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手稿》对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精神的多方面构建
1.《手稿》以人类为本的人类学价值精神
孙伟平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价值哲学。他把马克思的实践理解为“是人的价值生成与价值创造活动”[18]。事实上,马克思一开始从事哲学思考,就是从价值立场上看问题的。人的自由和幸福,人的生存和生活,人类社会的真理、正义和公平,人的精神自由和创造,这些人类学范畴都是马克思哲学思考的最高价值范畴。他为此批判一切不合理、非法性的东西,批判资本主义导致的把人非人化的异化和物化现象,要求创造一个“因为人而为了人”的人类学价值世界。这是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人本主义者的最高价值理想。正如马克思看重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伦理价值精神一样,马克思所有关于人的和人类世界的哲学构建,都是一种以人类为本的广义的伦理学,一种为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解放服务的广义伦理学。这形成了他的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的基本精神。他力图把这种广义的伦理价值精神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结合起来,并渗透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中,形成了他的特殊的生存伦理、发展伦理的哲学理念,等等。他所理解的实践,作为改变世界的活动,是为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解放服务的。而这种伦理价值精神,作为一种正义之声的突出体现,其一体现在他从经济学入手研究了人类的不合理性与人的合理生存问题。其二体现在他从人类学、人类性的高度研究了人的本性,希望为人的自由解放开辟道路。其三是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归属不平的揭示,希望受剥削的一方起而改变不合理的世界。这种以经济学为根据的人类学价值理想,继承、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1841—1843年以来所构建的关于人和人类世界、关于人类解放的社会公共人本主义、社会人道主义的伦理价值精神。可以说,《手稿》是围绕当时人类的两大解放问题(无产者与全人类)展开哲学思考的,是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特别是把这一切结合在一起的人类学立场出发研究人类解放问题的。这在《手稿》中占据了突出地位。手稿中对劳动异化的揭示,为争取劳动者的合理生存与自由解放以及全人类解放问题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也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这些方面表明,马克思哲学是真正“因为人而为了人”的人类学价值追求的哲学。
2.《手稿》批判旧的经济学对人的漠视和对资本、金钱的追求与崇拜
马克思是抱着对人和人类世界的强烈关心即他的人类学志向从事经济学—哲学研究的。所以,他既批判旧的唯物主义哲学“忘记了人”,又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人的漠不关心”,批评“在李嘉图看来,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19]。而他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以及其他一切研究,都是以对人的关心为圆心的。他指出:“李嘉图、穆勒等人较之斯密和萨伊的一个大进步,就在于他们把关于人的生存的问题——关于人这个商品的或高或低的生产率的问题,宣布为无关紧要的,甚至是有害的。从他们的观点来看,生产的真正目的不是资本养活多少劳动者,而是资本带来多少利息,也就是说,每年总共积攒多少钱。”[20]所以,对于旧的经济学来说,“生产不仅把人当作商品,当作人类商品、当作具有商品的规定性的人来生产;它适应着这个规定把人当作精神上和肉体上非人化了的存在物来生产”。它体现了“劳动者和资本家的不道德、退化、愚钝”。[21]
这是对当时非人化的整个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切骨批判。人类行为已经不再是为了人,而是异化为追求资本的增值。劳动也不再是为了劳动者的人性的生存,而是为了资本的发展。在“货币”一章中,马克思更是援引歌德和莎士比亚对货币造成的人性异化进了尖锐的批判。如下一段话表明马克思对金钱货币崇拜造成的人性异化的深恶痛绝:
我是丑的,但是我能为自己买到最美丽的女人。所以,我并不丑。因为丑的作用,它的使人见而生厌的力量,被货币化为乌有了。……我是一个邪恶的人,不诚实的、没有良心的、没有头脑的人,可是货币是受人尊敬的,所以,它的持有者也受人尊敬。货币是最高的善,所以,它的持有者也是善的。[22]
马克思的这些批判,就是要确立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核心地位,树立人的人类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整个理论为人和人类世界的正常的合理的生存发展服务。批判资本和金钱造成的人性异化,批判金钱货币对人的心灵造成的扭曲,就是为了把人从资本对人的统治、金钱造成的人性异化中解放出来。这是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人本价值精神的重要体现。
3.《手稿》从经济学—哲学上探索人类解放问题
马克思自1843年从人类学视野和人类学价值立场提出“全人类解放”问题之后,一直是他从事一切研究的深层动机。他为此不仅创立了人类学—哲学,也创立了一种经济学—哲学,而这种经济学—哲学在从《手稿》开始之后,在后来不断得到加深。在《手稿》中,马克思就研究了人的劳动、工资、利润、分工、竞争、利益、私有制、工业等等,具体发现了资本与劳动即资本与人的分离和对立,发现了人们的“各种利益之间的敌对、斗争、战争被承认为社会结构的基础”[23]。最后发现了剥夺劳动者的合理生存权和使人丧失人的本性的异化劳动,即从人的最重要的活动即劳动中,发现了由于私有制而导致的人的分裂和人类的社会分裂,发现了“劳动异化”这一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从而为其解放哲学找到了经济学—哲学的根据:“人的异化劳动,从人那里(1)把自然界异化出去;(2)把他本身,把他自己的活动机能,把他的生活活动异化出去,从而也就把类从人那里异化出去”[24];即“人的生活”被异化成了“非人的生活”,“人”被异化成了“非人”。总之,马克思说:“人从他的类的本质异化出去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从其他人异化出去,以及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从人的本质异化出去。”[25]
这种异化劳动既是私有制的结果,也是它的前提,是私有制的确立和人奴役人的制度的确立前提。马克思由此找到了人类解放的具体道路,这就是:
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这样一种政治的形式,而且这里问题不仅在于劳动者的解放,因为劳动者的解放包含着全人类的解放。[26]
这样,马克思就进一步在经济学上把他的“人类解放”首先建立在“劳动者的解放”的基础上,正是这一认识,马克思高高举起了无产阶级解放的大旗,力图通过无产阶级解放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表明,他的无产阶级解放理论不仅仅是从阶级性立场上提出来的,而同时也是从人类学视野和人类学的价值高度提出来的解放理论。从而,马克思通过他的反异化哲学,就把无产者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建立了以人类学为视界、以经济学为根据的劳动解放、人类解放哲学。
同时,马克思的这种劳动异化论的深刻性还在于:他不仅指出了人的劳动及其产物从人那里异化出去,成了他的对立物,而且指出了人的自我异化的一般本质,即由于某种压抑和奴役的统治而导致的人的异化的普遍性,以及人的异化在历史发展中的扬弃道路:“自我异化的扬弃跟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27]这样一来,马克思就把一般从政治哲学、社会哲学视角提出的人的解放,上升到了人类学高度,人类的社会历史高度。指出了异化在一切经济奴役、政治奴役、精神奴役、人性奴役的社会中的普遍性及其克服途径。而异化的克服过程也就是“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即人的解放过程。应当看到,“同一条道路”的发现,不是任由异化发展的消极等待,而是要积极在发展中扬弃异化,克服异化,实现对人的健全发展和走向自由解放的追求。这就是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而实现人类解放的人类学共产主义思想。他还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运动的结果,指出“历史的全部运动,就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运动”[28]。从历史角度推进了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因而既开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先声,又是他的人类学的哲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不能忘记的是,马克思是从生产力、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思考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问题的。他从人类学价值高度指出:“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为人的解放做好了准备。”[29]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解放(包括自然方面、社会方面、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解放)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30]。马克思对科学技术作为推进人类解放的生产力的思想,实际上开辟了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结合起来的方向。可惜马克思没有对此做出更深入更专门的论述。
4.把“解放”上升为人类学意义的解放:人类学共产主义的确立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的终极问题。如果要问,马克思《手稿》的终极概念是什么,那就应当归到从哲学上而不是从历史发展上来论证的“共产主义”上来。马克思系统考察了当时的共产主义思想,并强调了时兴的、发源于费尔巴哈人本论而成长于赫斯的哲学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他把共产主义理论区分为①否定人的人格的粗俗的共产主义(如共妻制)。②还具有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即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以及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这些都是“仍然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的共产主义”。③马克思所赞成、所强调的共产主义,即扬弃了劳动异化、人的自我异化并因而克服了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本质性矛盾的第三种共产主义:即扬弃了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共产主义,使人的人类学的良好本性得以实现的人类学共产主义。马克思的名言是: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积极的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31]
这种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来说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实在的东西的实现。[32]
在这里,“共产主义”显然是指需要不断克服人的异化、不断增强人的自由和人的发展的向人作为人的实现的过程。所谓“复归”,不过就是人不断从不合理关系的统治中的解放而走向合理的过程,是方向和理想的实现。“人的本质对人来说的真正的实现”,怎样实现呢?那就是依靠人的实践,克服私有制与劳动异化,把人对天然平等的追求和自由解放即“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还”就是这里所说的“复归”,此即“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实现了的人本主义”,即“人的本质作为某种实在的东西的实现”。这样的共产主义只能是人类学共产主义,因为它是以超越了阶级性的“人类性”为其本质性规定的。共产主义就是人类学价值精神的最终的完满的实现。
但是,由于马克思在1843年就关注到无产阶级解放,而在《手稿》中,他注意到在自由竞争之下,“整个社会必然地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无产劳动者阶级”[33],并且,“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劳动者同生产的关系中”,这就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力量,认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这样一种政治的形式”[34]。这样一来,马克思理解的共产主义,已经超越了当时赫斯根据费尔巴哈人本学提出的“哲学共产主义”水平,而上升成为通过无产阶级[35]而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他把无产阶级解放、消灭私有制与社会人本主义关联进来,得出通过无产阶级解放而消灭阶级、达到人类解放的社会人本主义的共产主义。这为哲学共产主义找到了具体的实现道路,在当时,无产阶级是达到共产主义的现实力量。但是并没有改变共产主义的人本性、人类学性的性质。从而把哲学的人本性与政治的阶级性统一起来了,由此奠定了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以后,他进一步细化了无产阶级通过革命而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否定了人本性的人类学共产主义,他后来还把共产主义理解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党宣言》)、理解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资本论》),表明了这一人本性、人类学性的特征没有变。它奠定了马克思一生的政治理想。
5.《手稿》对人类学世界观与人类学思维范式的构建
更为重要的是,从人类学价值高度和人类学视野对于人类问题的总体把握,就不能不形成马克思的人类学世界观和人类学思维范式。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一切关系都具有人类性。由于人总是以人类本性即其人类学的特性作用于自然界,与自然界发生人性的、人类学意义的关系,从而,自然界也不能不以“人类学的”面目呈现在人面前。人不是以他的本来的动物的面目面对本来的自然界,而是以文化的、人性的、人类学的面目,面对打上人的烙印的“人类学的自然界”。那种“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36]因此,不能直观地从纯客观的视角看待人和他的对象世界的关系,而必须从人性的、人类学的视野把握人跟世界的关系。在马克思那里,人的、人性的、人类性的、人化的、人类学的等等,指的都是人和世界的人类学本性。只有在这种人类学的哲学视野之下,自然界才成为“人类学的自然界”。这种观察自然和观察人的人类学视界,实际上是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创立的一种人类学世界观;同时,一旦以这种人类学世界观观察理解人和人类世界,一种新的哲学思维范式——人类学思维范式也就产生了。因而,马克思构建了思想史上崭新的人类学世界观与人类学思维范式。
马克思的人类学的哲学世界观和人类学思维范式,集中体现在他在《手稿》中再三强调的“因为人而为了人”、“通过人并且为了人”[37]这样的话中。从马克思1843年提出人的解放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这一人类学命题,到这里所说的作为人性复归的人类学共产主义,都是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人性的复归,人对人的本性的真正占有等,说的都是同一句话:把人的原则、人的实现、人的解放作为观察理解、思考把握以及衡量社会运动的准则,而这是人类学思维范式思考事物的基本准则(详见另文)。他后来虽然没有再讲这些话,但人的尺度与自由解放尺度以及后来发现的生产力(创生力)尺度,一直是从人类学视野观察把握和衡量一切问题的基本尺度。这种尺度是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基本思考尺度。
总之,正由于人和自然界在这一哲学中的突出地位,马克思把他的这一哲学看做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从态度看)和“实证的人本主义”(从内容看)。并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实践的人本主义”(从力图实现来看)。他既借助了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本主义”时空,又超越了它,建立了他自己的广义的社会人本理性哲学时空。马克思后来一切哲学的、历史的、经济学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构建,都是在这个哲学时空之中开始的。而后来的实践理论(1845)和历史理论(1846)的提出,则使这一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理论向深广方面发展,以专门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
顺便指出,马克思把他的人类学的价值理想,把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解放,都寄托在历史的发展实现之中。在以上的各种理论中,都渗透着马克思的“巨大的历史感”。他表明,人的自然历史生成和社会历史生成,“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38],人的劳动对人的自我创造过程,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的发展,“这只有作为历史的过程,才是可能的”[39]。马克思强调:“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40]马克思所讨论的生产、分工、异化与异化的克服、私有制的扬弃、人的解放、共产主义的实现等等人类学价值理想,都是放在历史的生成的过程中加以论述的。所以,在《手稿》中马克思虽然没有着意论述历史,还没有创立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但他把人的生存发展活动视为由人发源的历史生成过程,表明一种人类学历史观已经产生。正是这一层,成了他后来发展的唯物史观的基础,这也就是说,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人的生成的人类学历史观。
总之,“手稿”是马克思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思想的宝库。纵观《手稿》,它是把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作为地平线的进一步探索。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的对象是:“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界当做哲学的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41]马克思的人类学视野,是以既借重于费尔巴哈又否定费尔巴哈为起点的。马克思哲学的人,已不是费尔巴哈的自然性的人,而是社会性的人,历史性的人。马克思把他的哲学视点,集中于社会性的人及其劳动生产方面,他以人与自然界的合理关系作为起点,经由人的社会关系来研究、把握人和人类世界。这些都是从最高层次即人的人类学层次对于人类世界的整体把握。是从人类学价值高度、人类学价值立场上对于“人类”这一特殊存在物的存在特性的哲学揭示,从而为从整体上把握人和人类世界这一人类学的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视野,本于马克思自己的社会人本理性精神,并以此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经济政治现实和其学术思想,它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的人道关怀、人文关怀、自由解放的关怀,对人类自身的辩证法以及人的生成和创造,对人类社会内部不合理的生存对立关系(如劳动异化)的关注,追求人类内部关系的合理性以及人与其外部关系即与自然界的生存关系的合理性,表明了这些批判研究背后深刻的人类学—哲学精神。这是一种既以科学实证精神又以革命的人本主义这种广义伦理精神对人类社会基本问题的分析。这些都是从最高层次即人的人类学层次对于人类世界的整体把握。是从人类学价值高度、人类学价值观上对于“人类”这一特殊存在物的存在特性的哲学揭示,从而为从整体上把握人和人类世界这一哲学奠定了人类学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看,马克思所强调的从人类学视野看待人和其对象世界,是康德以来西方哲学的人类学转向的完成。它打破了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分的直观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和哲学思维范式,建立了主客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人类学同一的思维范式,正是这种人类学世界观与人类学思维范式,突破了人对世界的场外观,转向了把人包含在内的观察世界的人类学的场内观。这不仅扬弃了旧的传统哲学,开创了现代哲学的视野,而且为研究人的生存发展、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关系创立了正确的哲学立场,因而是对现代新哲学的开拓,这使马克思站到了现代哲学的早期开拓者(如叔本华、孔德、克尔凯郭尔等)的地位,是马克思开拓的现代新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