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与景气动态的调研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发展策略调研报告

第一节 背景

工业生产是现代物质财富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当今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3个在中国。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却集中表现出来,而且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如何实现中国工业的“又好又快”增长成为关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工业部门在财富形成和积累中的重要作用,相继提出了“再工业化”思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全面、深度调整。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和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2008年10月和12月,联合国环境署发起在全球开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本国企业探索产业绿色转型的新方向,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讲求环保,将经济发展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讲求低排放、低消耗,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也指从环保活动中获得经济效益,通过环保活动本身创造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来源。结合工业部门的要素和技术特征,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绿色转型是指以资源集约和环境友好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坚持绿色增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工业发展在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仍然会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结构失衡等问题十分突出。中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德国的5倍、日本的4倍、美国的2倍;中国以占世界8%的经济总量,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8%、钢铁的44%、水泥的5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酸雨面积都居世界首位。在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今天,传统的工业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第二节 发达国家工业绿色转型的经验

近20年来,实现工业绿色转型一直是发达国家重点推进的策略,在工业绿色转型方面,发达国家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 依靠科技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技术是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通过加强信息化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消化吸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成功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英国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工业信息化进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英国传统产业竞争力日益下降,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在工业行业积极进行信息化革命。比如,空中客车公司直接雇用的员工数量5.2万人,加上外围服务人员,达到26万人,在全球设有250个地区服务机构、11个工程中心、5个区域中心和4个训练中心。目前,空客公司形成了网络化协同设计平台,实现全球协同研发和协同生产,整合全球智力资源,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形成了多线程联合研发设计体系和新型研发设计模式,大大提升了空客的国际竞争力。

二 开发利用新能源,促进低碳化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如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能够减少对高碳化石能源的消耗,发展绿色能源以促进能源的低碳化和绿色化是保障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及关键环节。日本积极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风力发电正在日本快速增长,2005年,已经跻身全球十大风能市场。在新能源的长期发展战略方面,2004年6月,日本通产省公布了“新能源产业化远景构想”,目标是:2030年以前,要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扶持成商业产值达3万亿日元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采取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参与新能源开发,扶持新能源产业及产品。据估计,太阳能、风力、燃料电池领域的就业规模也将达到31万人。

三 建设生态工业园,实现清洁生产

生态工业园是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共生系统,也可以说是最成功的生态工业园之一,为21世纪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丹麦污染税征收政策出台,为补偿或减少排污成本等政府对环境规制所造成的企业生产成本,丹麦卡伦堡市的火力发电厂和炼油厂首先自发地探索生态化途径,随后,生态化范围逐渐扩展为6家大型企业(发电厂、炼油厂、生物工程公司、建材公司等企业),通过市场交易共享水、气、废气、废弃物等资源,形成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多方利益共享。整个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的环境、经济效益得到世界公认,尤其是在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废料再生利用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四 采取经济措施,激励绿色转型

政府可以借助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多种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经济活动主体进行引导,以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美国在工业绿色转型中依靠“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调节及引导。美国的经济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奖励和补贴政策。美国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支持化工界对降低资源消耗、防治污染有实用价值的新工艺新方法的研发;并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划拨677亿美元,用于发展绿色能源和节能交通。二是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使用再生资源利用类设备的企业。如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对分期购买回用再生资源以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销售税10%;美国政府承诺:为混合动力车和新燃料电池的开发提供24亿美元资助,并为购买节能型汽车的消费者减税。三是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美国几乎所有州均有相关规定,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政府优先购买,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联邦代理机构未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处以罚金。四是税收政策。针对将垃圾直接运往倾倒场的公司和企业征收垃圾填埋及焚烧税。在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实施的近8000亿美元的经济复兴计划中,用于清洁能源的直接投资和鼓励清洁能源发展的减税政策的有1000亿美元。

五 发展绿色就业培训,适应工业绿色转型

发达国家在推动以节能减排技术、环保技术、低碳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绿色技术革命,促进产业绿色转型的同时,也不断采取措施推进绿色就业培训,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如美国大力提倡“绿领”概念,鼓励人们从事绿领工作,出台了“绿色就业与培训计划”,投入40亿美元用于公共住房的节能改造,并鼓励风险投资进入绿色能源领域,以创造出大量“绿色就业岗位”。美国劳务部每年从培训基金中拿出1.5亿美元,资助联邦和地方政府的就业培训计划,重点将放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业的工作岗位上,每年培训3.5万名工人进入“绿色”行业。

第三节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成本

(一)绿色工业体系构建成本

绿色工业体系是应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的新型产业体系。它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加健康的产品和服务,而且整个生产过程还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体系构建过程中,运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绿色供应链和生态供应链,以高效率的资源使用和节能减排的生产模式,实现工业绿色转型所需要的成本投入就是绿色工业体系构建成本。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都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9年的GDP估算,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成本年需资金300亿美元。

(二)生态环境保护成本

绿色工业体系是一种在生产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健康的产业体系。与传统工业体系不同,绿色工业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特别强调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有一部分成本投入并非与提高生产水平直接相关,而是为生产运营进行生态环境把关。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已经从2001年的174.5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442.62亿元,分别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0.304%和0.08%,随着绿色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绿色意识的提升,这部分支出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可能会逐渐下降。

(三)人力资本提升成本

绿色工业体系是一种在生产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双赢的先进的产业体系。工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一定要兼顾科学文化素质的广化和专业技能素质的深化,不但要注重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面的全面提升,更要加强劳动者专业技能素质的深度培养。人力资本提升过程不仅可以满足绿色工业体系对劳动力素质的较高要求,同时高素质的劳动力也可以通过新型知识技能的获取,进一步拓展绿色生产领域,推动绿色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可以认为,对人力资本提升进行的投入已融入工业绿色重构过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人力资本提升成本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年增高,但是,其潜在效应将远远超出人力资本提升成本。

二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收益

(一)减排的能源收益

工业绿色转型实质上是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量,并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2015年中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而工业部门向绿色转型也将获得相当多的减排收益。这方面宏观的数据较难预测,我们以北京燕京啤酒公司为例进行说明。该公司2006年开展节能降耗,为了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解决蒸汽供给压力,2006年,公司投资350万元为第三动力车间加装了蒸汽蓄能器辅助锅炉供汽,以改善锅炉运行状况,提高锅炉运行热效率和供汽品质,该项目节能降耗效果明显,年可节煤约970吨,以每吨煤500元计算,一年可节约资金48.5万元。而且加装蒸汽蓄能器后,平均最少可停用1台锅炉半年以上,按此计算,可节煤6467吨,年节约资金323.25万元。此外,该项目一年可节电9.29万度,每度工业用电按0.48元计算,则一年节约电费44万余元。以此推算,350万元的节能投入,并未给燕京啤酒增加生产成本,反而却为企业每年带来60余万元的收益。

(二)技术进步收益

实现绿色转型有助于避免技术锁定,有利于推动中国工业沿着价值链向上攀升,逐渐走出价值链底部,摆脱悲惨增长,获得更多收益。据测算,2005—2007年,中国通过进出口国外中间产品,在国内通过产业循环创造的净附加值仅有587亿美元、752亿美元和944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工业部门总出口比重的7.83%、7.86%和7.86%,比重相当低,而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远高于中国。中国工业绿色转型将有利于改变中国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的窘境。

(三)贸易环境改善收益

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中国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出口大国,目前,已经面临市场经济地位、特保条款和频繁“双反”的多重贸易摩擦,碳关税的出台将使中国面临更多的绿色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和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贸易的发展。因此,积极推进工业绿色转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贸易环境和贸易条件,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国工业的竞争力。

(四)健康效益

工业污染物引起的环境污染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将超过100万例,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肺癌大国。肺癌高发无疑与控烟不力有关,但空气污染也难辞其咎。正如世界银行在2007年度的《中国环境污染损失》报告中明确指出的,空气污染,尤其是大城市的空气污染,是导致肺癌等肺部疾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由于工业污染物在总排放量中占有较高比重,推动工业向绿色经济转型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延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健康。

实现中国工业绿色转型升级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同时也会带来相当可观的收益。在短期内,工业绿色转型的成本可能会高于绿色转型所带来的收益,但是,从长期来看,绿色转型升级的收益潜力是无穷的。

第四节 对策与建议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障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

一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障碍

(一)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体制障碍

首先,地方政府仍存在着片面追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冲动。以往追求GDP的一些地方取得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当地财政增长和官员升迁)起到了很大的示范效应,而许多地区也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尝到了甜头,这使得不少地方政府“十二五”时期仍有重追求GDP、轻环保的强烈意愿和动力,从而忽视工业绿色转型。

其次,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中国并未真正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地区间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流域或省际补偿机制为例,中国现在已经初步建立起中下游地区补偿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机制。但是,现有的补偿制度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分摊到中下游的发达地区,对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行使道义上的对口支援。这样,把本来应当是流域的中下游发达地区对流域的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所负有补偿责任变成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同情或扶贫。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流域的中下游发达地区对流域的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补偿是双方达成“赎买生态功能”的交易行为,是通过税收形式使“外部经济内在化”。这样,补偿资金就是固定而且是必需的,与同情或者扶贫的不定期、不定额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导致生态脆弱或资源富集地区的利益长期受损,丧失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机会。因此,必须建立“谁受益,谁负担”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确保生态环境的重建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最后,社会监督体制有待完善。工业绿色转型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监督政府和企业的绿色转型。然而,在中国,公民个体监督和媒体监督长期流于形式,社会监督的声音很弱。甚至一些地区的社会监督如果触犯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监督者(公众个体或者媒体)就会遭到打击报复。

(二)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技术障碍

中国绿色技术特别是其中的绿色核心技术储备,远远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中国企业的创新还是以外围技术和外观设计为主,核心技术创新数量还较少,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国外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数倍于中国,如在半导体、光学和发动机领域,国外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依次为中国的2.2倍、2.9倍和3.1倍。截至2009年,在中国绿色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在前5位的申请单位有4个是高校,只有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是企业。日本、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在绿色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企业的优异表现。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前期积累,中国绿色技术发展现状令人担忧。有些只是简单地模仿和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引发水土不服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和制约绿色技术的自主创新。如目前中国风电生产设备基本上是模仿欧洲,但是,中国与欧洲的自然环境差异性很大,针对欧洲自然环境开发的风电生产设备功能难以在中国得以有效发挥。这种不经过详细研究对绿色技术的简单照搬,不仅会丧失技术上的自主权,而且有可能使中国新兴的绿色产业受到致命的打击。另外,由于本土工业企业掌握绿色技术后会对跨国公司造成或多或少的冲击,因此,一些掌握绿色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会凭借其市场势力,阻止中国本土企业获得自主创新所需要的新能力,甚至对其技术发展设置障碍,以避免中国本土企业与其共享核心能力,对其垄断势力与既得利益构成威胁,这也明显增加了中国本土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难度。

二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积极发展现代制造技术

当前,中国制造已经深深地嵌入全球价值链,但是,中国制造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低端产品通常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多,造成环境污染大,获取的附加值少,难以满足绿色经济的要求。与此相反,高端产品则能获得消耗低、污染小、附加值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符合绿色经济的要求。目前,制造业技术链高端几乎被现代制造技术垄断,符合绿色经济要求的高端产品,几乎都是由现代制造技术生产出来的。所以,中国工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技术,通过现代制造技术,促使制造业及其产品向技术链高端延伸,以便降低技术链低端产品的比重,相应提高技术链高端产品的比重。

(二)运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

信息化促使技术创新取得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推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催生出许多高新技术产品和新兴工业。信息化过程的计算机集成方法,可以形成高效率、柔性化的先进智能制造系统,融合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生产出体现多学科交叉的新品种、小批量、个性化、高价值的集成创新产品。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资源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实现生产、管理、控制一体化,产销、经营、服务一体化,用信息技术重构过程管理、物流管理和资金管理,可以提高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增强传统制造业的产品研发能力,有利于推动传统制造业及其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从而使传统制造业遵循绿色经济原则,生产出低消耗、少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

(三)通过基地建设获取集聚经济效益

加速推进绿色经济,要将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作为着力点。一方面是建设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以“生态经营、综合集成、整体优化、融合发展”为特征,以生态化、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为主要依托,使园区企业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生态工业园对整个工业园区进行生态规划和污染控制,再也不是像以前那样,对某一企业或工厂进行污染控制。另一方面是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绿色工业园。循环型工业是绿色经济的有效主体,选择示范企业应根据循环经济理念,以产品生态设计、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节能减排,建立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构筑循环经济微观基础。

(四)发展“静脉产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构建产品“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使用,这其实也就是清洁生产,其根本目的就是解决废弃物再循环利用问题,争取实现“零排放”。这就需要加大再生资源科技开发投入,努力突破制约回收利用的技术瓶颈,组织开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等。同时,要利用已有绿色技术突破传统工业的技术锁定,把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产业改造成低污染或无污染、低能耗、低排放或零排放的绿色工业。

三 构建有效促进中国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

在资源日益枯竭、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中国工业要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亟须进行绿色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创造良好的绿色转型环境,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绿色考评体系

改革现行的偏重以GDP为核心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探索建立一套适合推进绿色经济的政绩考核体系。而且需要通过政府、政策以及法律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和普通居民对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认识。

(二)实施绿色税制

充分利用税收杠杆的作用,加大节能产品研发和使用的优惠;在增值税方面,对关键性的、节能效益异常显著但因受价格等因素制约而影响其推广的重大节能设备和产品,在一定期限内,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对个别节能效果非常明显的产品,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措施;通过制定税费政策,引导居民合理消费、绿色消费。

(三)健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政府应出台财政性资金采购绿色产品的政策,对绿色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各级地方政府也可以建立一个绿色采购网络,以便互通信息,促进各级政府及消费者、公司等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与绿色消费行为的实现;在遵守KML协议和规则基础上,明确政府支持绿色共性技术研发的责任与义务,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在各自层次上投入绿色共性技术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促进绿色共性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最大限度地发挥共性技术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支持绿色金融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对绿色技术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要从财政支持的角度对绿色技术采用的融资进行差别贴现,提高企业的预期收益,从而推动企业的绿色技术采用;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政府应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绿色技术开发,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绿色技术企业的金融服务;形成绿色金融的管理合力,建立多部门的配合机制,特别是相关部门要联合制定更为细化的具体规定,明确职责分工,实现多部门共同参与和有效合作,对金融扶持和限制行业领域,进行明确的目录指导,增强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形成绿色金融,形成环保的管理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