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缘起
2018年2月26日,我在微信朋友圈开辟专栏“区块链社区运营笔记”,记录我运营工业区块链(DIPNET)的心得体会,这也是我在微信朋友圈继“比特币八卦”和“区块链科普”之后的第三个专栏。专栏开通的第一周,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李华君老师找到我,问我是否有时间参与一本书的写作。当时,我正在构思一本关于区块链社区运营的书,于是和华君老师一拍即合,决定写作这本书。微信朋友圈里的“区块链社区运营笔记”专栏一直记录到2018年5月19日,共65篇。2018年6月初,此书初稿完成。
成书过程
本书构思于2018年3月,当时,我正运营着DIPNET社区,这也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区块链社区。我于2018年1月以志愿者身份发起这个社区,运营过程中,有许多思考和探索,比如初始即以“建立品牌区块链社区,打造社区IP”为社区运营的核心理念。在准备动笔写书之时,我突然决定,与社区的志愿者共同写作此书。作为一个行动派,我立刻付诸行动。我先在社区内向所有成员告知此事,将全书提纲放到社区里,由社区志愿者进行认领。事情出奇顺利,两天之内,所有章节认领完成。
为使写作能够顺利地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我将自己运营社区的经验用于运营这本书的写作。社区运营的第一要义为建立共识,为保证所有参与者对本书建立共识,我专门组织了一次关于写作的视频沟通会。
此次沟通的目的在于让所有写作参与者明确写作主线,提高协作效率。多人共同创作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协作。为解决协作问题,参与者提出利用石墨文档,这帮助我们完成了共同编辑以及三轮的共同校对。但在写作过程中,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件一直在发生着,比如写作风格不一致、对于主线的理解不一致等各种问题。本书最后能够顺利完成,得益于不断运用和总结区块链社区运营的经验。本书的写作过程,本质上就是一次社区运营的过程,社区自治和社区Token激励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组织逻辑
这本书最初的思路是着眼于区块链社区运营的技巧,但在构思整本书的提纲时,我决定将其写成一本教科书。一本技巧型的书籍,在读者眼中必然是雕虫小技,而对于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技巧设计及其背后的逻辑则并不清楚,这样对于实际从业者来说,很可能会在执行过程中造成很大误差。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所有过往的运营技巧,在被说出来或者被写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成为过去式,已经是被淘汰的东西。对于区块链社区运营的从业者来说,不只要学习已经存在的区块链社区运营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自己发现和探索区块链社区运营的技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整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社区,从社区演变史中发现区块链社区的运营逻辑,让读者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深刻理解区块链社区是什么,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最终找到运营的逻辑和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本书设计了四条写作线:
视频沟通思维导图
·社区发展史
·社区组织架构演变史
·社区媒介演变史
·区块链社区案例研究
在内容设计上,分成六个章节。
第1章 社区概述
这一章从理论上对社区进行定义。由社区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说起,从社区属性、社区组织架构、社区媒介三个角度对社区发展史进行描述。这一章旨在让读者清晰地知道社区的属性、此属性匹配的社区组织架构以及此社区属性形成依赖的媒介,为后面做好区块链社区的运营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2章 不同时期的社区形态
这一章选择了几种典型的社区形态演变,分别具体诠释了社区属性演变、社区媒介演变、社区组织架构演变,以及带来这些演变的要素,引起读者对这些要素的关注,从而能够在区块链社区运营的实践中更好地驾驭这些要素。这一章还第一次介绍了激励在社区中的价值以及两种不同的区块链社区运营形式。希望读者了解区块链社区和传统社区的不同之处,以及区块链社区自身的演变过程,从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区块链社区这个新生事物。
第3章 区块链社区要素
这一章由区块链的组成说起,引出区块链社区在区块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区块链的三个组成要素——技术、激励和自治,以及区块链社区的两大要素——激励和自治。
第4章 区块链社区运营策略与技巧
这一章并不是简单地给出方法,而是从区块链社区运营的目标说起,先清晰定义目标,然后基于目标设定运营策略,最后给出常用的平台运营以及社区运营的具体操作技巧,提出点、线、面、网的方法。
第5章 区块链社区与未来组织机构
这一章主要帮助读者了解区块链与未来组织机构的关系,让读者具备未来观,从组织架构角度来理解区块链社区的价值,以及区块链社区对于未来组织机构的影响。
第6章 国内外区块链社区运营经典案例
这一章选取了四个典型案例,方便读者对区块链社区的运营形成直观的认识。这四个案例按时间顺序排列,读者通过阅读,能够了解区块链社区的发展脉络及内在逻辑,从而具备历史观和格局观,用历史的眼光和更高的格局去运营区块链社区。
不是尾声的尾声
从全书完稿至今,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这半年里,通过持续的运营实践,我们对于区块链社区的运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看待区块链社区运营的格局和视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若有机会,我会把这些变化更新在以后的书籍中。
在此非常感谢DIPNET基金会,感谢你们给了我实践的机会。还要感谢DIPNET社区的所有志愿者,感谢你们和我一起完成此书的创作。
万晓燕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