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据今天三千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Siddhārtha,P.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Gautama,P.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贤。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虽诞生于古印度,然佛学却大兴于东土。自佛学传入华夏与儒、道摩荡千余年,已与儒、道三分天下,构成华夏文明内核之一,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华人的心理结构。佛学玄妙、精深处即在于其视野广阔与思维“超越”。佛学倡导心灵的生活,它以超越物欲及世俗束缚而获得心灵自由为宗旨,更以修持戒定慧、脱离六道轮回而达到永恒涅槃为鹄的。佛学“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之法印所彰显的“去执”理念颇有益于当下。佛学本始于古印度,之所以能在华夏扎根,亦在于其于儒、道之“似与不似之间”,彼此具有互补性,故而能和谐交融,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佛学之于道德伦理,虽然佛学之宗旨乃是“成佛”,但成佛之根基仍在“做人”,故而“道德伦理”乃其“分内事”。如净土宗之《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三世诸佛敬业因果。”所谓“佛从人起”,只有先修持德行,返归良知,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精进,才有达到“佛”之可能。若佛学能走进民间,以净宗之“慈、孝、敬、信”、华严之“包容必均”之理念化解人间争执、冲突,实行太虚法师所谓的“人间佛教”,则不仅有利于道德人心,亦能帮助政府解决诸多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