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集成之作

刘跃进

学术创新是当今最时髦的话题之一,讨论最多的是原始创新,还有所谓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协同创新等。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漫长而又复杂,经验与教训并存。在这一学术领域,对过去学术的发展历史有所清理、有所推进,就已经很不容易,更不要说原始创新了。在我看来,清理过去的成就与不足,是未来创新的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程,相关的文学史著作和研究专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从我的阅读经历来说,我很渴望能有一部系统的文献著作,深入浅出地描述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成、原始资料、研究现状,更形象一点说,就是需要一部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引导著作。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这样的著作很多、分得很细,而在现代文学文献学领域似乎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当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一批学者致力于此,局部研究和个案研究颇为活跃,成就卓著。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现代文学文献学还缺乏严谨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操作规范。总结百年经验,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建构一套系统容纳现代文学文献的基本框架,藉此促使一门学科走向成熟,这是学术界的期盼。《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恰逢其时地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

既然是文献学著作,就必须遵循文献学的基本原则。文献学的要义,就是实事求是,无征不信。作者认真考察中国古典文献学和西方现代文献学的各自特点,认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以史实考证为主,偏于“实证”,而西方现代文献学则以文献信息的技术操作为主,偏于“实用”。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则介于两者之间,既要有实证的品格,又要有实用的价值。作者特别强调,文献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能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有别于中国古典文献与西方现代文献的关键所在。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就其本质而言,不是静止的孤立存在,也不是一堆抽象的知识符号,而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播媒介、一种充满家国情怀的生命载体。这是一种全新的文献观。以此为指导,作者结合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实践,把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置于现代文化传播视野中进行系统考察,初步建构起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结构框架和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所谓“创新性”,我强调的是学科创建意识。

作者充分注意现代文学文献学的时代特色。从时间上来说,现代文学虽然以现代社会变迁为背景,但又不仅如此。中国现代文学连接着古今,更连接着中外。因此,探讨现代文学文献学,就不可能仅仅局限现代文学,还要贯通古今,比较中外,需要宏通的学术视野。作者认为,现代文学文献学至少包含“文献记录活动”和“文献交流活动”两个基本内容,这就涉及到文献的生成、存贮、交流以及消费利用的全部社会化过程。作者在讨论各类文献的研究方法时,始终把中国古典文献学和西方现代文献学作为参照,但又不拘泥于其中的理论教条,而是根据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特征,融合传播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等多种理论,系统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建构起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总体框架。

所谓“实用性”,我关注的是学术引导作用。

首先是资料的丰富性。作者钩沉排比原始文献,收集辨析研究文献,几乎囊括了现代文学文献研究中所有重要问题。我们知道,中国古典文献学更多地关注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以及历代职官、历史地理、年号名讳等问题。现代文学文献研究当然也要牵涉目录、版本、校勘等问题,且具有新的内容,譬如平装书、毛边书等。此外,现代文学资料集、目录、丛书、类书、总集、别集以及研究专刊、各种工具书,等等,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作者对这些文献典籍的编辑体例、涉及范围、各自特色等所作的细致的分析与比较,为读者进入现代文学文献学领域开辟了一条通道。

其次是评价的客观性。作者对60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了辑录和评述,重点放在现代文学史的编撰及现代文学史学史的研究上,因为文学史编撰和学术史的研究更能显示出文献的重要性。作者还充分注意到近期研究成果,尽量为现代文学文献学这一学科门类的建立和发展保留资料。这也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再次是结构的合理性。绪论是学科建设的总体设想。正文五编,第一编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整理,论及中国现代文学的版本类型、文献目录、文献校勘、文献考证、文献辑佚、文献注释等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编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生平文献,论及现代作家年谱、传纪、回忆录、日记、书信等内容。第三编为中国现代文学原始文献的编辑出版类型,论及中国现代文学报刊、别集、总集、丛书、类书等内容。第四编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献类型,包括论文、专著,尤其是各类文学史著作。第五编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研究文献,包括这类研究资料汇编、现代文学研究史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各有侧重,又相互照应,不仅展示出这一分支学科已有的研究基础,还不时地提出若干新的研究课题。

一部好的文献学著作,不仅要引导读者知其然,更要让读者知其所以然。《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就是这样一部著作。置此一编,不仅有助于初学者或者相关领域研究者了解现代文学研究资料状况,从而进入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就是对于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者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与徐鹏绪先生的结识,缘于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工作。徐鹏绪先生是学会创始时期的元老,长期担任学会的常务理事,为学会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出了贡献。我从学会的第四届理事会开始接手工作,始与徐先生有所接触,知道他一直在潜心于《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的撰写工作。第一次见面,他就提到了我以前撰写的《中古文学文献学》,引以为同道。对此,我深感荣幸。从徐先生谈话中我也知道,他撰写这部文献学研究专著,其规模和旨趣远远没有停留在工具书的层面上,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努力创建一个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学科,这是叫人特别赞叹的地方。

一晃又是10年过去。前两天,徐先生来电话,希望我能为他的大著作序,这叫我既感且愧。我虽然很喜欢现代文学,但毕竟是外行。这序如何来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我认真研读了徐先生的这部论著,收获很多,于是记下上面的读后感。我知道,这样的文字冠于卷首,其实很不合时宜。我所以有勇气拿出来,最大的动力,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机会,向那些潜心研究文献史料的同道表示由衷的敬意。

2014年7月18日撰于京城爱吾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