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玩,是最好的陪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自序:和孩子一起玩,是最好的陪伴

距离上一本亲子随笔集的出版,一眨眼就是四年。

托那本书还算畅销的福,四年里,我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后台每天都会收到若干留言,问:

“怎么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为什么我儿子五岁了就坐不下来、看不进去书呢?您能给我推荐点适合孩子看的书单或者适合我看的育儿书吗?”

“为什么辅导孩子写作业就像打场硬仗?姐姐你每天辅导孩子写作业要花多少时间?我觉得太累了,孩子也太累了。”

“当老师、开书店、带两个孩子、写书、上电视节目,叶老师您是怎么管理时间的,才能同时做这么多事?”

甚至还有年轻孩子来问:

“我今年读高一,成绩不错,应该可以进重点大学。我想学画画,但我妈不让,她说学艺术的都是差生,可是我真的特别喜欢画画,我该怎么办?”

“我的室友排挤我,她们去吃饭、上自习经常不叫我,我妈说一定是我自己有问题,可是我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很快就要高考了,我不知道我想学什么,鸡汤文里都说要为梦想奋斗,可是我没有梦想。”

……

无数次,这阻隔着的电脑屏幕,让我分外着急——因为无法面对面。

我看不见你的表情和眼神,看不到你的肢体动作和情绪变化,无法深入了解那些焦虑背后的细节因素,所以我无法针对那些影响你焦虑的话语、事件逐个分析,而只能从宽泛的道理或相关经验出发,给你一些兴许能开解一时,却无法疗愈根本的建议。

隔靴搔痒,其实是一名咨询师的大忌。

但好在,我还是一名女性话题小说作家。

是一名在大学任教、研究女性及婚姻家庭问题的教师。

是一名编写童书的图书策划人及开书店的亲子阅读推广人。

以及,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感谢这份教职令我关注、这支笔令我记录、这个妈妈的身份令我体验“共同成长”这件事。

也因此有了这本书。

它想努力思辨一个问题:当我们因为孩子不愿意读书而担忧的时候,当我们因为孩子死活记不住一句诗或几个拼音而失望的时候,当我们看着卷子上成串的红叉而焦躁的时候,我们的对策、方法以及我们对于自己的判断标准,有没有出现偏差?

为人父母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当现代社会的家庭重担更多地压在母亲的身上,当我们除了母亲这个身份还必须承担职场责任与赡老义务的时候,面对一个不听话、不认真的“熊孩子”,和一个想要做得更好却总是绷不住脾气的自己,我们焦虑、敏感、着急、疲惫,甚至对自己失望。

其实,我们也只是个普通人啊!

我们的一天只有24小时,我们能承受的压力并不是无极限。当全社会都在呼吁把童年还给孩子,那些淡然从容的岁月呢,谁来还给妈妈?

我们不能苛求自己,正如我们本不想苛求孩子。

他们其实是我们生命中的新朋友——自从那坨红彤彤的小肉肉闯入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就进入一场两代人之间的磨合期。我们尝试相互理解但一路上不乏磕磕绊绊,而所有那些焦躁的发生,不过是因为我们希望他们更好,或担心自己不够好。

事实上,倘若有机会学习、调研与反思,会发现自家孩子并不特殊,因为大多数孩子在某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可能都是一样的;也是通过更多的倾听、了解与观望,会认识到所有育儿经都不能照搬照套,因为每个孩子所在的家庭是不一样的。

因此,不要焦虑,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好。

比如,玩耍的方法。

他们毕竟只是孩子。

是孩子,就很难理性思考关于奋斗、命运、成长之类的话题,他们更喜欢玩——“妈妈我可以在楼下玩一会儿再回家吗”“爸爸快来看我自己拧螺丝拼起来的小汽车”“弟弟过来我们玩上课的游戏吧”“我今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我们一起玩了很久”“我更喜欢科学课,因为比英语课好玩啊,所以我很喜欢我的××老师”……

这些太过常见的句子,才是他们发自内心、热情洋溢的分享。

这些句子里,藏着父母、兄姐因为“会玩”而被他们依恋、崇拜的目光,藏着他们对老师、朋友的亲近,藏着他们一点点进步的主动思考与主动探索,以及所有那些看不见摸不着、非一日养成却可受用终生的好奇心、专注力与理解力——而这些,恰恰也是“幼升小”过程中首先要具备的素养。

我们也是从陪小小婴孩玩耍开始,逐渐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倘若能把此后的学习过程也变成玩耍的一部分,那么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大约也可以完成一个相对平稳的过渡。毕竟,玩耍是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互动形式,他们在玩耍过程中产生好奇,在探索过程里养成求知热情与思考主动性;他们为了解决一个零件的位置而认真研究说明书,渐渐从玩耍中养成专注解决问题的习惯,又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一点点学会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专注完成作业和相关预习、复习;他们是看着故事书、逛着科技馆日益增进了理解力,又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生出新的好奇并用于表达、交流;他们甚至把在厨房里给妈妈打下手当作一种游戏,却在钻研美好食物的基础上渐渐更加热爱生活……而所有那些好奇心、专注力、理解力相互作用后所迸发出的力量,不仅影响着学习阶段的学习顺遂度,也关系到未来生活中的协调能力与幸福感知度。

玩耍,只是个引子。而玩耍过程中打开的思路、主动的询问、自发的探索,才是独立学习与独立判断的源头。

更何况,这个过程何尝不是打开我们自己的新世界?

那些形形色色奇妙又绚烂的玩具,我们小时候并没有玩过啊!那些一个比一个有排场的动物园、欢乐世界,我们小时候也并没有见识过!还有天文馆和科技馆里那些星体运行轨迹、火箭发射演示……那些知识对我们来说,也是第一次知晓吧?

我们是跟随他们的脚步,才遇见一个日益丰富、有趣的自己,甚至成为孩子们心中虽然时有争执,但仍愿意认可的榜样。

也恰是因为这份“认可”,才令所有那些引导与建议渐渐有了落脚的地方。

说到底,我们日复一日地陪伴、观察、思考、互动,是为了成就一个更加豁达、乐观的自己,也因此能让我们的孩子在平等、安全、自由的环境中长大,逐渐找到方向、坚持学习、善于思考、以诚待人,直到日益独立并有足够的勇气走远。

愿你能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我的孩子。

我愿把我所能看到的、最好的世界分享给你。

——当你因为不辍的探索,而真的爱上这个世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