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动中的制度变迁: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书以“国民政府粮政”为研究中心,以1937-1945年抗战时期为考察时段,研究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粮政以及相关制度的变迁和其对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影响,以从这一角度揭示抗战时期中国财政经济以及政治社会的深层次变化,反映抗战特殊时期中央各部之间、中央与地方、地方上省与县、国家与民众、地主与农民之间关系的演变,进而揭示中国抗战胜利的动因。

所谓国民政府粮政,是指国民政府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而采取的一切政策与制度。具体内容包括:粮政机构的变迁、粮政相关政策制度法令的颁布与实施以及演变过程、围绕这种演变所引起的相关体制与制度的变动、与这种体系有关的人事以及粮政变迁对财政、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影响。因此,以“国民政府粮政”为研究中心,可以扩大研究范围和内涵,更好地揭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与抗战大局、国民政府的关系,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国民政府。在总体研究取向上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从抗战形势变动的角度探讨国民政府粮政变革的轨迹。

从抗战形势变动的角度探讨国民政府粮政变革的轨迹,就是要注意研究抗战形势变化所引起的国民政府粮政的发展变化,注意三个阶段粮政与抗战形势的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如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粮户之间关系的变迁,这种变迁对政府财政经济乃至政治社会的影响。同时既要看到粮政变革中的制度创新,也要看到旧制度的延续,尤其是三个阶段粮政之间的关系。

第二,从互动角度进一步揭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与抗战大局、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粮政与抗战大局、与国民政府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抗战的严峻形势迫使国民政府不断加强对粮食的管理,国民政府粮政的成功反过来又促进了抗战的胜利,此种胜利也对国民政府政权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说它们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通过对这种互动关系的考察,以求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变革对抗战大局、国民政府政权的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研究方法

采用历史描述的方法,尽可能地详细占有资料,把握历史进程的基本脉络,同时又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深入剖析。关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的研究,尚需考虑战时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可能对粮政产生的影响和关联性。因之在研究取向上,尽量顾及经济、政治与社会层面的探讨。在研究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研究的基础是史料,是否能够重建史实,或者说是否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现,首要的条件是尽可能地发现和发掘史料。关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的研究,之所以长期以来没有专著问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反映粮食政策制度的史料杂乱和收集比较困难,相关史料大多散见于档案和期刊中。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尤其要注意史料的发掘,注意利用档案史料、报刊资料、时人论述,注意分析与比较,从事物的内在关联中把握历史的真实面貌。由于任何制度都是一定的人活动的产物,因此,制度的设计与制度的实行是有距离的。所以在运用和分析史料时,特别要注意“当事人”的种种议论和行为,还要注意收集“当时人”的评论和反响,以使分析、评价更好地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2)历史研究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在不断借鉴和吸取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本书研究适度借鉴和参考经济学、财政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尤其是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范畴,如博弈理论,用以拓展本书研究的内容。但借鉴并不等于简单套用,因为任何历史运动都是各种矛盾的集合体,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的演变尤其如此。这就需要从具体问题出发,对粮政变革的环境、进程、各个方面相关联的人的思想、行为、关系等问题作出具体分析,才能真正揭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变革的真正动因、成效和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历史经验与教训。

(3)关注区域性差异与特征。由于抗战时期所处环境的差异性,既有国民政府完全控制的区域,又有属于国民政府管辖但又临近战区的区域,还有敌我交错区,同时粮政主要是通过各省各县主管粮政的相关人员实施的,因此,粮政在各省的进度和力度是不一样的,所取得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本书将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尽可能作出细致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