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使之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一直是政府工作的基本目标。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以及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层困境,使得对社会组织的研究也存在诸多的弊端。综观本研究的全部历程,我们也深深感到,在如下两个方面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1.社区社会组织虽然共性多于个性,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因此,总体上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问卷样本容量达到了192,社区居民问卷达到了1102,抽样调查从技术上来说也基本上能弥补这样的缺陷,但相对于北京市登记备案的一万多社区社会组织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样本容量虽然满足了统计的基本要求,但精确性略显不足。
2.政策建议针对性强,但实效性可能不足。因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形式主要是文娱体育类,参与人员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在社会整体结构上尚处于边缘化的角色,调研中我们发现,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与街道、社区的主要负责人的理念息息相关,可以说,目前是“人为因素”太凸显,“制度因素”略显不足。因此,政策原则、政策选择的针对性、实效性将大打折扣。当然,这不是本研究本身能解决的,这只能寄希望于更多人的参与了。
[1] 汪志强:《我国非政府组织:检视、批评与超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 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载《人民日报》2011年2月28日。
[3] 马凯:《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紧迫性》,载《求是》2010年第20期。
[4] [法]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张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5]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9页。
[6] 刘建军:《“跨单位组织”与中国社会整合》,转引自刘建军主编《制度建设与国家成长: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页。
[7] 谭日辉:《社会组织创新研究述评》,载《城市观察》2012年第4期。
[8] [俄]C.谢·弗兰克:《社会的精神基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80页。
[9] [美]彼得·F.德鲁克:《工业人的未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10] [法]西蒙娜·薇依:《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页。
[11]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13—214页。
[12]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13] 王名主编:《社会组织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31—32页。
[14]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15] 王名主编:《社会组织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16] [美]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17] Salamon,L. M. Rethinking Public Management: Third-Party Government and Changing Forms Government Action. Public Policy.1981 (3),pp.255-275.
[18] Salamon,Lester.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1994(4),pp.109-122.
[19] Weisbord,Burton. 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Three-Sector Economy. In E.Phelps. eds. Altrusim Morality and Economic Theory.New York: Russel Sage.1974.
[20] [美]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1—355页。
[21] [美]麦克尔·爱德华兹:《公民社会》,陈一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9页。
[22] 王名主编:《社会组织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38—46页。
[23] Weisbrod,B.A..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Lexington:D.C.Heath and Company. 1977.
[24] Salamon,Lester.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 relations.In Walter W.Powell,ed.The Nonprofit Sector,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
[25] Lindsay,A.D.The Modern Democratic Stat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3.
[26] Mill,John Stuart,Utilitarianism,Libert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London: J.M.Dent E.P.Dutton,1960.
[27]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36页。
[28] Gidron,B.,R.Kramer and L. Salamon,Government and Third Sector: EmergingRelationship inWelfare States,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 Publishers.1992,p.18.
[29] Kuhnle,S and P. Selle,Government and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Aldershot,Hants,England; Brookfield,Vt: Ashgate. 1992,p.30.
[30] 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33页。
[31] 同上。
[32] Dees,J. Gregory and Beth Battle Anderson,Sector-bending:Blurring lines between nonprofit and forprofit. Society,2003,pp.16-27.
[33] 谭日辉:《社会组织创新研究述评》,载《城市观察》2012年第4期。
[34] 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5页。
[35]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8—59页。
[36] 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37] 王名、陶传进:《中国民间组织的现状与相关政策建议》,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期。
[38] 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39] 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载《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40] 张钟汝、范明林、王拓涵:《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载《社会》2009年第4期。
[41] 郭小聪、文明超:《合作中的竞争——非营利组织与政府新型关系》,载《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1期。
[42] 徐宇珊:《非对称性依赖:中国基金会与政府关系研究》,载《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1期。
[43] 范明林:《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基于法团主义和市民社会视角的比较个案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44] 吴志华、翟桂萍、汪丹:《大都市社区治理研究:以上海为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45] 尹亚琼、陆宁:《公共治理视角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间互动关系研究》,载《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7期。
[46] 李凤琴:《“资源依赖”视角下政府与NGO的合作——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载《理论探索》2011年第5期。
[47]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48] 刘鹏:《从分类控制走向嵌入型监管: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管理政策创新》,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49]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5 年第6期。
[50] 康晓光、韩恒:《行政吸纳社会: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再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7 年第2期;康晓光、郑宽、蒋金富等:《NGO与政府合作策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51] 徐贵宏、贾志永、王晓燕:《农民工NGO建设的政策需求与生成路径》,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 年第4期。
[52] Sebastian Hellmann,Policy Experimentation in China s Economic Rise,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7,pp.1-26.
[53] 范明林、程金:《城市社区建设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的建立和演变——对华爱社和尚思社区中心的个案研究》,载《社会》2005年第5期。
[54] 胡晓:《合作与制衡:非政府组织与政府良性互动关系研究》,载《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55]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6] 刘华安:《民间组织的崛起与执政党的政治整合》,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7] 李汉林等:《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58] 陈社英:《NGO与政策研究中的创新思维》,载《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第1期。
[59] 王名、朱晓红:《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创新》,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4期。
[60] 汪火根:《社会组织视阈中的创新社会管理》,载《前沿》2012年第3期。
[61] 蓝煜昕:《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的创新实践》,载《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3期。
[62] 冯钢:《论社会组织的社会稳定功能——兼论“社会复合主体”》,载《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63] 曾红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载《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2期。
[64] 严振书:《现阶段中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促进思路》,载《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65] 廖鸿、石国亮:《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及改革展望》,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66] 廖鸿、田维亚、石国亮:《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三省一市调查的分析与展望》,载《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2期。
[67] 夏建中等:《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第22—45页。
[68] 高成运:《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四题》,载《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第12期。
[69] 文军:《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角色困境及其出路》,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70]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8—330页。
[71]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72] 刘鹏:《从分类控制走向嵌入型监管: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管理政策创新》,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73] 王名、孙伟林:《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载《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7期。
[74] 王名:《社会组织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117页。
[75] 叶萍:《社会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载《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76] 刘惠苑、叶萍:《社会组织管理质量评估体制研究》,载《前沿》201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