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五九年的秦州(代自序)
“以后我可吃不到你的青菜喽”,公元759年一个冬天的清晨,决意南下同谷(今甘肃成县)的诗人杜甫,一定这么笑着对阮昉话别。而陪杜甫游历了秦州山川众多美景名胜,和杜甫一起敲钟南郭寺,击鼓隗嚣宫,现在眼含不舍的秦州隐士阮昉,也一定面有愧色地说:“可惜我们能给你的也只有青菜了。”
在秦州(今甘肃天水)人送给杜甫的青菜中,诗有明载的,有除架的瓠子,也有薤(小蒜)。杜甫秦州诗之《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云:“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筯头。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1]可以为证。富者谢人以财,君子谢人以言。杜甫一介书生,他只有用诗来回报朋友。而公元759年的秦州大地赠给杜甫的,就不止青菜了,还有苦涩的橡实和满山遍野的草药。
公元759年的秦州古城,城深廓高,十万人家;红楼绿槐,商旅往来,是当时的西部重镇。白日里,农夫背镰,军卒催马;到了晚上,红衣女弹琴,苍苍汉吹笛,一派边关气象。杜甫来到这个边陲古城后,也自当昼看塞风吹云出山,晚听羌笛如泣如诉,并且面色庄重,热血奔涌,长发飘飘如同一个青砖城头上的英雄——他怎能不是一个英雄呢?莫非只有横刀立马者才当称英雄么?莫非一个搦管为民的诗人就不是英雄么?他的身躯是有些弱小,他行走在当时纷乱的大地上是有些默默无闻,那些从他身边骑着骏马奔驰而过的士卒,确实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头戴草帽脚穿麻鞋衣袖露两肘的男人杜甫,却实实在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书生英雄——在诗歌与文字的王国里,他几乎就是一个呼风唤雨的将军。
个人的苦衷,人类的悲痛,造化的暗示,如果我们注意到杜甫秦州诗里的这些内容,如果我们相信诗是一个人生活与感情的绝对真实,我们就应该承认,公元759年的秦州对于诗人杜甫的意义,实在不应该继续为人们所忽视。
少陵者,忠孝士也!一般人所知道的杜甫,确实也是一个“一字不忘唐”的关心政治的人。“佛让王维作,才怜李白狂”[2],在这两个方面,他好像也知道自己不如王维和李白,然而,他确实又是一个“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五)的诗人。只不过他一直不愿意心甘情愿地只做一个纯粹的诗人罢了。在他的理解中,那应该是最后的选择。可是,秦州却让他最终改变了这一很难改变的人生。秦州隐士阮昉、长安时的老友赞公法师,他们和杜甫,在公元759年的秦州,一定有过非同寻常的会晤,道、释、儒三种人生的态度,一定在当年秦州的菊花与月下进行过友好而深刻的交流。这种交流会晤的结果,就是秦州大地上那种远离政治与王朝的清风吹遍杜甫的身心,吹落了他身上锈迹斑斑的官宦意识,吹醒了他心灵深处的平民意识。可以说,公元759年地僻山远的秦州,却用它的秋雨苦风成就了一个中国古代伟大的诗圣。
杜甫为什么最终又离开了秦州呢?
首先,是由于生活所迫。秦州百日,风霜雪雨,杜甫一家终于是“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杜甫《空囊》)了。杜甫对生活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屋可盖头,田足糊口,他就可以安居乐业。纵有报国无门的心灵隐疼,朋友与诗歌之手,也足以抚慰他的伤痛,给他一片高纵想象与诗思的白云,然而,“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杜甫《发秦州》),无论他如何自嘲,如何乐观,当他在那个风雪之晨离开秦州的时候,南下同谷之路,已非常现实地成了一条与普通老百姓东奔西走的“跑光阴”并无不同的“活路”。毕竟,杜甫一家不能只靠橡实和小蒜过日子。
其次,是诗人的流浪天性。“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杜甫《遣兴五首》其一),在秦州,尽管杜甫结识了不少朋友,并常常在一起秋夜围炉,热酒诵诗,敲打着瓦罐其乐融融,然而,一个伟大诗人的心灵远不是这些快乐所能满足。一个曾经心忧社稷的人,一个志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即使丰足温饱,仍会内心不安。说不定,他就喜欢在一个灰蓝色的夜半,在满天的风雪里,在似梦似幻的氛围里,做出一件让他感到有“诗意”的事情来。
要不,里尔克为什么会说诗人都是些没有故乡的人呢?
要不,为什么米兰·昆德拉会说“生活在别处呢”?
于是,在公元759年十月的一个风雪之夜,杜甫之举家南下,就绝不是他故意要让秦州人在历史上难看。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也为了自己一颗老鹤万里的诗心,杜甫是顾不了那么多的。于是他走了!于是无论如何,秦州人的心里,因为杜甫的离去,也就有了一丝永远的隐疼与愧疚。
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他一生飘零却又性情高洁,实在就是一只飞临人间的凤凰。那么,公元759年秋的秦州,那“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七)的天空里,应该有一只高傲的凤凰曾经翩翩地飞翔过;那么,公元759年,那“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七)的边城秦州,夜深人静之时,居民们应该梦见过一只神奇灿烂的鸟儿。
那真是秦州人最为美丽的日子。可惜这样的日子太短暂了,短得只有不到一百天。(见《散文》2001年第10期,收入本书时稍有修改。)
雪潇
[1](唐)杜甫著,(清)仇兆鳖注:《杜诗详注》卷二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32页。本书所引杜诗均依据此版本,后文所引只在正文中以夹注形式注出杜诗篇名。
[2](清)金昌长《叙第四才子书》曰:“犹记我友徐子能有《咏杜》一律云:‘读史《春秋》笔,大名垂草堂。二毛反在蜀,一字不忘唐。佛让王维作,才怜李白狂。晚年律更细,独立自苍茫。’此乃字字实录也。”参见陆林辑校整理《金圣叹全集》(四)《唱经堂杜诗解》,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5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