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政学学科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致谢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不仅仅是读博期间的自身知识积累的成果,更是老师、同学、同事和亲友指导和帮助的体现。

首先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院的吴忠魁教授,吴老师睿智的谈吐和深刻的思想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家政学在我国的发展中断了半个世纪,由于可查的中文权威资料较少,外文资料全都需要自己边梳理边鉴别,为论文写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每次将这些“苦水”诉诸导师,吴老师总能站在人类文明和国际社会发展的高度为我拨开云雾,让我坚定自己的选题信心,更坚定了毕业后从事家政学教育和研究的信念。比较惭愧的是,目前我的学术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导师的期望,导师对我的鼓励将成为我不断努力的动力。

其次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的各位老师。感谢刘宝存老师,在我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每次请教刘老师,不管多忙,他总能抽出时间为我细心解答。感谢谷贤林老师对我学习和生活的帮助,在做《世界教育信息》(双周刊)责任编辑和新华社编译稿的工作中,谷老师细心的指导和敏锐的思维至今让我难忘。在写论文期间,谷老师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每每想到就心存感激。感谢曲恒昌老师对我学习的指导,帮助我认识到了自己写作中的诸多不足。感谢高益民老师,高老师在我的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启发,还向我介绍了日本家政学的发展情况,给了我很多帮助。感谢周满生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我提供了难得的研究资料并对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感谢马健生老师和姜英敏老师,他们在我开题过程中给了我非常中肯的建议,让我非常受益。另外还要感谢院里其他老师的热心帮助,没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的支持,我恐怕很难完成这个学习任务。

感谢各位同门学长。首先要感谢李丽洁师姐,热心的师姐在生活和学习上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尤其她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给我,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感谢李辉师兄,每次看到我学习不顺利的时候就会苦口婆心地叮嘱我,告诉我他的经验之谈,真是非常受益。感谢吴培群师姐和刘永权师兄,每次见面时都要关切地问我各种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大力帮助。感谢郜晖师妹和杨虹君师妹,在生活和学习上总感觉我给她们的帮助不够多,反而有时候还需要她们的照顾,让我深感惭愧。

感谢我的同学们,在与他们三年的朝夕相处中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经常在辩论中争得面红耳赤,这些争论给了我无限的灵感和启发。沉稳的孙珂、睿智的罗容海、颇具仙骨道风的赵章靖、善良的王善峰、老大哥刘福才、聪敏的罗源、健谈的杜云英、热心的钟晓琳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我论文写作期间的重要精神支持。

感谢在我论文开题和撰写过程中给予我重要支持和帮助的人士。首先要感谢加拿大圣文森特山大学的麦克格雷格教授,她不仅在精神上给予我重要的支持和鼓励,更为我提供了很多研究美国家政学的重要线索和资料。此外还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退休教授高影君老师,与她的几次约谈,让我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前家政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原协和医院的营养科主任杜寿玢老师,她给了我很多有关新中国成立前教会大学家政学办学的有用信息。感谢原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的钱焕琦院长,她得知我做的是家政学研究后,给了我非常多的鼓励,这进一步坚定了我的研究方向。

感谢中华女子学院的各位同事。感谢中华女子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在从事家政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给了我莫大的理解、支持、包容及认可。特别感谢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孙晓梅教授,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孙老师对日本家政学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近年来致力于推动我国家庭学科的设立和发展。孙老师身兼多职,经常外出调研,回京时仍抽空给我专业方面的指导,并将家庭学科的建设任务寄希望于我们这批青年教师,她的这种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并不断激励我前行。感谢中华女子学院对本书出版的资助,正是同事们的认可与帮助,本书才能顺利地出版。

最后感谢的是我的家人。父亲于12年前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支撑着这个家,供我和弟弟读书。母亲对我学习的大力支持是我读书的重要动力,我希望能够用学习成果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更希望努力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我的先生沈锋钢,他从生活上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更从学习上为我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感谢生活,让我在关怀与爱中前行。

陈朋

2015年秋天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