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课题的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框架结构
第一章 扎根于乡野的文化人——塾师与乡土社会的融通。传统社会,私塾教育与乡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处于交融状态,塾师作为乡间的职业教育阶层,可谓是一群扎根于乡野的文化人,他们以特有的乡土适应性位居乡野文化霸主地位。本部分探讨塾师与村落社区文化结构的适宜性,分析塾师占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地位的历史成因,以及对构建乡村教师与地方社区新型关系的借鉴意义。
第二章 教育转型与角色转换——塾师的近代转型。在近现代社会变迁和教育转型过程中,私塾面临整顿、改良乃至取缔困境,作为私塾教育组织者和实施者——塾师也被迫经受角色转换和阶层消失的阵痛。本部分重点探讨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过程中,塾师所体受的文化、国家、社会种种权力,并以此剖析士绅与国家的关系。
第三章 乡村教师文化群体之间的竞争——私塾与“洋学”的冲突。学堂与私塾二元并存是民国乡村教育的基本特征,学堂取代私塾虽是大势所趋,但是私塾的顽强的社会适应性与学堂教育的不成熟使两者既存在着冲突与竞争,又存在互补与传承。本部分主要通过乡村不同类型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叙事,探讨乡村教师、地方社区和国家互动关系,分析“洋学”教师(新式教师)与乡土社会疏远的社会成因。
第四章 “向着农民烧心香”——近代乡村教育运动与乡村教师社会功能重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等学者针对新教育给乡村社会带来的破坏,批判国家力量对乡村社会的侵蚀,从乡土文化母体中寻找教育发展的轨迹,重建教师与乡村社区关系。本部分着重探讨近代乡村教育运动对乡村教师角色的塑造,以及近代乡村师范教育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 政治动员时代乡村教师职业理想。政治化时代乡村教师道德叙事异化,是毛时代同质的社会精神结构反映。 “文化大革命”道德叙事继承了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思想,以一种远大的价值理想来对受教育者进行说教,教师价值理想中意识形态色彩浓重,乡村教师作为共产主义时代道德代言人和道德化身,完全依附于体制内,其思想独立性和人格心理日益下滑,人员聘用、晋级完全受制于国家控制与管理,缺乏终极价值体系下的教师职业精神。
第六章 公办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教师身份比较分析。本部分探讨国家权力直接介入乡村教育,乡村教师分化为不同的群体。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之间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与政府之间、地方社区之间存在不同的互动关系。
关于乡村教师地位边缘化成因,存在不同解释。一种认为乡村教师的素质低下,造成边缘化困境;另一种认为乡村教师报酬递减,造成社会地位边缘化。本部分探讨从近代以来,国家政权逐步向乡村下沉,乡村教师从乡土游离出来,赋予国家身份,却与乡村生活逐渐疏远,成为乡村生活的异路人,从而徘徊在乡村社会文化生活边缘。
第七章 乡土文化与乡村教师公共性。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乡村儿童滋养在乡土文化的人文精神之中,乡村环境特有的生存样态,形成农民特有的生存伦理。但是国家化、商业化的力量不断向村落生活中延伸,城乡对立二元结构依然加深,城乡文化悬殊日益加大,作为乡村的文化人乡村教师无法承担乡土重建之责。乡村教师陷入文化困境。教师与乡土社会的疏离反映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悖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是实现乡村社区和谐发展必须依靠的知识力量,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生活提供实践路径,以文化资本优势引领农村社会发展。
(二)研究阶段与方法
1.研究现状评估。对国内外已有的同类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并写出较详细的综述材料,确立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
2.原始资料收集。对百年来不同阶段乡村教师发展的原始材料进行系统收集,特别对过去较为忽视的乡村民间教育家资料和地方档案资料进行普查,对基础教育思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相关的资料长编。
3.历史及现实实验考察。不仅要对20世纪20—40年代的若干著名乡村教育改革试点进行专题调查、口述访谈,而且要对当代著名乡村教育试验进行详细的实证调研,以增强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4.比较分析与理论研究。主张将乡村教师置于20世纪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视域下进行比较研究,注意从现代化理论、历史社会学视角全面透视中国乡村教师的历史变迁、存在问题与未来走向。
[1] “同意权力”指在社会中经由默认、契约、退让而形成的力量;“教化权力”指通过文化的传承和传统的限制所造成的力量和社会支配。见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一所偏远的学校,因学校条件差,一年就走掉8位教师。乡里实在派不来教师,只好请了一位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课。当女大学生接到分配通知,含泪告别淳朴的山民走下山坡时,几十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女大学生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一干就是几十年,终于积劳成疾……曾经感动无数人的影片《凤凰琴》真实再现了几年前农村教师的艰难处境。
[3] 刘云杉:《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教师角色演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4] Kathleen M. Bailey,Andy Curtis,David.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 self as source,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 《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页。
[6] 张宗麟著,张沪编:《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7] B.J.Biddle.Teachers’Roles.转自L.J.Saha,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Oxford,UK. New York:Pergamon,1997,pp.699—700。
[8]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教研室编写组:《社会学教程》,第158页。
[9] B.J.Biddle.Teachers’Roles.转自L.J.Saha,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Oxford,UK. New York:Pergamon,1997,pp.699—700。
[10] 张玉林:《关于当代中国乡村教师的边缘化问题》,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