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乌托邦帝国的“全球化”(“世界主义”)本质
当今世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全球化”或“世界主义”。莱辛“太空小说”中表达的乌托邦殖民帝国,用当代政治术语表达,就是“全球化”或“世界主义”的喻况。
今天西方国家大力鼓吹的“全球化”概念,前身是“自由贸易”,早在19世纪已经成为英国获取殖民地利益的有力借口了。故“全球化”也无非是它们谋取全球利益的一个幌子,其真实目的和实际效果都值得质疑。以自由贸易为例:“世行(世界银行)对自由贸易的推崇几乎具有宗教般的狂热。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其深厚的背景乃是战后美、英、德、日等国巨大的工业和科技优势。世行反对第三世界发展技术产业,反对发展中国家推行进口替代战略,甚至反对巴西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大国发展重工业和计算机等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世行提倡发展中国家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世行一直鼓吹并敦促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经济大潮,扩大对世界贸易的开放与依赖,却对发达国家保护市场或者不置一词,或者稍加批评而不了了之。在发达国家出现经济衰退保护主义兴起、发展中国家占有的市场份额和出口收入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世行仍一味坚持所谓的自由贸易原则,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77]对大一统世界的热望,一方面有最近五个世纪以来西方文明在地球上所向披靡的攻势为底气,另一方面,对这种大一统世界的勾画和许诺,一直就是西方殖民列强以基督教文明为幌子进行全球侵略扩张的策略与借口。萨义德曾经揭露了美国关于“世界新秩序”的真实面目:“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关于‘世界新秩序’的修辞,它那种孤芳自赏的气味、难以掩饰的胜利情绪和它对责任的庄严承诺,都是康拉德在霍尔洛德身上描写过的:我们是老大,我们注定要领导别人,我们代表着自由和秩序,等等。”[78]
在莱辛的笔下,世界主义是新殖民主义的最终形态,殖民帝国对整个宇宙的统治成就了“全球化”政治,这个殖民帝国就是乌托邦帝国——老人星殖民帝国。“要么允许它们继续发展下去,要么让它们因自身的腐败而消失,或者被我们故意毁灭……”[79]莱辛认为,其他文化或文明的生死存亡,完全掌握在老人星(殖民者)手中,如果它们的存在对殖民者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那么毁灭它们就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在“太空小说”中多次出现“统一”“整体”“同一”等概念。这些概念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影响。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欧洲18世纪的哲学家,会发现,对于世界主义的臆想,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时髦。罗伯特·扬(一译罗伯特·容格)在《白人神话》中分析法国现象学家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的理论时指出:“在西方哲学中,当知识或理论面对追随者的时候,后者就固定并消失了,并变成了同一性的一部分。列维纳斯认为这种‘本体论帝国主义’根深蒂固,至少可追溯到苏格拉底,而当下也可在海德格尔那里发现。”[80]在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创始人卢卡契的著作时,他又指出:“我们会很清楚地看到他对于整体性的坚持与作为形塑所有艺术作品内在需要的整体性的浪漫美学的关系。更意味深长的是,整体性在这里正是作为补救异化于外在世界的现代人的缺失的手段而出现的。按照卢卡契的说法,小说正构成了向统一性的努力。”[81]上世纪70年代西方知识界又掀起了一个肯定“统一”“整体”“同一”等观念的热潮。詹姆斯·彼得拉斯在《全球化:批判与分析》中,对“全球化”的本质进行了界定:“最广义的‘全球化’,是指货物、投资、生产和技术的跨国流动,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和自身特有的制度和权力结构,并取代了从前和民族国家相关的那些结构。理解全球主义理论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用来为日益增长的社会不平等、更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资源转移给资本作辩护。它本质上是为着一种政治目的而服务,即把不断增长的阶级不平等加以合法化的一种意识形态。”[82]
“统一”“整体”“同一”等概念,在当代语境下,无一不指向“世界主义”理想。莱辛写作这五部系列小说的时间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由于西方(以美英为主导)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在合作的道路上产生了无法融合的矛盾,为了缓解这种矛盾而发动的几场战争也没有起到预想中的作用,因而,西方知识分子为了给日益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找到解决的最终办法,一致掉回头去,从古老的故纸堆里捡起了“世界主义”这一“法宝”。“世界主义”在18、19世纪非常时髦,当时几乎所有的大人物,在民族主义占据人们的心灵之前,都把“世界主义”作为思考的主题,加入了这场争论。“世界主义的概念和历史像政治思想的概念和历史一样古老。‘世界主义者’和‘世界主义’是古代希腊的创新,可以追溯到第欧根尼的时代。他反对按照自己人和外来人的标准区分希腊人和‘野蛮人’;他不仅反对拿‘我们’与‘他人’相对比,而且回答了怎样代替他人的问题。他根据跨界的、无界的身份变动发明了‘世界主义’。”[83]尽管西方知识分子认识到“世界主义”的掠夺性本质,但从西方立场出发,从自己所属国家及民族的利益出发,他们仍然认同“世界主义”的人文理想。然而在为“世界主义”高唱赞歌的同时,他们也警告人们:“谁面对工商业税收急剧减少,允许跨国公司利用各国相互竞争和不纳税的全球化大唱赞歌,谁就是在讥笑人类;谁不顾多民族社会所陷入的冲突,宣扬跨文化的民族之爱,谁就是在讥笑人类……”[84]当然,作为一名德国(欧洲)知识分子,贝克在此提醒的是,日益衰落的欧洲要警惕美国在全球推行的“世界主义”,尽管这一理论模式最初由欧洲(准确地说由德国)知识分子提出,并加以进一步的详细阐述。在美国国家资本的步步紧逼下,欧洲也在一定程度上沦为美国跨国大公司渔利的对象,但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在这一场有赢家也有更多的输家的“世界主义”游戏中,从总体上说,欧洲仍然是这一游戏的赢家。彻底的输家是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它们在殖民主义时期就已经饱受欧洲殖民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迫,现在,这样的掠夺和压迫并没有被真正解除,只是换了一个名称和形式,但是其实质完全是一样的:可以这么说,“世界主义”是殖民主义的延续和变体。西方学者德里达曾经指出:“全球化叙述比起现代化话语来就是更加彻头彻尾的霸权了……全球化也许是所有的宏大叙述中最宏大的叙述。”[85]
受此思潮影响,莱辛也在自己的作品里表达了“世界主义”理想,并以老人星的成功统治为范式,塑造了一个“世界主义”标本。为了真正塑造老人星“世界主义”的乌托邦幻境,莱辛在《什卡斯塔》中,为老人星殖民者代表耶和尔虚构了一个具有世界主义特征的国际家庭:“我们的父亲叫西蒙。我们的母亲叫奥尔加。我们姓谢尔班,但是本来是斯切班斯基。我们的祖父把它改了,当他们从波兰来到英国时,在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时期。……我的祖父是犹太人。我的祖母不是。”[86]在小说的其他地方,莱辛又补充说,这个家庭还具有印度血统。
有研究者已经指出,在莱辛的科幻系列小说中,“她的老人星人是理想的殖民主义者,他们通过自己的美德进行统治,因为他们对于创造和毁灭的图式——这些图式在宇宙运行中起作用——有着更为亲密的理解而获得了这种美德”[87]。(着重符号为引者所加)所有这些描写,只是为了让老人星的殖民统治具有神圣性,为人们所需要,是自然发展及社会进步“必需的”。在莱辛的笔下,老人星俨然成了宇宙正义力量的代表,虽然是殖民帝国,却是仁慈的、善良的、无私的。“在老人星系列小说中……不是有关压迫或共存的事情,而是‘好的’殖民者或‘坏的’殖民者的事情。老人星(好的)是集体中的集体,它们总是致力于把战争的言语转化为沉默的共生,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他们是一个不可见的(大多数时候如此)帝国的代理人。”[88]但是,无论作家在作品中怎样地宣扬殖民是“为了更美好的道德”和“更大的利益”,其殖民理想无论怎样“不可一世”,但现实是,殖民梦根本上就是一种伪善。以文明化的使命、对全球负有道义责任从而进行全球扩张的行动,作家把它们表现为“无私的”行动,但实际上则是受到“升华了的、理想化了的自私自利”的驱动。[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