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体冲突到全球治理:认同的失范与重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篇导读

本篇围绕心理认同的生成及其失范进行,其目的是试图从根源上挖掘心理认同生成及其失范的心理渊源。心理失衡与认同失范在内容和概念上相互重叠,但并非它们之间没有区别。心理失衡主要指涉比较微观层面的心理性因素,而失范主要指涉比较宏观层面的心理或理念因素。究竟心理是认同的衍生物还是认同是心理的反映,其中排序孰先孰后,难分伯仲。这种学术上的困境至少告诉我们心理与认同之间存在着重叠、交织或者互相依存的关系。

心理学的微观研究范畴主要定位于对个人人格、政治行为、情感、心理动机、集体决策等微观领域,社会(政治)人格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人对具体事务的判断或认知,进而影响到其决策,这已被认知心理学所肯定。通过解读行为体的政治心理形成比如人格因素,往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政见、政治认同及其所采取的战略或行动。

受众心理的家庭环境、童年经历、教育背景、宗教信仰、婚姻状况,政治精英人物的政治人格形成更不例外,其政治理念或偏执狂式的政策或与他们早期的家庭环境、宗教熏陶、成长经历、个人的心路历程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的政治理念和决策。在中观层面,国家结构、意识形态、国际关系以及政治场景、文化传统、政党意识、大众媒体等因素不仅会对个体的心理失范造成阴影,而且还会对社会潜意识(反社会人格)的形成起到影响。

本篇将首先围绕心理学研究的文献回顾进行,以梳理社会心理学、政治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之间的关联、发展路径及认同生成的社会机理。其次,围绕人格形成与决策心理的关系,导致心理失衡或认同失范的因素进行,从而服务于中篇关于社会拐点干预及认同建构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