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腐败现象的危害
从以上列举的部分案例可以看出,各根据地的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等腐败现象是五花八门的,虽然是局部的,数量也较少,但性质却是严重的。这些腐败现象严重影响党和边区政权的权威,瓦解中共政权的合法性,摧毁边区政权的“感召力”,产生巨大的政治破坏性和社会危害性。
1.腐败侵蚀各根据地政权和党的肌体
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宗旨的党。它要求党的一切行为和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绝不许为个人谋取私利。而腐败使党的某些成员从“社会公仆”蜕变成“社会的主人”,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摆官格,大搞唯我是从,唯我独尊。当时一些干部欺上瞒下,不听群众意见,不许群众控告,因“一点小事即绑押老百姓,以至打骂民众,凡事很少采用和气的耐心说服的态度”,[94]被居民呼为“土皇上”“土阎王”等,即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另外,腐败诱使党的某些党员干部把权力变成资本,不断变换手段,大搞以权谋私、多吃多占、贪图享乐,甚至从事走私贩私,如贩卖粮食、布匹、盐、鸦片等违法活动。有的还勾结一些不法分子,从事有损边区政权和经济发展的非法活动。腐败还助长了极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造成了一些党员思想信仰动摇,不思进取,热衷于钻营投机,工作上拉帮结派、敷衍塞责,生活上贪图享受、腐化堕落等。当时的腐败现象严重地危害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甚至在有的根据地,“一些主要负责干部中间,贪污腐化堕落蜕化变质现象的严重,已经达到非抢救不可的程度了。”[95]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使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削弱,从而使党担负不起抗战救国和民族解放的任务。
2.腐败危及党和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
政府是否廉洁,是党和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然形成,但国民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进行污蔑、诋毁、限制和诱惑,妄图削弱共产党人的斗志。在顽固势力的思想进攻下,党内产生右倾思想,有些党员产生不愿继续过艰苦斗争生活的情绪,甚至贪污腐化。这些人“满脑子里装着的不是马列主义,而是各种罐头、美国橘子、上等饼干、老母鸡、补针补药,一心要想过资产阶级的生活”。[96]毛泽东在分析了形势特点后,批判了党内右倾思想,提出了和平斗争的实质。他告诫全党,同资产阶级联合的同时,还需要同其进行坚决的、严肃的和平斗争,否则,“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就会瓦解,革命就会失败”。[97]张闻天也指出:“我们内部的问题,这就是和平空气中产生的和平享乐腐化的危险,这就危险了,不用人家来攻击,自己就倒台了”,“如果我们这个时期不整理反而腐化起来,待敌人真到边区来了,那我们才措手不及,真正到了危险时期,再想整理也没时间了。”[98]共产党人的这些论述,强调了和平斗争对党和革命政权的生死存亡的深刻意义,引起了全党的高度重视,这对国民党的腐蚀渗透起了预防作用。而各根据地这些腐败现象的出现,严重地败坏了中共的声誉,降低了中共及其政权在民众心中的地位,腐蚀了中共及其政权的组织肌体。由于各根据地区域大多被国民党政权四面包围,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极度困苦,革命政权除应对敌人的封锁外,还时刻要应付国民党顽固派、日伪军队的军事“围剿”。在这种险恶环境中,党的工作人员任何腐败行为都可能导致生存危机。
3.腐败严重地危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国民党政府的贪污成风、腐败堕落,为中共提供了一部反面教材。1940年2月,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中针对国民党弊政丛生的局面指出,“为挽救国家崩溃之危机起见,亟宜断行有效办法,彻底取消一切贪官污吏”。[99]毛泽东在抨击国民党腐朽政权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自身政权的廉洁。中国共产党人深信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在延安站稳脚。一旦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革命事业便难以为继,因为要夺取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必须建立一个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政府,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等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也成为党与国民党政权长期并存与抗衡的法宝。而发生在各个根据地的腐败现象,破坏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声誉,损害了党和边区政府的威信和良好形象,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以致个别地方发生群众不信任党和政府的事情。一些地方干部图谋私利,严重搅乱了阶级阵线,影响了工农联合,增加了群众的负担,腐蚀了干部队伍,损害了部队战斗力,疏远了政群关系、党群关系,阻碍了工作的开展。另外,这些腐化现象也增加了政府的开支,造成财物的浪费,加剧了根据地的经济困难。直接影响了革命战争,也极大地威胁着党和各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
总之,延安时期的腐败现象腐蚀了中共及其政权的组织肌体,败坏了中共的声誉,降低了中共及其政权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就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走群众路线,紧密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就必须对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保持高度警惕,把保持廉洁放在党的建设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突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