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关于生产和生活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的指导思想是:生产和生活必须兼顾,重点放在生产上。这就是说: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既反对只顾生产、不顾人民生活的偏向;又反对脱离生产发展的实际水平,对生活提出过高的要求。这里涉及积累和消费、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人民当前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等一系列问题。
毛泽东历来反对忽视人民生活的偏向,反对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僚主义。1956年4月,他在听取李富春汇报“二五”计划时曾指出:“现在的危险是忽视个人利益。如果不注意个人收入问题,就可能犯大错误。”话说得这样尖锐,可见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后来,在修改八大政治报告中的“节约和人民生活”一节时,又专门写了一个批语,说“改善生活问题讲得不够”。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是一贯倡导节约的,但他同时又认为,只讲节约不讲消费不行,还要鼓励消费,这样既利于民生,又利于发展经济。1965年6月,毛泽东在杭州接见华东局书记处成员。江华说:今年讲过革命化春节,没有人买肉。毛泽东说:“要生产,也要消费。讲节约,结果猪肉没人吃,花布无人买,东西卖不出去,节约节得先念[34]不好过。猪肉有人要,农民才会养猪。”[35]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同物价贵有关系,物价贵得没有道理。他主张薄利多销,货物多就要卖得便宜些。这样既惠及老百姓,又能使国家增加积累。他还主张,生产资料的利润要低一些,于国于民都有利。他说:“生产资料利润低一些,不收周转税,这是两件大事情,影响整个人民生活。这样做的结果,初看起来,国家财政收入似乎要减少一些,但是基本建设多搞了,生产也发展了,结果利润会更大。基本建设发展了,工人也增加了,消费性的、服务性的市场也扩大了。”[36]
1958年冬“大跃进”期间,毛泽东发现各地出现了只顾生产、不顾群众生活的情况,从11月14日到25日的12天内,连续发出三个指示,加以纠正。要求全党严重注意这个问题,做到生产、生活同时并重。第一个指示说:“很值得注意,是一个带全国性的问题,注意工作,忽视生活,必须立即引起全党各级负责同志,首先是省、地、县三级的负责同志的注意,方针是工作生活同时并重。”[37]第二个指示说:“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必须同时抓起来。不抓生活,要搞好生产是困难的。生产好,生活好,孩子带得好[38],这就是我们的口号。”[39]第三个指示中,指出对人民生活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缺少关心、注意不足、照顾不周,同我们对工作任务提得过重密切相关。“千钧重担压下去。县乡干部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干,少干一点就被叫做‘右倾’,把人们的心思引到片面性上去了,顾了生产,忘了生活。解决办法:(一)任务不要提得太重,不要超过群众精力负担的可能性,要为群众留点余地;(二)生产、生活同时抓,两条腿走路,不要片面性。”[40]这是毛泽东当时纠“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思想内涵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农民实行义务交售制,用以积累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把农民挖得很苦。鉴于这样的教训,毛泽东带总结性地指出:“建设了社会主义,丢了人民,建立了重工业,丢了人民,这是不成的。”[41]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能不能避免苏联的错误,做到既建立了重工业,又不丢掉人民?对这个问题,毛泽东心里还是很不踏实的,他在1957年1月省市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表示了这个担心。他说:“苏联付的代价相当大,人民束紧裤带。他们是有了重工业,丧失了人民。我们是不是可以又有重工业,又得了人民?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由于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后来在“大跃进”中还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实行过高的积累,片面地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致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生产也遭到很大损失。
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一些领导人头脑开始有些发热,又想大干快上。毛泽东比较冷静。他及时地提醒说:“鉴于过去的经验,欲速则不达,还不如少一点慢一点能达到。”“我看大家想多搞,你们也想多搞,向老百姓征税征粮,多了会闹翻,不行的。这是个原则问题。要根据客观可能办事,绝不能超过客观可能,按客观可能还要留有余地。留有余地要大,不要太小。要留有余地在老百姓那里,对老百姓不能搞得太紧。总而言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脱离老百姓毫无出路,搞那么多就会脱离老百姓。”[42]周恩来把毛泽东讲的这些内容,概括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对“大跃进”的教训,毛泽东是刻骨铭心的,痛定思痛。他告诫说:“这些教训都要牢牢记住,要经常向人们讲,永远不要忘记。”[43]
毛泽东关于民生方面的政策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或者叫“统筹兼顾,各得其所”。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我们党对国民党时代的旧工作人员,全部包下来,大家都有饭吃,这对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举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把统筹兼顾作为一项战略方针,强调地提出来,有着重大意义。所谓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全国几亿人而不只是对部分人的统筹兼顾。毛泽东列举了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要求对这些问题都要从全国人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到全国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实行这个方针,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也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正如毛泽东所说: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一个战略方针。这个方针,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实行这个方针比较好,乱子出得比较少。[44]当时我们国家实行低工资、低物价、高就业的政策。生活虽不富裕,但都有饭吃,社会也比较稳定。这是在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统筹兼顾、各得其所方针的一个具体体现。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初期,国家还穷,生产力水平也低,国家要花很多钱搞建设,就需要大量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人民生活一下子改善很多,是不切实际的。毛泽东说:“人民生活的改善,必须是渐进的,支票不可开得过多。过高的要求和暂时办不到的事情,要向人民公开地反复地解释。”[45]应当说,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有时为了国家建设,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还暂时需要牺牲一些当前的利益。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人民的当前利益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但是重点应当放在长远利益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前利益必须同长远利益相结合,而以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因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人民根本的、最大的利益。
问题还是回到生产和生活两者的关系上。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生产是基础,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诚如毛泽东所说:“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没有多的生产就没有好的生活。”[46]生产、生活两者必须兼顾,而重点要放在生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