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重庆师范大学是重庆市第一所获得区域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它具有理论性强、关联度大、实践要求高等特点。为履行高等院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1998年我校率先把区域经济学作为服务地方经济试点学科,并组建区域经济研究团队。研究团队把山地特征明显的重庆欠发达地区作为重点研究区域。
按照地表的高度和起伏特征,山地一般指绝对高度在500米以上或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起伏较大的一种地形地貌。丘陵虽然绝对高度低于500米、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下,但其形体特征、形成原因与山地相似,故将其归入山地范围。山地是世界大陆的基本地形,分布十分广泛,尤以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分布最多、中国大陆分布最广。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陆地总面积近70%,居住着占全国1/3的人口,集中了全国43%的耕地、98%的森林资源和大部分矿产资源,而中国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跨省交界民族地区。
山地区域是由众多大小不同、规模不等、错落有致的中山、低山和丘陵所构成的特殊地域空间。中国的山地区域虽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其地表奇特多样、多呈脉状分布,地面峰峦起伏、连绵不断、崎岖不平,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特别是14个连片特困地区均在山地区域。新中国成立65年来山地区域艰辛发展的历程,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落后在山、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因此,加快山地区域开发,促进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山地经济是指以山地区域为载体,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山地活动系统。山地经济学便是研究和揭示山地活动系统的构成、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重庆是一个以山地地形地貌为基本特征的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特殊直辖市,山地经济是重庆经济的典型特征。重庆经济能否发展、发展速度快慢,取决于对山地区域基本特征的认识和对山地经济活动发展规律的把握。而山地活动系统构成的复杂性,发展的阶段性、多样性、多变性和艰巨性,使研究团队对山地区域基本特征的认识和对山地经济活动发展规律的把握,经历了16年的艰辛探索。
研究区域的探索。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区域可大可小、可宽可窄、可富裕可贫穷,选择什么样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至关重要。由于研究团队致力于欠发达地区研究,其选择区域便以国家和重庆市确定的欠发达地区为首选。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国家和重庆市对欠发达区域的确定经历了从“四大任务”完成时期的对重庆市国家级、市级贫困区县的确定,到“三大经济区”区划时期的对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确定,再到“一圈两翼”区划时期的对渝东南民族地区的确定,进而延伸到对武陵山民族地区、中国连片特困地区的确定。与此相适应,研究团队的研究区域也相应进行调整。
研究组织的探索。为适应区域经济学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新趋势,体现区域经济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密切结合的特点,营造良好的、集成发展的研究环境,取得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研究组织探索经历了从“散兵游勇”到“大兵团”作战,从“单一学科”一般性问题研究到“多学科”重大问题合作集体攻关,从整合校内学术资源到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开放性研究团队的发展历程。
研究内容的探索。区域经济学以揭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运动规律为研究目的,由于我国山地区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环境有差异,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等特点。山地经济研究团队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经历了从对个别山地区域具体问题的研究,到对山地区域共性问题的研究;从对个别山地贫困区域特殊发展规律的揭示,到对山地连片特困区域一般发展规律的揭示。
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方法是人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的、发现新事物或提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基本手段。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不同,研究环境的不断改变,研究方法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山地经济研究团队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也经历了不断的探索过程,从图书馆收集资料,进行纯理论式的研究,到开展社会考察调研,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进而上升为在研究区域“设立观测站”进行零距离的跟踪研究。
这些探索是积极的、有益的,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有更多新的思考和认识。但由于中国山地区域范围太宽、各山地区域之间差异太大、涉及问题太多,加之区域实践活动的不断创新,研究团队对山地基本特征的研究和对山地经济一般规律的揭示,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山地经济理论体系,难以满足我国“11+3”个连片特困山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将以爱因斯坦名言“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为座右铭,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应山地区域特色的山地经济理论体系。
为了充分反映研究团队对中国山地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历史过程,本书从时间上划分为四个阶段,并紧紧围绕区域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第一阶段1997—2001年,对重庆市国家级、市级贫困县的研究;第二阶段2002—2006年,对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研究;第三阶段2007—2011年,对武陵山民族地区的研究;第四阶段2012年及以后,对中国连片特困地区的研究。每个阶段设计四个板块:研究背景、研究特点、社会调研、研究成果(课题、论文、专著等),以此揭示山地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研究团队对中国山地区域基本特征认识的逐渐升华和对山地经济发展规律把握程度的不断深化,进而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山地经济理论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充分展示研究团队对中国山地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研究特征,本书力求体现“三个结合”:一是社会调研与理论分析密切结合。既以基本原理为指导,更注重社会调研,体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催生新理论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二是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有机结合。既研究经济现象及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更揭示经济发展的本质及规律性,体现历史发展轨迹与思维认知规律的有机结合。三是现实性与前瞻性良好结合。既脚踏实地深入调研,全面了解现实急需解决问题,更深刻领悟未来,体现解决当前现实问题与实现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良好结合。
2014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