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历程(第二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马克思是不是《莱茵报》的主编?[1]1——兼谈《莱茵报》的编辑体制

展江

在以往各种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马克思被称为《莱茵报》主编。在1995年出版的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1卷有关注释中,马克思被称为《莱茵报》编辑。那么,马克思在《莱茵报》到底任何职?该报的编辑体制采用何种形式?本文就对这两个相关问题作一番探析。

一 《莱茵报》的管理体制和编辑体制

1841年9月,由德国医生伯恩哈特•腊韦和海尔曼•狄茨创办的《莱茵总汇报》由于经不起当地老牌报纸《科隆日报》的竞争而濒于倒闭。此时,科隆的一些富有的资产者如商会会长卢道夫•康普豪森,银行家达哥贝尔特•奥本海姆、古斯塔夫•冯•梅维森,律师格奥尔格•荣克、格尔哈德•法伊等人成立了一家3万塔勒资金的股份公司,准备接办奄奄一息的《莱茵总汇报》。3万塔勒被称为一笔“巨资”,[2]歌德在1806年为黑格尔谋得的大学教授的年薪为100塔勒。[3]

1842年1月1日,《莱茵报》作为《莱茵总汇报》的继任者创刊了。莱茵省总督恩斯特•冯•博德尔施文格暂时批准《莱茵报》使用《莱茵总汇报》的出版许可证。在总督看来,富人出资会保证报纸的温和倾向。这些富人的办报意图是:不期望在经济上获利,而是要成为莱茵资产阶级表达其经济要求的喉舌。[4]报社监事会(即董事会)推举出版商约瑟夫•雷纳德和荣克二人担任发行负责人。根据1837年10月6日颁布的普鲁士王室指令等文献来看,责任编辑(Verantwortlichen redakteur)为当时德国报刊编辑部最高负责人。《莱茵报》的正式责任编辑由雷纳德兼任,但他只是挂名主编,并不过问具体编辑工作。报社另聘他人主管编辑部。

二 第一任编务主管:18天后拂袖而去的豪夫肯

为“创办一份有价值的,温和的,严肃的,今后也建立在积极的原则之上的,在商业上和政治上进步的报纸”,[5]《莱茵报》几位大股东拟聘请以主张贸易保护主义而著名、刚刚出版《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任编务总管,而将报纸创办人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莫泽斯•赫斯挤出这个原先答应给他的位置。由于李斯特有脚伤在身,不能到科隆赴任,他就推荐其信徒、《奥格斯堡总汇报》编辑古斯塔夫•豪夫肯博士补缺。同李斯特一样,豪夫肯以保卫资产阶级经济利益为己任。

然而在赫斯的影响下,荣克和奥本海默等报社要人从自由主义者转变为青年黑格尔派激进分子,他们与豪夫肯的政见严重不合。豪夫肯不愿发表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的文章,并被迫于1842年1月18日辞职。[6]似有君子风度的豪夫肯这样写道,“十分明显,如果出版负责人要求采用编辑所不同意的文章,那么编辑就不得不编辑和他本人的思想方向相对立的报纸,并且在自己的报纸上发表和自己的观点不相容的观点了。为了消除这种情况,可以请一位要什么观点就保证有什么观点的人来当编辑,但是如果人们愿意看一看我的过去的经历,那他们就会相信,我根本不是个青年黑格尔派的信徒。”[7]此后,他回到《奥格斯堡总汇报》,挑起了该报与《莱茵报》关于共产主义的论战。

三 第二任编务主管:“改改标点符号”的鲁滕堡

接替豪夫肯的是马克思推荐的前士官学校地理教员阿道夫•鲁滕堡。他是青年黑格尔派理论家,布鲁诺•鲍威尔的青年黑格尔派激进分子团体“博士俱乐部”的成员。马克思曾积极参加“博士俱乐部”活动,并称鲁滕堡为“我的一位最亲密的柏林朋友”。[8]

鲁膝堡接任后,青年黑格尔分子成了《莱茵报》的经常撰稿人,结果报纸的性质完全改变了——现在占首要地位的不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了。普鲁士当局视鲁滕堡为危险的革命者,并以此拒绝将报社的临时出版许可证换为正式许可证。内务大臣冯•罗霍在1月31日致科隆行政区长官冯•格尔拉赫的信中说:“我要毫不迟疑地通知阁下,这位鲁滕堡博士是青年黑格尔学派的热情保卫者,是《德意志年鉴》的积极撰稿人,并且在汉堡和莱比锡的报纸上发表过恶意歪曲这里情况的文章……必须十分坚决地防止鲁滕堡博士利用他所主编的报纸为上述倾向在省内的传播打下基础。”[9]在2月15日同雷纳德谈判时,冯•格尔拉赫要求解除鲁滕堡的职务。[10]然而鲁滕堡的表现令马克思和同仁大失所望:“由于他毫无批判的能力,又缺乏独立性和才能,”柏林青年黑格尔派团体“自由人”,“已习惯于把《莱茵报》看成是自己的唯命是听的机关报”。[11]马克思在7月9日致友人的信中写道:“鲁滕堡使我的良心感到不安。”并预言:“早晚他会被赶走的。”[12]

然而愚蠢的当局仍然强求《莱茵报》撤鲁滕堡的职。鲁滕堡名义上只是德国栏编辑,而且似乎没有正式职务,因此雷纳德在2月14日对格尔拉赫佯称鲁滕堡“根本不是《莱茵报》的编辑,而只是它的一名译员”,[13]并在11月17日给莱茵省总督冯•沙佩尔的信中重复了这一说法。[14]

大约在11月下旬,鲁滕堡离开了编务主管的位子。马克思在11月30日致友人的信中详细叙述了事情的经过以及外人不知的内情。他写道:“鲁滕堡已经被解除了德国栏的主管职务(他在那里做的事情主要是改改标点符号),而且只是由于我的请求,才暂时把法国栏交付给他。正是这位鲁滕堡,由于我们的国君的极度昏庸,竟有幸被认为是一个危险人物,尽管除了《莱茵报》和他本人以外,他对谁都不危险。当局向我们提出了解除鲁滕堡职务的断然要求。普鲁士的国君——这个最伪善、最狡猾的普鲁士的国君——使出版人省去了一个不愉快的步骤……”[15]

四 第三任编务主管:“维持会长”腊韦

1842年11月12日,格尔拉赫在同雷纳德谈判中责成他提出一名须得到当局认可的编务主管来取代鲁滕堡,提名日期定于12月10日。雷纳德、荣克和奥本海姆提议由原《莱茵总汇报》的腊韦博士任此职。11月28日,格尔拉赫约见腊韦,要求他写出书面声明,保证《莱茵报》在他的主持下放弃“以往的应受谴责的倾向”。[16]12月1日,腊韦提交了有关声明。但是直至1843年2月中旬,“认可腊博士先生的手续还没有办下来”。[17]而在1843年1月19日,普鲁士政府通过决定:从4月1日起查封《莱茵报》,查封以前对《莱茵报》实行专职检查官和科隆行政区长官的双重检查。这样,腊韦便成了最后数月《莱茵报》编辑部的“维持会长”。

五 马克思在《莱茵报》的地位

马克思在18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打算同布鲁诺•鲍威尔一起在波恩大学任教。但是青年黑格尔分子受到新任教育大臣约翰•艾希霍恩的压制和打击。鲍威尔在1842年3月被解除教职,马克思的希望破灭了。他于是转而投身现实的政治斗争。

早在1841年9月在科隆商量办报时,马克思就参与其事,并且从一开始起,他的意见就很有分量。当首任编务主管人选尚未敲定之时,马克思特别提醒荣克提防一个毛遂自荐、名叫玛格尔博士的人。[18]接着,报社又接受了他推荐的鲁滕堡。与其他参加《莱茵报》的青年黑格尔分子不同,马克思为报纸撰稿比他们晚得多。直到1842年3月底,他才开始为《莱茵报》写第一篇文章《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尽管家中发生了一些变故,马克思还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莱茵报》社务中来,这主要是由于鲁滕堡不称职。同时,他与他以前的柏林伙伴组成的“自由人”的分歧日益加大。7月起他从家乡特利尔来到科隆,完全投身报纸工作。8月起,他实际主管编务,这从他8月15日给奥本海姆的信中可以反映出来。[19]马克思采取的避免与官方公开冲突的方针和策略曾使双方的关系趋于缓和,然而同开展无谓而抽象批判的“自由人”的决裂终于在11月发生。鲁滕堡被解职后大肆吹嘘他是“《莱茵报》被放逐的原则”[20]令马克思鄙夷。

在马克思的领导下,《莱茵报》很快活跃起来,报纸的订户从10月初的885个[21]增加到11月10日的1800个和12月底的3400个。[22]另一方面,在《莱茵报》的工作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韧性,正如马克思所言:“我们从早到晚都需忍受最可怕的书报检查的折磨,忙于同部里通信,对付总督的指控、省议会的责难、股东的埋怨等等”,[23]以致于他对当局查封《莱茵报》表示“感谢”:“政府把自由还给我了。”[24]

尽管各种文献都没有说明马克思曾被正式任命为《莱茵报》的什么职务,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报社发挥灵魂作用。连那个狡诈的书报检查官圣保罗也不得不承认:“毫无疑问,在这里马克思博士是报纸的理论中心,是报纸的各种理论的活的泉源。”[25]1842年3月17日,马克思宣布,“本人因现行书报检查制度的关系,自即日起,退出《莱茵报》编辑部”。[26]圣保罗次日得意地写道,他对“整个报纸的思想上的领导者”马克思的离去“感到十分高兴,因为今天我在这份报纸上所花费的时间还不到先前花费的时间的四分之一。”[27]

综上所述,《莱茵报》的编辑体制是比较复杂的,它既有一个挂名的主编(正式头衔是责任编辑),又有多人先后主管编辑部,其权力有实有虚,几经变化;其工作以德国事务为主。马克思没有被任命为这样的主管,但是他无疑是报纸中后期编务工作的实际决策人之一。


[1]本文原载于《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1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969页。

[3][苏]阿尔森•古留加:《黑格尔传》,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987页。

[5][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17页。

[6][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7][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19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0卷,第16页。

[9][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2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105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1050页。

[12]同上书,第43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0卷,第320页。

[14]同上。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7卷,第435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1050页。

[17]同上书,第977页。

[18][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319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7卷,第432—434页。

[20]同上书,第435页。

[21][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400页。

[22]同上书,第435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7卷,第437页。

[24]同上书,第440页。

[25][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426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445页。

[27][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4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