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网络与青年亚文化
在网络时代,青年人不再是主流文化的被动的受众,而是信息的主动发送者,并且掌握了一部分的媒介话语权。青年人的网络参与以及在其中表现出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已经对社会和整体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一)亚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因阶级、阶层、民族、宗教、职业差别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同,都可以在统一的民族文化之下,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群体或地区文化,即亚文化。文化人类学中所说的“亚文化”概念,指的是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有所不同的群体文化。[41]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美国学者波普诺(David Popenoe)在《社会学》中对“亚文化”有如下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亚文化通常被定义为更为广泛的文化的一个亚群体,这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亚文化的某种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包括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42]伯明翰学派代表斯图亚特·霍尔则把亚文化看作为“一种亚系统——即更大的文化网状系统中某个部分之内更小、更地方化、更具差异性的结构”。[43]由此看来,亚文化一词,至少包含两重含义:第一,指一种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Dominant culture)相对、包含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之中并试图与之相区别、由某一群体所共享的价值和行为方式;第二,指共享某种亚文化的人群或社群(近似于Community),在此语境下可译为“亚文化群”。这两重含义都表明“亚文化”既具有被主流社会所划定、又具有群体自我认同的特征,即当社会中的某一群体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特征、 具有了其他一些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便被称为“亚文化”。[44]
亚文化是和主流文化相对应的概念,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也是与时变化的。一般来说,主流文化是指特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代表的是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那些群体的利益,而亚文化恰恰相反,它代表的是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的利益,它对于社会主流文化采取的往往是一种批判甚至是颠覆的态度。亨利·布莱尔在《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举隅》中则认为亚文化实际上是主流文化的过于呆板而引起的一种人类对于享乐追求的一种极端表达的方式。所以,亚文化叛逆主流文化有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并非是因为理性的缺失和享乐主义的泛滥。
在社会学界看来,如果一种亚文化对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主流的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等)构成了对抗或挑战,这种亚文化便被称为“反文化”(Counterculture),或者说是“反主流文化”[45]。虽然亚文化是一种反叛或背离主流文化的文化,但它不会全盘否定主流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或特定的时期,亚文化也会转化为主流文化的。在西方的历史上,著名的爵士乐与摇滚乐都曾经是亚文化,但随着专业人士与文化学者的不断介入,它们到后来都成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昨天的亚文化可能就是今天的主流文化,今天的亚文化可能就是明天的主流文化。所谓社会主流文化总是在吸收亚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也有其明显的印证。
(二)青年亚文化
社会学家科恩在20世纪50年代的《不端的男孩,团伙的亚文化》里说:“亚文化是指不同于一般社会接受的文化价值体系,即在集团或者帮伙中发展起来的文化系统。”[46]一般认为,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而将所有媒体上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青少年就是这样借助媒体,来实现对成年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47]。很显然,青年亚文化运动和反叛行为也对主流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诱发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很多学者强调青年阶段是一个危险时期,青年人的大多数仍然相对局限于比较狭窄的生活空间,所以,“只有生活在某种与社会相隔离的环境中,青年才能确保避免承担职责、责任以及生活的确定性。摇滚乐、青春期的穿着时尚和化妆方式,都充分象征着对整体范畴不负责任与享乐性释放的契机”。[48]各种青年亚文化中的社会反叛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甚至是泛化、崇尚物质消费的享乐性等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青年亚文化开始出现于二战以后的欧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经历了战后30年(1945—1975)的“经济奇迹”,但固有的阶级矛盾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并没有改变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依然存在。另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一些“福利国家”建立和“消费型社会”崛起,使被抑制的享乐型个人主义重新抬头,因此,开始于青年造反运动和反叛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对主流文化的极大冲击,甚至引起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恐慌等青少年亚文化问题,一开始便受到了西方文化学者和社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如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等人称“青年文化”为“反文化”,其表现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艾伦·金斯堡、杰克·凯鲁阿克领导的青年反叛运动,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权利斗争、反战和平运动,以及摇滚乐、性自由、吸毒、披头士、嬉皮士文化等方面的文化“革命”。[49]英国也是多种形式青年亚文化的发源地,战后的英国传统文化也受到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保守的英国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受到叛逆的青年一代的冲击。各种流行文化,如侦探惊险小说和电影、甲壳虫乐队、摇滚音乐、流行音乐、爵士乐和有逆传统的嬉皮士等,一时间风靡英国,继而影响整个西方世界。[50]
在当代西方社会“后现代文化”的氛围里,文化现象光怪陆离,文化“泛化”、“滥化”,弘扬理性、道德、文明、崇高的“高雅文化”、“精英文化”日渐衰落,赞美感性、欲望、本能、快感、平庸、恶俗,并建立在后现代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大众文化”、“俗气文化”横扫一切,无往不胜。迈克尔·杰克逊(如图1-1)、麦当娜、布兰妮、Lady Gaga等“天皇巨星”一呼万应,如君临天下,“歌迷”、“粉丝”们热泪盈眶,为之疯狂。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出场费天文数字,他们似乎代表着“后现代文化”。然而,麦当娜的裸体照片与性爱录像在网上可以找到、下载;布兰妮出门不“习惯”穿内裤,并很“配合”地让记者“偷拍”裙底,她吸过毒,被强制戒毒,她剪掉满头青丝,留了个尼姑头,她被警察剥夺了孩子的抚养权,因为她真的不会抚养、教育孩子。Lady Gaga与世格格不入、遗世独立、愤世嫉俗或者叛逆,她那——蝴蝶结头、肉色连身裤、太空造型眼镜等夸张怪异亚文化风格化的东西,她穿蝙蝠透视装登台演出,让男孩在下体签字等行为方式,以及她的音乐风格和歌词都极富亚文化色彩。
图1-1 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
反观当代中国社会,当前网络文化中较大一部分不也显示了“后现代文化”特征吗?陈冠希艳照门事件似乎并非偶然,类似的“艳照门”在网络中层出不穷;演艺圈的“潜规则”、《色戒》、《肉蒲团》等勾起多少公众的好奇心(窥淫欲);木子美等用“身体下半身”来写作,近乎情色日记的《遗情记》、《上海宝贝》甚至畅销;“芙蓉姐姐”、“凤姐”、“干露露”等靠在网上搔首弄姿出名;“玫瑰之约”、“超女”、“快男”、“选秀”、“达人”、“好声音”等电视娱乐节目使“全民疯狂”;在中国作家富翁排行榜上,一些所谓著名作家的财富日渐增长,但他们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却值得质疑。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青年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生长的经济、社会和家庭等环境,他们一般来说获得的情感支持较少,在心理上更早独立、更早成熟,促使他们渴望摆脱父母、家庭等的影响,在同龄人中获得身份认可,养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而互联网恰恰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和世界,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极好舞台。例如,网络游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当今青少年的一种情感的“社会体验”,网络聊天则给了他们互相倾诉的对象和空间,网络社区为青少年创造了自己的独立社区,在这些虚拟社区里青少年可以尽情地宣泄情感,能轻而易举地得到心理的满足。很显然,青少年今天更愿意通过网络、电视、时尚杂志、卡通读物、言情类图书、MP4、智能手机、iphone等多种媒介形式,来了解社会,与人交往和沟通,并且成为网络亚文化里的主流大军。韩寒和郭敬明的小说只适合于“80后”甚至“90后”的人,因为他们的小说是为他们写的,写的是他们的生活。他们拥有数目庞大的年轻读者群,或称“粉丝”(Fans),各类庞大的网络“粉丝”群体,构成了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独特风景。
改革开放促使中国进入了全方位的转型与变革时期,经济方面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和全球化转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向着现代化社会转变。这些也推动了社会文化结构的转变。当今的青年亚文化也处在这样一个转型期里,不断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主流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青年网络亚文化作为文化多元化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流行受到西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也很明显。一些外来的亚文化甚至也贯穿了相当一部分青年的价值观、生活、行为方式、青春形象之中,具有青年人的主体性、流行化趋势和个性化特征。青年亚文化仍然集中地体现了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在网络时代,青年比过去更深入地认识社会,也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介入社会和成年人的世界。[51]但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社会责任和道德的迷失、是非价值观念的混淆、金钱物质利益至上等,是值得我们认真的关注、反思和警醒的。在更大的社会层面上,我们社会各界要协同不同力量介入和引导,用先进的主流社会文化、健康活泼贴近青年人的大众文化等去影响、规范,甚至是改造一些青年亚文化,使之成为具有“正能量”的主流青年亚文化。根据我国的国情、社情,构建在主流文化带领下的多元网络亚文化,使青年亚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影响、教育和促进成千上万青年的人生发展,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