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文化与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理解微时代的微文化

陶东风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贷、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去中心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和赛博化为特征的新兴文化形态、传播方式乃至经济活动形态、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微”已经成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

曾几何时,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为追求的。在以福特主义为纲领的现代化大工业时期,“大”成为备受推崇的发展方式、文化诉求和美学理念。在现代性的旗帜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大”字。在唯“大”是求的发展模式下,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托拉斯、大广场、大楼、大马路……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大强度甚至大混乱,“大”成为现代人典型的“文明病”。就此而言,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思在很大程度上是症结所在。“大”曾经、正在并将继续让我们感到紧张、压抑、沉闷甚至恐怖,“大”开始走向蠢笨、无个性和千篇一律。我们逐渐开始厌倦“大”,因为“大”已经越来越远离人本身。

在新世纪,“大”已经不再是无争议的一个褒义词。

与此同时,后工业、后现代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把我们带入了微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其实是一种更为亲切、随和、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微”可以让我们放松,“微”可以让我们从容,“微”可以让我们回归我们自身,“微”时代的来临带给我们会心的微笑,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应该说,“微”不仅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形态的转型。

在政治层面上,“微时代”的政治不再是宏观政治一统天下,更加世俗化和平民化的微观政治正在改写我们的政治话语,重新设置我们的政治议程。微观政治使得“政治”的含义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政治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建立起了更强的相关性,参与政治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快捷,参与群体更加草根化。在微时代,权力更加分散,参与更加便捷,微时代的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根政治成为可能。

在经济层面上,“微时代”的经济是后福特主义的经济,是以更加个性

化的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的经济,是品质高于规模的经济,是绿色环保的经济,是互动、对话和共赢的经济。微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无微不至。

在生活层面上,“微时代”既不拒绝理想主义,但也不排斥物质生活,既尊重英雄主义,更关爱平民百姓。它巧妙地将审美的触角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分肌理之中。“微时代”不排斥大气和粗犷,但同样懂得欣赏优雅和精致。

“微时代”的微文化的特征或许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个性,自由,草根,青春。

“微”文化是一种张扬个性的文化,DIY文化,微文化的口号是:Do It Yourself!

“微”文化是一种崇尚自由的文化,它具备更多游戏精神而较少实用功利,微时代的选择权更加多样,更加自主。

“微”文化是一种草根参与的文化,一种祛魅的平民文化,一个去精英化时代的草根文化。“微”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低门槛(微投资),“想拍就拍”,“想唱就唱”。

“微”文化是一种青春活泼的文化。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微”文化已经成为青年亚文化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天然主体。

当然,微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乌托邦,微文化和微生活也绝非完美无缺。微技术在方便信息发布的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间信息,也使谣言更加容易传播。它在扩大交流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部落化和“江湖”化,并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之下使人们迷恋于私人生活中的“小物件”“小玩意”,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大责任、大理想、大视野和大胸怀。

因此,我们同样有充分理由警惕微时代的畸形发展,变成四分五裂的微分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