微腐败”。从村一级来看,多年来,“乡土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人际关系,老百姓找干部办事总有一种“欠人情”的心理。这种村民办事行为规则为村干部的“微腐败”行为提供了土壤。而“农民办事不出村”智慧服务平台在村级授权专员提供服务,服务百姓成为村级业务受理员该做的事儿。这样一来,老百姓办事“只认受理员,不找村干部”,能有效杜绝村干部的“微腐败”行为。
另一方面,对于乡镇和县级的业务办理员来说,通过实行网上办理,使业务员在办理审批服务时“只见材料,不见人”,减少了服务对象和服务者“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能真正实现权力“阳光操作、公开透明”。巴东县纪委组织部部长王辉介绍道:“以前农民来办事,和农民有点关系的窗口人员对农民的服务态度就很好,给点好处的就提高办事效率,亲自跑腿。”“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改革实施后能着实减少公职人员“看情面办事、见好处办事”的现象。
3.改革具有持续性
如前文所述,各部门领导对改革能否持续持有较大疑虑。对此,巴东县委、县政府回应,巴东改革是一件惠民工程,解决的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民通过改革能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和便捷,巴东改革若想“开倒车”,农民首先会持反对意见。而且,巴东县委、县政府指出,改革若能在巴东这样贫困的山区实现,意味着此次改革将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巴东政府在改革取得实效后,会将这一改革成果推广出去,让全国各地的农民都能享受到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从企业来看,政府通过前期投入,已经将“农民办事不出村”服务平台搭建好,企业可以借助平台直接进驻服务,不需要过多的成本就可以运营,这对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市场服务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各大企业若能转变观念,紧跟改革脚步,将服务进驻到农村,一定能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因而,农民的需求和市场的支持将为改革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多方求证增信心
巴东改革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做支撑,但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推进改革,巴东县委、县政府在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前,将改革蓝图带出山村,积极为改革做论证,以找到推进改革的最佳方案。
巴东改革的思路最先得到的是全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办公室的认可,2012年巴东县委、县政府一行到北京拜访了当时全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办公室的领导,领导听后对巴东政府改革饶有兴趣,随后,全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办公室狄森秘书长、江源副秘书长亲自带队到巴东调研,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村的党员服务中心已经接通了网络,但是平时用得很简单,只是组织群众看一下上面的宣传片。调研团队看到这一情况后,顿时产生了灵感,提出改革可以借助服务中心已有的网络资源,通过网上办理行政审批,改变农民世世代代翻山越岭的办事方式。
2012年10月,受全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办公室领导的邀请,巴东县委、县政府率领团队到北京做了一次现场汇报。会后,当时在场的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认为这项改革虽然难度较大,但值得一试,并亲自率领团队赴巴东进行实地考察。2013年4月,巴东政府在有关专家的协助下出台了《巴东县信息化发展规划》,专门用于指导和规范巴东县未来几年的信息化建设。
(三)试点建设助推广
在改革还未正式启动前,任何改革计划所带来的结果都难以预知。改革的推动者信心满满、斗志高昂,改革的实践者却忧心忡忡、进退维谷。为了降低改革风险,巴东政府改革采取了“先试点、再推广”的路线。2013年3月,在系统研发最终落地后,巴东政府开始着手选取试点村开展试点建设工作。
巴东县首先选取了野三关镇冉家村、杨家店村、石桥坪村、麻沙坪村、鼓楼山村5个村作为改革试点。野三关镇是全县第一大乡镇,辖内村庄数量最多,且5个试点村硬件设施良好、群众基础好、村干部综合素质高,因而为试点建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2013年3月,巴东县委、县政府在试点村做了第一次现场办公。当镇上业务办理员成功收取到村级业务受理员上传的户口簿换新申请,并将最终处理结果当场在线反馈时,巴东政府领导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改革是切实可行的,改革并不是纸上谈兵。他们向在场的干部和农民展示了一台电脑、一台多功能一体机能够通过“数据跑路”办成事,而且是办成了长期以来让千千万万群众伤透脑筋的行政审批事项。
2013年5月13日,巴东政府邀请了国家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办公室领导和各乡镇的“一把手”来到野三关镇冉家村进行现场观摩。当天上午,巴东县野三关镇冉家村五组村民田徐金来到村便民服务室,通过“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平台申办临时身份证,从提交资料、受理员审核到收到系统回复,仅用时17分钟。当她得知证件办好后,可由村干部代其取回时感叹道:“这种便民服务跟网店购物一样,只需在家门口‘下单’和‘收货’,实在是太方便了!”村民田徐金的这句话打消了在场干部和群众长期以来对改革能否成功的疑虑。巴东县溪丘湾乡镇党委书记卢静曼介绍道:“最开始大家对改革大多是持怀疑态度的,直到改革推进会那天,亲眼看到农民不用跑腿就办成了行政审批事项,而且还那么便捷,才转变了乡镇观望的态度。”
野三关镇5个试点村的“政务网店”总共涉及15个部门57项行政审批与服务事项,农民办事不需要到县、乡办理,在村级便民服务室就可以轻松实现。试点村目前已经有44户村民足不出村就办结了有关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办结率达100%。“‘政务网店’为我们基层组织增添了活力!”冉家村村支部书记张晓明深有感触地说道。对此,汪玉凯教授评价道:“‘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在巴东成功试点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完全可以在全国很多地方复制和放大,并且广泛推广。”
(四)社会认可添动力
2013年5月13日,全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工程办公室、中国西促会社会扶贫工作委员会向巴东捐赠了价值近100万元的“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自动化办公设备和一套信息化系统软件,这为巴东政府改革的推进打了一剂兴奋剂。而且通过推进会上媒体的宣传,巴东县“农民办事不出村”改革实践的顺利运行逐步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考察。从2013年5月巴东改革试点成功以来,恩施市委组织部、孝感市委组织部等单位都纷纷前来学习巴东改革经验。
尤其在2014年4月1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恩施调研时,现场观看“农民办事不出村”平台的运行状况后给予高度评价:“你们通过网络平台,让农民办事不出村,抓得很好,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服务型党组织的具体体现,转作风就要从实际问题改起,解决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服务好群众‘最后一步路’的问题。”2014年6月4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栏目分别以《湖北巴东:信息平台让村民办事不出村》《服务送上门,办事不出村》为题,报道了巴东县“农民办事不出村”的主要措施和成效。报道指出该县利用组织部门已经铺就的农村党员电教化远程网络,全面推进网上政务往村级下沉,让老百姓不出村就能办成事,成效显著。
巴东改革在得到各界的积极评价后,巴东政府坚定了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巴东县委、县政府强调,信息化项目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强化与各位专家的沟通,部门之间要相互协作,进一步完善规划,使信息化发展规划更加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更加切合巴东发展实际,力争在3年之内完成“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建设全覆盖,真正惠及全县人民。此外,要进一步清理、整合审批事项,拓展服务领域,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审批时间,更大范围为老百姓办事提供方便,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建设和绩效考核工作措施,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
由此,巴东政府通过召开多次联席会议,吸纳相关领域专家智慧,逐步凝聚了改革共识。改革在试点村获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已经势在必行。巴东县委、县政府在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和自身评估的基础上,画出了改革路线图。路线图明确指出“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建设要以“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为总体思路,以“农民办事不出村”为工作目标,以“试点先行、全面推开、三年为期、整体覆盖”为原则,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县491个村“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系统全覆盖,其中2013年完成125个村,2014年完成180个村,2015个完成186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