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本书以朱熹的《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和《周易本义》为主要研究材料,综合运用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校勘学等学科的理论,深入探讨了朱熹的训诂原则和训诂方法,总结了朱熹的训诂成就与不足。本书内容涵盖了朱熹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和校勘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全面阐发了朱熹的训诂思想。全书分七个部分进行论述:
绪论部分对朱熹的生平与著作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同时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从总体上概括了朱熹的训诂原则,这些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朱熹对待训诂的态度,几乎贯穿于朱熹的整个训诂过程中。
第二章以朱熹对古籍语音的训释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朱熹的叶音说,对叶音说在研究宋代实际语音方面的应用价值予以了充分认识,同时总结了朱熹在语音训释中所体现出的训诂思想。
第三章是本书的重点,以朱熹对古籍词汇的训释为研究对象,系统地阐述了朱熹训释词语的方法以及在词语训释中体现出的训诂思想,指出朱熹将宋代金石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训诂学领域是针对传统训诂方法的一大突破。该章还就朱熹在词语训释方面的创获与不足作了个案分析,对导致失误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第四章以朱熹对古籍语法的训释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朱熹在古汉语虚词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朱熹对一些语法现象的正确解释,在分析句读时所运用的方法,特别是朱熹对前人误释为实词的某些虚词的纠正,都表明朱熹已经具有了较为先进的语法观念。
第五章以朱熹对古籍修辞的训释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朱熹对古籍中一些常见的修辞表达方式的说明,接下来重点论述了朱熹对赋、比、兴的定义,朱熹在为《诗经》和《楚辞》标注赋、比、兴时与前人的不同之处以及朱熹首次提出的赋、比、兴三者可以兼用的修辞现象。
第六章以朱熹对古籍的校勘为研究对象,对朱熹校勘古籍的内容与方法作了归纳与总结。在校勘方法上,朱熹根据古籍中错误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了多种校勘方法,对古籍作出了别具特色的校勘。
本书既在共时的平面上研究朱熹训诂的内容及方法,又把朱熹放在训诂学史的背景中考察其训诂得失。对于朱熹的训诂材料,既从宏观上总结其训诂原则,又从微观上进行个案的调查与分析。在理论总结方面,既注重朱熹自身对训诂的理解与认识,又结合朱熹的训诂实践来与这些观点相互印证,力求结论可靠。
关键词:朱熹;训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校勘
中图分类号:H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