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李德山
清朝的统治者在东北地区流放了一批罪犯,这批罪犯,史称东北流人。从总体上看,清代的东北流人多为江南文士,种种原因获罪后流徙到东北,他们在此不废诗文,运笔记录了他们真实的流人生活经历和清初东北的风俗文化。这些流人诗文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东北地区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对今天的东北史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流人们到达东北后,多数人一扫颓气,迅速融入东北社会,他们或者组建诗社,或者开设私塾,为比较封闭的东北地区带来了一种新的气息,对东北地区近现代以来的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陈之遴就是这诸多流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是崇祯进士,曾仕于南明弘光政权,降清后官至礼、户二部尚书和弘文院大学士。顺治十三年(1656)缘事以原官发盛京居住,召回后再于顺治十五年因罪下狱,十六年流徙盛京。康熙五年(1666)卒于戍所,在东北苦寒之地整整生活了7年。陈之遴的生平遭际,刻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他流传的著述《浮云集》,收录的赋、诗、词有770余首,相当一部分创作于流寓东北时期。所以,陈之遴其人,是研究明清鼎革之际知识分子及贰臣命运的典型史材;陈之遴其诗,则是研究清初东北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文献。
刘刚君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审视到了这一点,这就是本书得以告成的原因。刘刚君2001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在我的指导下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4年毕业后,携妻子共赴广东海洋大学任教。虽然远离了亲人和师友,但刘刚君追求学术的夙心始终不变。几经努力,终于又回到了我身边,攻读历史文献学博士学位。现在,博士论文已经完成。此书,即是其博士论文中的一部分。刘刚君是一位学术潜质优异,耐得住寂寞而一心向学的青年学者。在完成了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又完成了本书和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其中的甘苦,刘刚君肯定有深刻的体会。作为老师,我则甚感欣慰。
本书中,刘刚君主要运用现代历史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对陈之遴其人其诗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研究,是历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陈旧性课题,以往的研究多陷于某种固定的程式,最终的结论也不免沦为对某种思想、某种现象的图解。由此可见,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想要出新是很困难的。刘刚君则勇于探索,将研究对象还原到特定的历史场景之中,根据研究对象的本体意识、心境和行为,并围绕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作出了合乎当时情境的判断。这种新尝试的研究效果如何,当然应该由专家去评判。在我,赞赏的是他勇于开拓的精神。
本书之中,留下了一位青年学子赤诚的汗水和为师者们的期望。毫无疑问,刘刚君行进在学术的正路之上,蹒跚于正路就是大有前途的一步。
李德山于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2014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