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制评论(2014年第2期)(总第6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文献回顾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历来是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总体上包括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及政府与市场融合型三种观点。亚当•斯密(Adam Simith,1776)等早期经济学家主张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和国家的职能;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936)则强调政府投资基础设施不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近代多数经济学家包括罗森斯坦-罗丹(Paul N.Rosensten - Rodan)、罗斯托(Walt Rostow)等则主张政府应主导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作为政府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手段,认为基础设施是社会变革、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成长的决定因素,政府主导责无旁贷。

20世纪40年代以来,当代公共经济学的发展改变了经济生活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经济学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偏好加总困难、政治家近视等问题,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和服务往往产生低效,因此,出于提高效率的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应采用公私合作的方式提供。

20世纪70年代末,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改变了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内的供给与生产方式。新公共管理理念强调:“提高公共工程和服务绩效的重要手段是引进私人部门的竞争机制。”主张“建立一个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和科层制体系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全新体制”。民营化先驱、美国公共管理专家萨瓦斯(E.S.Savas)指出:“在政府角色和职能定位上,新理念表现为对政府失灵的认识,表现为政府战线的全方位退却和市场价值的回归,表现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

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学家更加强调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中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形成,在世界银行的推动下,经济学家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了社会资本投资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关作用的研究。Raymond Yernon(1998)等世界银行专家指出,“基础设施以往对经济增长提供服务业绩不佳的基本原因是体制性激励机制不健全”,提出“应通过商业化管理、竞争和使用者参与”等方式来改变激励机制。

近年来,关于基础设施领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内容涉及基础设施的民营化、私有化、放松规制、强化垄断行业管制等方面。2004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低效率原因、商业化方式、私有化途径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可销售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除城市道路和城市排水外,其他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都具有全部或部分市场化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