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研究:1931~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研究意义

深化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是一个复杂的创作群体。从活动地域来看,东北作家并非都集中在东北地区。而是主体部分留在了东北沦陷区,一小部分流亡到了关内国统区(常被现代文学界称作“东北作家群”),由此产生了东北沦陷区文学和东北流亡文学两种面貌不尽相同的文学;再从作家的民族成分来看,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主要包括汉族作家、满族作家、朝鲜族作家等。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势必导致作家创作个性上的诸多差异,进而形成了汉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这两种风格不同的文学范畴。由此可见抗战时期东北作家文学内部形态的复杂多样性,这种复杂多样性是很值得深入探讨的。

其次,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创作群体。这种特色主要通过东北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反映出来。东北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表现出异常强烈的反抗精神,对呼吁中华全民抗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他们还对东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进行了充分的诠释,极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文化内涵。而这个独具特色的东北少数民族创作群在以往的研究中被不同程度地忽视,对他们的研究也亟待加强与深化。

正是基于上述两点考虑,本书选择了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作为总体研究对象,并尝试以比较文学的视角对东北沦陷区作家和东北流亡作家、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进行对比研究;并以少数民族文学的视角对东北少数民族作家进行专门研究,进而总结抗战时期东北作家文学的发生、发展规律。这样的研究思路在以往的东北文学研究中是鲜有的。以往研究或以单个作家为研究对象(此种情况最为常见、开展的研究也最深入),或对东北沦陷区作家和东北流亡作家分头进行研究,或以大汉族主义思想统摄整个东北文学研究。而本书力图改善这种分散局面,试将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观照。虽然在研究中难免存在偏颇,亦有很多遗漏错讹,但却是综合研究抗战时期东北作家文学的一次积极尝试。相信对于深化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东北流亡文学研究以及东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