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周代的家臣制度是我很感兴趣和长期关注的研究课题。这与我早年的治学经历有很大关系。我给金老做硕士研究生时,曾对先秦时代的士阶层很感兴趣,后来竟以《论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作硕士论文的选题。我注意到那时各国卿大夫之家的家臣基本上都是由士来充任的。孔门弟子中的许多优秀人物都曾做过家臣。如子路先为鲁国季氏做家宰,后到卫国为权臣孔悝做邑宰,称蒲大夫;高柴因子路推荐为鲁国叔孙氏郈邑之宰,后又为孟孙氏成邑之宰,还曾做过鲁国武城宰;冉求和仲弓也曾先后为季氏做过家宰;其他如宓不齐为单父宰,子游为武城宰,宰予为临淄大夫,子夏为莒父宰,壤驷赤为郈邑工师,等等,他们都是孔门之精英,因为有才能而被各国的卿大夫选聘为家臣。当然,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选非一篇硕士论文所能涵盖。
不久,我在金老指导下开始攻读博士学位,选定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周代采邑制度研究》,这一研究课题与周代的家臣制度密切相关。记得我在博士论文的准备资料中,曾经搜罗了不少有关家臣的资料。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家臣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地位虽然不高,但却异常活跃,很有能量,有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读《左传》等先秦典籍时对此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家臣这一特殊的群体中,不乏才智之士,不乏为家主赴汤蹈火的慷慨、忠贞之士,如孔门弟子中的子路等便是。但家臣们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更多是些丑角。这些家臣们在春秋时代纷纭复杂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戏。一些家臣邑宰往往凭借高大坚固的城墙和手中掌握的雄厚经济、军事实力反叛家主,而家主们对这些家臣邑宰却束手无策,这样的叛乱在春秋后期屡见不鲜。鲁国季氏家臣阳虎,由于控制着季氏之家的财政和武装,致使在鲁国一向飞扬跋扈的季孙氏对他的家臣阳虎却无可奈何。季氏专鲁国之政,而阳虎又专季氏之政,终于导致鲁国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尴尬局面。一个小小的家臣,竟然把偌大的鲁国搅得乌烟瘴气,这在春秋时代的历史上堪称奇观!所有这些都只能从制度史的角度去作出合理的解释。
我在撰写论文时只在《春秋时代采邑制度的变革》一章中简要地论述了春秋时代家臣的吕类以及家臣与采邑的关系。这在当时应是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学术成果。限于选题内容和论文体例,我在论文中对家臣制度无法全面展开和深入探讨。博士论文虽然写完了,但我却感到意犹未尽。论文答辩之后,我曾一度想把家臣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进行全面研究,后来因忙于教学和其他研究课题,家臣问题遂被搁置起来,谁知这一搁就是二十多年,后来竟再也没有机会和精力重新回到这一课题上来。
本书作者姚晓娟2002年考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从我学习先秦史。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到长春师范学院任教。2006年再次考回吉林大学,开始在我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她在与我商量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时,说她打算研究周代的家臣制度,并就此征询我的意见。我当然很高兴,也非常赞同。因为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想做却又迟迟未能如愿的一个课题,现在晓娟自告奋勇,要来承担这个课题,这等于替我了却了一个多年未了的心愿,我理所当然地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我也指出,这个选题虽然很重要,但要做好却有相当大的难度。一是相关的史料零碎、分散,需要在各种传世文献和大量的铜器铭文及地下出土文献中仔细爬梳,搜寻、解读都很不容易;二是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多,近年来虽有少数零星的报刊文章问世,但缺少对这一课题的宏观把握和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我建议晓娟要做好打攻坚战的思想准备。晓娟满怀信心地说:“有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我一定能够攻克这一学术堡垒,力争向老师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
晓娟没有食言,她为完成这一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周代家臣制度研究》是至今为止全面系统地研究这一课题的第一部著作。这部著作详细地考察了周代的家臣制度与分封制度、宗法制度、采邑制度的内在关联,从制度史的视角对这一制度的起源、发展、演变和衰亡的全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论证,对这一制度衰亡的社会历史原因也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深入探讨。这些研究成果都超越了前人,受到了同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晓娟的博士学位论文完成于2011年,从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到晓娟的博士论文完成,已整整23年矣!晓娟在23年之后替我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这是我要特别表示感谢的。现在晓娟的博士学位论文即将公开出版,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祝愿晓娟博士在未来的学术征程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吕文郁
2013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