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李兴盛
顺治十八年(1661)的一个冬夜,在风雪弥漫的盛京城(今沈阳市)内一间茅屋内,冰霜满壁,青灯如豆,已流放于此近三年的前大学士陈之遴黯然枯坐,听着狂风呼啸,大雪敲窗,以及边防驻军中传来的苍凉的鼓声,回想起自己57年来大起大落、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不由得感慨万千,从而吟出了:
风雪孤城戍鼓迟,平生心事一灯知。
相韩家世羞先烈,入洛声名误盛时。
万卷读残今若此,百年过半欲何为?
近来入梦多尘境,白石青松岂易期。
——《冬夜》
在这里,他认为自己“平生心事”,除了这盏青灯之外再无人知,因此发出了“一灯知”的叹息。可是他没有料到,350年后的今天,却产生了真正了解他的知己,这就是刘刚及其所著《清初流人陈之遴研究》。
陈之遴出身于明代浙江海宁望族,考取崇祯十年(1637)一甲榜眼,任翰林院编修。两年后,其父顺天巡抚陈祖苞因边事衔冤入狱饮鸩而卒,之遴受到牵连,被褫职禁锢,永不叙用。崇祯十七年(1644)南明弘光王朝建立时,始复原官。清顺治四年(1647)降清,两次官至尚书与大学士,又两次缘事被流徙盛京,而第二次流徙,是全家远戍,七年后卒于戍所。陈氏工诗文,有《浮云集》等著述传世。其诗文,尤其是塞外之作,是研究清初东北自然风光、民风土俗、社会生活、流人行实与心态的重要历史文献。但由于被邓之诚先生指责为“其人不足道”的贰臣身份,一直处于不为人知的境地,只是近几十年来才引起某些学者的关注,而刘刚就是这些学者的典型。
刘刚沉潜好学,近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时,确立论文选题为清初东北流人诗歌与文献研究,并曾经风尘仆仆亲临敝舍,向我请教。我本人认为其研究富有开拓性,能够有创新与突破,因此给予肯定与鼓励。《清初流人陈之遴研究》就是其学位论文的子课题。
近日刘刚将书稿寄来,请我撰序。通读之后,觉得这是一部别出心裁的开拓之作。
首先,本书是将陈之遴同时作为贰臣与流人并重研究的开拓之作。考陈之遴是明清易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具有贰臣与流人双重身份的官员与文人,而且又是“有别于那个时代非流人意义的贰臣和非贰臣意义的流人”,可见对于其研究应该采取贰臣与流人并重兼备的方式,方能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陈之遴。但是前此相关学者对陈之遴之研究,有的仅从贰臣角度出发,有的仅从流人角度出发。至于我本人,30余年来,在谢国桢先生鼓励、支持与指点之下,一直从事流人问题研究,对我国历代流人这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作了全方位、多层次、理论化的系统研究与完整论述,撰写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区域性流人通史《东北流人史》、我国第一部流人通史《中国流人史》等著述。这两部书稿(包括2008年出版的《增订东北流人史》)对陈之遴都曾作过简介,并附于“方拱乾”一节之后。去年出版的《中国流人史》增订本(已由原书100余万字增至200余万字),特将陈之遴事迹辟为专节,由原文的2000字扩写至1万余字,重点介绍了陈之遴诗作及其与陆庆曾、潘子见、李希与、释函可、苗君稷等流人之交游,可见对陈氏之研究虽持重视态度,但也仅仅是从流人角度进行解读的。总之,前此尚无一人真正将陈氏既作为贰臣同时又作为流人进行并重研究。有之,当自刘刚此作始。
此作从陈氏贰臣角度,探讨了其与明朝及南明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其流人角度,考察了其在清朝屡获超擢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政绩,及其与重要党争之关系。又通过其《浮云集》考察了陈氏仕清前后与流放前后在交游、心态、政治伦理观念、价值观念、政治行为等方面的三种生命体验,即其流徙辽东生涯的生命体验,其兴亡之感与亡国之悲,其仕途之悔。
其次,此作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又采取了史、诗互证的研究方法。该作共分四章,前三章是文献中的陈之遴,第四章是《浮云集》中的陈之遴。前者以大量文献史料介绍了陈氏在明、南明、清三代的生平与心态,是“史”的研究;后者以陈氏的诗作探讨了其生平与心路历程,是“诗”的研究。通过“史”与“诗”相结合的研究,历史与文学相印证的研究,真正解读了陈氏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的生命体验。而且在对陈氏心路历程进行研究时,做到了剖析全面周到,洞若观火,细致透彻,入木三分,使人叹服。倘若陈氏地下有知,亦当首肯,欣然曰:“知我者,其惟刘君乎?”
总之,刘刚此作,于陈氏其人其诗研究中,力排众说,独辟蹊径,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研究方法方面,都别出心裁,写出新意。该作之出版,不仅有益于清史、清诗之研究,而且会将流人文化之研究引向深入。
目前,流人史、流人文化之研究,正方兴未艾,流人学这种新体系也在我国著名学者来新夏教授大力支持下得以创建与发展。鼓其余勇,再立新功,如果再广为搜求陈氏交游史料,另撰一部更为翔实的专著《陈之遴传》,刘君其有意乎?
此作付梓在即,余喜其成,尽管手中尚有数部书稿正在撰写或修订,但仍抽暇写下此序。
李兴盛于风雪隆冬的哈尔滨
2013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