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肖鼠的动物熟语文化意义
鼠在十二生肖中居于第一位,与十二地支配属“子”,即一天十二时辰中的“子时”(23时—1时)又称“鼠时”。“子”就是“孳”,表示万物繁茂的意思。
传说远古时期天地混沌一片,鼠在半夜之时最为活跃,将天地间的混沌状态咬出缝隙,“鼠咬天开”,阴阳漏气,万物滋生,于是子时属鼠。明代学者郎瑛在《七修类稿·十二生肖》中记载:“鼠前是四爪,偶数为阴,后足五爪,奇数为阳。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后半部分为今日之阳,正好用鼠来象征子。”
鼠又叫老鼠、子神、耗子、夜磨子、耗虫等。据记载,全世界鼠有3800余种,中国就有160种之多,我们通常说的“老鼠”只是鼠族的一种。纵观古今,老鼠生来就一副玲珑机灵的体态,喜欢上蹿下跳,善于夜间活动,鬼鬼祟祟,偷偷摸摸,虽然它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一,但它的形象及其行为却给人们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令人咬牙切齿,这种深恶痛绝,很自然地会反映到语言之中。在汉语中,有关老鼠的用语大都为贬义,处处都流露出人们对它的鄙视和怨恨。因此在汉语中出现了一系列关于生肖鼠的贬义熟语:鼠目寸光、鼠窜狼奔、鼠肝虫臂、鼠牙雀角、鼠窃狗盗、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些熟语无一不是人们借鼠的卑劣、罪恶来说事。
中国民间,不管是辞旧岁、迎新年,还是婚嫁迎娶,都会进行敬神灵、除凶险、保平安的祈祷,这些民俗活动产生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典教,所有这些都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传统之中。人们为了摆脱老鼠,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想尽各种办法消灭老鼠,还想出了老鼠嫁女的高招。“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其内容存在着多种版本,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也有的是夏历正月十四的夜半。浙江金华一带民间,旧时以二月初二为“老鼠嫁女日”。这一天,家家炒黄豆,拌以红糖,撒于屋隅,以此来迎合鼠类的习性喜好,这种献媚行为实际上表现了对鼠患的畏惧,也表达了民众根除鼠患的愿望。同时,老鼠嫁女又是岁时文化中对子鼠母神信仰的产物。中国古籍《玄中记》中有“百岁鼠化为神”,《春秋运斗枢》中也提到“玉衡星散而为鼠”。《汉书》中记载的“阴阳合阳,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故孳萌于子”可以说明,子鼠为极阴的象征,而腊月至正月,正是新旧岁时交替时刻,故选择这一时段嫁鼠,因此“老鼠嫁女”还具有除旧布新、送阴迎阳、祛灾纳吉的象征意义。
传说中的鼠也有灵性,能飞、能跑、能穴、能攀、能泳。在神话中混沌初开的洪荒时代,鼠扮演着一个创世的文化英雄角色,它咬开创世葫芦,为人类找来光明,给人类运来谷种,教人耕种,帮助人寻找集居地,组成氏族部落,是开天辟地的英雄。而且老鼠的繁衍能力强,成活率高,是生命的象征。现在,民俗鼠文化已逐渐演变发展为祈求“福、禄、寿、喜、财、子”的吉祥文化。
鼠是十二生肖中的重要成员,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与鼠生肖相关的词语,这些生肖动物鼠词语体现着中国的文化,是人们世代经验的积累,包含着祖祖辈辈的经验、知识、意义和价值,而且它作为一种社会遗产而存在。
一 老鼠名声坏
(一)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众所周知,老鼠从外貌到内心,从举止到风度,从行为到声响,乃至从色彩到灵魂,无一能为人类所接受,而且老鼠传播疾病的本事在动物界首屈一指,鼠疫就是迄今为止危害人类的最大杀手。俗语“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就充分说明了鼠疫是人类的噩梦。老鼠俨然成了人类的公敌,所以才有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待遇。在熟语中但凡有关“鼠”之语词,大多为贬义。
“鼠屎污羹”比喻加进了不好的东西,从而破坏了原来美好的事物,俗称“一粒老鼠屎,败坏一锅汤”。语出宋·孙觌《跋吴省元真赞》:“吴公前辈盛德,予宿昔所敬慕,制一偈自赞,皆佛菩萨语,启诵三过,欲下一句而家有识真者,恐得鼠屎污羹之诮。”类似的熟语有“老鼠掉进饭锅里——捞也一锅臭,不捞臭一锅”,指味道难闻,借指事情极其糟糕,比喻事情不论怎么办,结果都会很差。“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也是大家熟悉的歇后语,喻指那些令人愤恨的人和事,必会招致众人谴责或围剿。“老鼠精转生的——心里有七十二个转轴”,其中的“转轴”比喻主意或心眼儿,用于讽刺鬼主意多,不好对付的人。
老鼠极易适应人类的生活环境,哪里有人类,哪里就有老鼠。在汉语熟语中常用鼠来形容坏人、恶势力、为害的东西。“三蛇七鼠”比喻为害的东西多,语出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人们也用“鼠雀之辈”指代鄙陋卑微之徒;“苍蝇找屎缸,老鼠找米仓”、“哪有耗子不偷油”均比喻本性难移;“鼠牙雀角”形容好争斗;相关歇后语还有“老鼠响满了三斗六——恶贯满盈”、“屎壳郎找地老鼠——臭味相投”、“一窝老鼠不嫌臊——气味相投”。上述的熟语中,“鼠”的形象充分反映了人们讨厌老鼠的心理,通过这些熟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人崇尚真善美、痛恨坏人坏事的价值取向。
(二)鼠小惹人厌
老鼠的头尖而小,且是小型啮齿类动物,所以它的相貌特征在让人们感觉到厌恶的同时,也常被用来比喻“细小”、“微不足道”、“毫无价值”。在汉语中,以“鼠肚”、“鼠腹”、“鼠尾”等鼠的身体部件为原型,构成了一系列的熟语,其义多表示微小、狭小、卑微等。“鼠肚”、“鼠腹”比喻人气量狭小,不能容人,如“鼠肚鸡肠”、“鸡肠鼠腹”、“鼠腹蜗肠”;“鼠肝”比喻轻微卑贱之物,成语有“鼠肝虫臂”来比喻极其微小而毫无价值的东西。鼠的尾巴细而短小,歇后语“老鼠尾巴熬汤——油水不大”充分说明鼠尾经常被人忽略,用来比喻可赚的钱不多,或可得的好处、财物并不多。还有“鼠子的尾长疮——有多少脓血”、“老鼠尾巴生疮——有脓也不多”亦是此道理。“老鼠尾巴——打一百棒槌也变不了”比喻人的思想顽固,再施加压力也难以转变;“老鼠尾巴——发不粗长不大”比喻人发不了迹,不会有太大的出息,或事物发展、提高的余地不大。
老鼠是典型的近视眼,总喜欢沿着墙跑,它的贼眼里总是闪烁着警觉。汉语中有关“鼠目”的熟语,就是利用老鼠眼睛的特点,有斥责,有警示,有借喻,有讥讽,而且大多数是含贬义的。“鼠目寸光”形容人眼光狭小,见识浅陋,也形容行为不正,目光像老鼠一样四处窥探,语出清·蒋士铨《临川梦·隐奸》:“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倒辕门,盲称瞎赞。”类似的熟语还有“耗子的眼睛——只看一寸远”、“耗子戴眼镜——鼠目寸光”、“耗子盯小偷——贼眉鼠眼”、“耗子的眼睛——鼠目寸光”、“老鼠眼看天——小瞧”等。
“鼠目”又因其小而突出,而且目光鬼祟,常用来形容心术不正之人的鄙陋相或寒贱相。“獐头鼠目”指獐头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猾,也形容人贫贱穷酸;“狼眼鼠眉”、“鼠目獐头”形容人的相貌凶恶;“蛇眉鼠眼”形容人的长相丑恶,心术不正。
(三)胆小如鼠
老鼠是行为十分谨慎的动物,它们体型通常较小,基本上没有自卫能力,生活在阴暗之处,见不得人,遇见人总是仓皇逃跑,所以有“地洞里藏老鼠——见不得阳光”、“地老鼠走江南——走路不少,见天不多”。关于鼠的熟语也常用来表示胆小、畏惧之义,如“胆小如鼠”、“鼠首偾事”、“听见猫叫身子抖——胆小如鼠”等。吴玉章在《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中提道:“谁知周来苏胆小如鼠,当船过门司时,他忽然害怕起来,竟把所有的枪弹投入海中。”
鼠喜好偷盗,行为总是鬼鬼祟祟,而且天敌非常多,只有依赖平时的警觉来及时躲避敌害。所以鼠生性多疑,出洞时两只前爪在洞边一趴,左瞧右看,感到安全方才出洞,在行走时小心谨慎。词语“首鼠”亦作“首施”,借喻人踌躇,迟疑不决,窥伺观望,进退无定。与鼠的行动姿态相关的成语有“进退首鼠”、“首鼠两端”等。“鼠步”,指老鼠行走,形容畏惧而小心谨慎,语出宋·叶廷硅《海录碎事·人事》:“杨球为司隶,权门股栗,皆雀目鼠步。”“鼠伏”,谓如鼠伏地,隐踪躲藏,语出《汉书·萧望之传》:“如使匈奴后嗣卒有鸟窜鼠伏,纫于朝享,不为畔臣。”
老鼠行动时鬼鬼祟祟,而且总是以偷盗为生,自然而然地让人们把它与窃贼联系在一起,所以“贼头鼠脑”、“鼠头鼠脑”、“贼眉鼠眼”、“鼠迹狐踪”常用来形容人鬼头鬼脑、偷偷摸摸的样子。《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八回:“我这屋里再有谁来?敢是你贼头鼠脑,偷了我这只鞋去了?”“鼠盗狗窃”指像老鼠和狗那样的偷盗,比喻小偷小摸的行为,语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老鼠行窃是本性使然,上天也宽容地赋予了它足够的生存本领,而人类也是宽容的,撇去老鼠阴暗的那一面,它身材娇小,四肢灵活,圆头细爪,外表尚有几分可爱,而它探头探脑、遇事飞快开溜的模样让人类既生气又无奈,还觉得有几分滑稽。老鼠被惊吓后逃跑时慌不择路,这类词语有“鼠遁”,像鼠一样逃窜隐伏;“鼠骇”,像鼠一样惊慌、惧怕;“鼠窜”,像老鼠那样惊慌逃走。成语有“鼠窜狼奔”、“鼠窜蜂逝”、“捧头鼠窜”、“雀目鼠步”、“鸟惊鼠窜”、“掉头鼠窜”,等等。
二 庙垣之鼠
鼠的种类繁多,适应性极强,在哺乳动物中,分属啮齿类。老鼠常借啮物以磨齿,繁殖迅速,并为害农林草原,盗食粮食,破坏贮藏物、建筑物。严重的鼠害会损毁大量的农作物,造成粮食的大量减产,是农业的大敌,这就好像沉重的苛捐杂税一样,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让人民背上了沉重的生活负担。于是,老鼠与荒年、加收征粮、贪官污吏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的“硕鼠”、“相鼠”等词语就表达了人们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痛恨。《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被用来斥责脑满肠肥的剥削者,形容以卑鄙手段聚敛钱财的贪者盗者,批判了那些像老鼠一样贪婪无耻的统治阶级。老鼠在《诗经》中俨然被当成了讽刺统治阶级的一种利器,诗歌运用比拟手法,抨击时弊,表达出百姓不满的情绪。
同为鼠,命运也有不同。秦国丞相李斯,年轻时在乡间做小吏。他见到两种处境迥异的老鼠,感悟良多:厕中鼠,食不洁,人来怕,狗叫惊;仓中鼠,住大房,守着吃不尽的粮食,还不必担惊受怕。于是李斯感慨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史记·李斯列传》)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为自己谋一个好位置,“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李斯所艳羡的是仓鼠,另外,社鼠的生存空间也引起古人的注意。《晏子春秋·问上九》讲到社鼠,说它是在土地神庙里安家,享尽快活的鼠:“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此种现象正如谚语“投鼠而忌器”的道理一样,比喻欲除害而有所顾忌;也被用于比喻奸臣伴君。与此相类的还有:
“鼠凭社贵”,指老鼠把窝做在土地庙下面,使人不敢去挖掘。比喻坏人仗势欺人,也比喻近臣依仗君主威势,横行无忌。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燻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陁,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稷蜂社鼠”指谷神庙里的马蜂,土地庙里的老鼠。比喻倚势作恶的人。语出《韩诗外传》卷八:“稷蜂不攻,而社鼠不熏,非以稷蜂社鼠之神,其所托者善也。”
“庙垣之鼠”,指宗庙矮墙里的老鼠。比喻帝王身边得势的小人。《新唐书·魏元忠传》:“君侧之人,众所畏惧,所谓鹰头之蝇,庙垣之鼠者也。”
“城狐社鼠”指城墙上的狐狸,土地庙里的老鼠,用以比喻仗势作恶的人。
而“器鼠难投”指藏于器物间的老鼠很难打到。比喻有所庇护的坏人很难惩治,也说“欲投鼠而忌器”。如明·郑若庸《玉玦记·投贤》:“君言且莫雠,他辙鱼方困,器鼠难投,小哥不要反了面。”
不论是“鼠凭社贵”还是“庙垣之鼠”都反映了中国人的情面文化。中国的文化中特别强调情面,注重人情味,然而一味地强调人情味,则会衍生出一大批仗势行恶、难以惩治的坏人。器物之间的老鼠之所以难打,是因为有器物的庇护;土地庙下的老鼠之所以别人不敢挖,是凭借土地庙来逞威。反思官场腐败现象,群体性的腐败是由个体腐败构成,个体腐败则是由于所谓的“特权”和“人情”使得“民”视“官”为高高在上,“官”则无时无刻不在编织可以屏蔽监督、防范打击的保护网,使得人们形成投鼠忌器的心理,以求得腐败和苟安。
三 老鼠有搭档
大自然的物种是丰富多彩的,有着五百余种的哺乳类动物。鼠作为地球上一个庞大而古老的哺乳类动物家族,必然会与其他动物发生联系。在鼠与其他动物构成的熟语中,较为多见的则是鼠的天敌——猫,以及同为生肖动物的狗、蛇、牛、鸡、虎、马,还有狐狸、狼等也被用来作为构成熟语的材料。
(一)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猫是性情温顺、聪明活泼的动物,作为家庭宠物已经有长久的历史,猫是老鼠的天敌,抓老鼠是它的天职。《礼记》中记载:“迎猫,为其食田鼠也。”在汉语中,关于猫鼠关系的熟语有很多,如“养猫捕鼠,蓄犬防家”,道出了猫狗的职责,也反映出了中国人对于各司其职的看法。中国人讲究安分守己,做好本职工作,因此“狗逮老鼠猫看家——反常”则被认为是异于常理的行为。
生活中人们喜欢猫,一方面因为猫可以捕捉老鼠,为人们减少了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猫体态可爱,在捕捉老鼠的过程中充满了智慧和经验,人们熟知的“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俗语,体现了做事应当抓住主要矛盾,着手解决主要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同时要以实践来检验真理的哲学原理。猫在捕捉老鼠的过程中是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的,它会用胡须来丈量老鼠洞口的大小,如若洞口过小,它会选择守在鼠洞外,因此出现了“老猫守鼠洞——等着瞧”。
因为生物链,猫鼠之间存在着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常常是“老鼠见了猫——骨头都软了”,“耗子碰上猫——有命难逃”,“老鼠见了猫——动都不敢动”,“老鼠见到猫——缩成一团”,“老鼠遇见猫儿——见形便伏”,“老鼠见着猫——怕得要死”。对于猫来说“猫儿抓老鼠——祖传手艺”,一旦猫不在,则有“老猫不在家,耗子上房扒”,“老猫不在家,耗子造了反”,“猫儿一去,老鼠唱戏”等熟语。因为猫鼠的对立关系,一般情况下,猫和鼠是不可能在一起喂养的,因此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有“猫鼠不相乳”、“猫鼠不可以同穴”的熟语。当然也有例外,“猫鼠同乳”、“猫鼠同眠”、“猫鼠同处”意为猫和老鼠生活在一起,比喻上下串通一气,朋比为奸,臭味相投。而老鼠如果睡在猫窝里,那结果就只有一个,即“老鼠睡猫窝,送来一口肉”。如果老鼠胆大包天去挑衅猫,那就“老鼠逗猫——没事找事”,“耗子逗猫——活得不耐烦了”,“鼠舔猫尾——找死”,“耗子舐猫鼻子——找死玩”,“鼠舔猫屁股——自讨苦吃”,“老鼠偷猫食——提心吊胆”。老鼠为了讨好猫,有时候甚至会冒着生命危险,“耗子给猫捋胡子——溜须不顾命”,“耗子给猫捋胡子——舍命溜须”,这类熟语讥讽人甘冒风险,拼命谄媚奉承人;“耗子给猫当三陪——挣钱不要命”讥讽某类人为了挣钱连命都不顾了。
猫以老鼠为食,现实生活当中不可能会出现猫哭老鼠的现象,所以用“猫哭老鼠”比喻假慈悲。《说唐》第六二回:“唐家是没良心的,太平时不用我们,如今又不知那里杀来,又同牛鼻道人在此‘猫儿哭老鼠,假慈悲。’”茅盾《我们这文坛》:“唯美主义者高举艺术至上的大旗,人道主义者效猫哭老鼠的悲叹。”亦作“猫儿哭老鼠,假慈悲”、“猫儿哭耗子”等。
据记载,我国古代有一种“报本反始”的活动,即报答上天神灵,并祈求来年农业丰收的年终祭祀活动,俗称“大蜡”,而大蜡礼的祭祖对象之一便是猫,“迎猫,为其食田鼠也。”猫鼠熟语的出现,充分体现了面对老鼠的肆虐横行,人们驱除老鼠的心愿及行动。
(二)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狗忠诚义胆,是人类看门的好帮手。从文化层面上看,汉语中虽然不乏称赞狗的忠心、厚道的词语,但更多的是对狗的贬损、鄙视之词,以至于形成了以骂为主的狗文化。这种语言现象折射出中国人从民族感情、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上对待狗是不宽容的,这与对待鼠类似,“鼠”与“狗”的“结合”,用来形容人的偷盗行为,也反映出一定的汉语文化特色。“狗鼠”比喻品行卑劣的人。“狗头鼠脑”比喻奴才相。《黑籍冤魂》第六回:“要说这林则徐,却不像那些狗头鼠脑的官员,要算我们中国的杰出人物。”
汉·应劭《风俗通》:“时有汉直为狗鼠之所为。”成语“鼠窃狗偷”、“鼠窃狗盗”、“鼠偷狗盗”、“鼠窜狗盗”、“鼠盗狗窃”,多用来比喻小偷小摸或小规模的抢掠骚扰行为,除此之外,还比喻鬼祟卑鄙、猥琐低劣以及男女之间不正当的行为。“狗盗鼠窃”指像鼠狗那样的盗贼,比喻成不了气候的反叛者。
抓老鼠,原本就是猫的天职,如果狗代替猫行使了职责,就有点越俎代庖了,因此成语“狗扑老鼠”、“狗逮老鼠”、“狗拿耗子”、“狗咬耗子”等都被认为是“多管闲事”的,其中的道理就和“老鼠扒屎盆——替狗忙”一样。这一系列的熟语反映的就是各司其职,强调万物都应该在自己的运行轨道里坚守其位,不可随意僭越,越俎代庖的事不应该被提倡,否则,就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以及社会不良现象的发生,并最终进入恶性循环的轨道。进一步探究,早在《论语·泰伯》中就有类似思想提出,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强调做人做事要安分守己,不要随便去插手别人的事情,这一熟语反映的思想也逐渐演变成为政的基本修养。相关熟语还有“狗咬耗子,猫看家,多管闲事”等。
除了狗之外,还有其他动物想要抓老鼠,不过,那就是另一层意思了。“令骥捕鼠”指驱使千里马去追捕老鼠。比喻任用有才能的人承担他所不能胜任的工作;“马捉老鼠”比喻瞎忙乱,语见《金瓶梅词话》第六二回:“月娘便道:‘李大姐,我看他有些沉重,你不早早与他看一副材板儿来,预备着他?直到那临时到节热乱,又乱不出甚么好板来。马捉老鼠一般,不是那干营生的道理。’”
(三)鼠入牛角
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鼠为第一,牛为第二,对于鼠为何能排在牛之前,存在着若干说法:
第一种传说是玉皇大帝选出鼠、牛、虎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间的生肖。在排序时,大家首推勤劳的牛做第一生肖。不料小老鼠跳出来说:“应该是我最大,排第一才对!因为每次只要我一出现,看见我的人总会叫到‘呀!好大的老鼠!’可从来也没有听人说过‘好大的牛’。若不信,我们可以到人多的地方走走看,如果人们都说我大,就让我做第一个生肖,怎么样?”玉皇大帝听了老鼠的话同意试一试,于是一行来到人间的闹市区,当牛走进闹市区时,人们熟视无睹,这时,老鼠突然爬到牛背上,赶集的人们一见牛背上的老鼠,果然惊呼:“啊呀!好大的老鼠!”玉皇大帝耳闻目睹,无可奈何,只好让老鼠做第一生肖,牛屈居第二了。
第二种传说是十二生肖排序的先后是由十二种动物比赛游泳、赛跑来决定的。在十二种动物游泳时,鼠跳到了牛尾巴上,还咬了牛一口,牛痛极了,一甩尾巴,把鼠甩到了前面,于是鼠得了第一名,而牛无奈地排在第二。也有一种说法是鼠和牛一同参加十二生肖报名,小老鼠耍了心机,骑在牛脖子上,待到牛第一个跑到报名处的时候,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了牛的前面,因此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
鼠与牛的这段过节,被人们记在心里,反映在剪纸画里,竟也是鼠骑牛的场景。鼠与牛的交集反映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汉语中,却是另一番景象。牛角的形状是由粗到细弯曲的锥形,人们常用“钻牛角尖”比喻一个人死脑筋,遇事不灵活,也指思想方法狭窄。如老舍《神拳》第三幕:“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别死钻牛角尖。”成语“鼠入牛角”比喻势力愈来愈小,语出《新五代史》:“奈何吾子孙不肖,后世如鼠入牛角,势当渐小尔!”又如歇后语“老鼠钻进了牛角——越往后越紧”比喻越来越不宽裕;“鼠入牛角——越斗越小”本指老鼠越往牛角里钻,空间变得越小,转指自己人内部相争,越斗圈子越小;“耗子钻进了牛角——越往后越紧”、“耗子钻牛犄角——进了头”比喻处境越来越困难。
(四)蛇行鼠步
老鼠作为四害之一,树敌众多,除了猫之外,蛇也是其主要的天敌。歇后语中有“蛇逮老鼠——要独吞”、“蛇吞老鼠鹰叼蛇——一物降一物”、“老鼠窟里倒拔蛇——想退也退不出”,如陈登科《风雷》第五七章:“黄大权边吃着饼边答道:‘是啊!刚才秦三年还来找俺去开会。说一入合作社,车牛犁耙,土地房屋,都得归公。到那时候,老鼠窟里倒拔蛇,想退也退不出啦!’”
鼠与蛇在行动上有着隐秘、狡猾等相似之处。因此常用“蛇入鼠出”来比喻行动隐秘。严复《原强续篇》:“于是深怒积怨,退而治兵,蛇入鼠出,不可端倪。”“蛇行鼠步”是说蛇和鼠的前进姿态,常用来形容胆小谨慎。清·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虽小道亦有可观,但我见贤弟蛇行鼠步,鬼鬼马马,无文无气,不过想你学些正经啫。”“蛇有蛇路,鼠有鼠路”指蛇行有蛇路,鼠行有鼠路,各有各的路数,天生一材必有一用,比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门路。
鼠见了天敌猫可谓是吓破了胆,即使是想报复猫,上演“一百只老鼠咬猫”最终也是“没有一个敢下口”。不过鼠对于它们的另外一种天敌——蛇,报复起来真可谓是心狠手辣,毫不手软。由于蛇是变温动物,每当秋末天气转凉后,它的身体便开始逐渐僵化,行动不再灵活。冬季到来之时,蛇进入冬眠状态,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于是,老鼠报复蛇的时机到了。它们开始挖洞寻蛇,找到冬眠的蛇便食欲大开,就像美味佳肴一样大快朵颐。正如人们形象地总结的那样:“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
四 鼠入典故
与鼠相关的有些熟语来源于历史故事、典故,带有特定的文化意义和内涵。这些典故带我们走进了历史的画卷,带我们领略了历史的悠久与沧桑。
(一)首鼠两端
“首鼠两端”亦作“首鼠模棱”,形容迟疑不决、瞻前顾后、动摇不定。此语源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西汉时期,丞相田蚡娶小老婆,窦婴与灌夫等去祝贺。田蚡故意怠慢灌夫,灌夫气愤大骂,田蚡立即拘捕灌夫及其全家准备抄斩。魏其侯窦婴与灌夫私交甚好,自然要设法搭救灌夫。汉武帝很快获悉此事,召集文武百官辩论,以辨是非对错。御史大夫韩安国平时说话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而此次却吞吞吐吐、隐约其词:“魏其侯说灌夫曾为国英勇对敌,战功显赫,威震三军。今酒后失言而处斩是为不当,由此看来魏其侯所言是对的。然而武安侯说灌夫平时说话口无遮拦,无法无天,上欺皇室成员,下占百姓财产,真是罪该万死,所以武安侯所言亦不无道理。灌夫如何发落,听凭陛下圣裁。”韩安国认为杀也可不杀也可,因而事后,武安侯便用“首鼠两端”来责怪韩安国模棱两可。
(二)投鼠忌器
“投鼠忌器”比喻有顾虑,想干又不敢干,语出汉·贾谊《治安策》:“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作者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和辞赋家,他的政论文常常见解独特,切中时弊,然而其思想核心则往往反映出封建士大夫之理念。他认为皇权至高无上,皇帝和其臣属就如阶梯之台阶,上下有别,界限分明,尊卑有序,不得混淆。在该文中,他还认为百姓犯法,可施以刺字、割鼻、砍脚、鞭笞等刑罚,而王侯大臣犯法则应用“廉耻节礼”约束之。贾谊用了“投鼠忌器”一喻,正是为了说明倘若对皇帝身边的群臣施以酷刑,那么便会损害皇帝尊严的道理。又作“器鼠难投”。
《汉书》中记载:有个富人很喜欢古董,并收藏了很多,其中有一件稀有的玉盂,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深受此人的喜爱。一天晚上,一只老鼠跳进了这个玉盂,想去吃里边的一些剩菜,正巧被这个富人看到了。他非常恼火,盛怒之下,他拿了块石头砸向老鼠。当然,老鼠是被砸死了,可是那个珍贵的玉盂也被打破了。这件事使富人非常难过,他深深后悔自己的鲁莽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他认识到只考虑眼前利益而忽视后果,将给自己带来灾难。他向世人发出警告,要“投鼠忌器”,不要为了除掉一只老鼠而损毁自己珍贵的宝物。
(三)罗雀掘鼠
“罗雀掘鼠”原指张网捉麻雀、挖洞捉老鼠来充饥的窘困情况,后比喻想尽办法筹措财物,语出《新唐书·张巡传》。公元755年,深受唐玄宗信任的安禄山突然起兵叛乱,以15万大军南袭击败唐军,并很快攻下东都洛阳。雍丘县县令令狐潮投敌,而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壮丁夺回雍丘,坚持作战60天,后与睢阳太守许远会合,共同抗敌。两城兵力总共6000余,而敌军达13万之众,相差悬殊,然而张巡和许远率兵拼死顽抗。不久,睢阳城粮尽弹竭,张巡下令张网捕麻雀,挖洞逮老鼠以充饥,坚守城池。后来终因粮尽援绝,张巡等英勇战死,而“罗雀掘鼠”一语则流传了下来。
生肖鼠的动物熟语从老鼠的鬼祟、狡黠、阴险、诡诈等形象特征出发,表达了卑劣、目光短浅、微不足道、品质恶劣、灾难厄运等象征意义;从鼠的繁殖力强、开创世界、偷盗火种、惠及人类等特征出发,表达了多子多孙、招财进宝、吉祥福气等象征意义。生肖鼠的动物熟语反映出中国人对鼠的心态是既憎又敬,既逐又宠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