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以微行动落实微治内容
社会治理的运行、组织的建构是铺开了框架,搭建治理运转的“经脉”,群众的参与则是充实了内容,丰富治理运转的“血肉”,只有群众参与行动的注入,才能真正激活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行动最有说服力”,“任务一经确定,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13],指示提出社会治理的发展,不能停留在理念的虚空上,需要实际行动的推动。海沧区委书记郑云峰也多次强调,海沧全面铺开共同缔造,要践行“马上办、马上落实”的责任意识[14],用实际行动来创造成果。海沧全面推开共同缔造的任务,探索社会治理的创新,正是以“微行动”来推动微治理。所谓“微行动”,就是在建构发展“微组织”的基础上,立足民生,着眼微处,在社区层面引领群众参与,汇聚成效应,推动社区自治开展。微行动充实了微治理的内容,汇聚了“参与效应”,推动了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走向。
(一)美化家园建设微环境
社区的归属感,可以提升治理的质量,而这一“归属感”,需要从点点滴滴的行动建设中,让居民感受到自己家园的魅力。作为鹭城,整个厦门市人们的家园归属感都是比较强烈的,遇到外来的人员,都会真挚地邀请其“留在我们这里吧”。而海沧区的目标是建设成“不一样的厦门”,打造成为厦门的“新城区,新社区”,加之外来人口管理的压力,因而更加注重社区归属感、家园感的营造。具体而言,海沧是以环境美化为切入点,推行社区“微环境”的建设,带动居民在参与行为中美化共同家园,以此推动社区治理的“微行动”。
1.美化家园的出发
建区十年来,海沧实现了“巨变”发展,但经济的“巨变”并没有牺牲环境的美化,如厦门市委常委、海沧区委书记郑云峰所说“海沧的巨变是厦门向生态型海湾城市转变的缩影”,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5]。在共同缔造实践中,更加全面推进“美丽海沧”的探索实践,培育社区居民“家园般的认同感”,走的是“美丽中国”的内涵式提升,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治理所涉及的原则高度吻合[16]。社区共同缔造的实践,是从居民身边的小事做起,美化家园就是重要方面,而且紧紧围绕“美丽海沧”的缔造工作。经过居民需求的摸底,房前屋后整治、绿地认领、空间认管、楼墙彩绘、公园维护、垃圾分类等“美化行动”悄然而起,从社区的层面展开,自下而上推广,受到区委政府重视,得以大力宣传,全面推广。其实,美化家园是缔造“美丽厦门”最为直接的行动,也是增强居民归属感的有效行动,“从群众房前屋后小事做起”已成为时下厦门、海沧的流行语。“美丽海沧”的缔造,也就在居民群众的美化家园中,一步步得以实现。
2.推开微环境建设
海沧由“鸡蛋花”的维护等微小行动开始,凝聚群众力量,全面推开建设“微环境”的行动。如兴旺社区一位退休老人的自发行动,坚持照顾社区里面的鸡蛋花树,被社区的网格员发现,广而传之,激发起居民维护家园“微环境”的需求,并得到居民理事会的认可推动。此后,这一小小的举动引发了社区环境维护的“大效应”,带动起房前屋后的美化、绿地认养、阳台绿化、空间认管等行动。还有山边村的东坂社“垃圾堆变小公园”,居民希望清掉村口道路两侧废品回收堆积成的垃圾,受共同缔造实践“共建共管”理念的影响,一人提出“清掉垃圾,建个小公园”的建议,立刻得到普遍认同,在乡贤理事会带领下,村民们纷纷拿上自家的扫帚、铲子等工具,投身到垃圾堆的清理。村民一个个细小的微行动,带来了村庄环境的“大改造”,东坂社一位村民感叹:“真没有想到,困难我们这么多年的垃圾堆,仅用一天时间就清理干净了,而且没有花一分钱。”[17]
共同缔造实践以来,海沧建设微环境的例子有很多,如海沧湾公园维护、海发社区空置绿地变孩子运动场、兴旺社区下层式广场改建、西山社猪舍变凉亭,等等。个人的自发行动带动全体居民维护家园“微环境”的需求,试点社区的行动得到其他社区的效仿,全区形成“共同建设微环境,建设共同家园”的良好局面。社区“微环境”的建设与维护注入了共治共享的理念,居民以自我行动美化了“我们”的家园。
(二)着眼小事缔造微项目
海沧首先是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立足居民需求的身边事、小事、实事,自下而上,梳理“微项目”。其次是采取上下互动的形式,让居民、企业、社会组织、政府共同参与社区惠民项目的缔造,落实微项目。再次是采用“以奖代补”,激励微项目发起与落地,调动群众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微项目的开展,一方面是将建筑与文化交织,共同缔造了“民声话仙场”、“纳凉点”、“健身园”、“知心亭”、“圆梦廊”、“文化巷”等项目;其次是将行动与民生交融,发起“四点钟学校”、“四个关爱”、“微梦圆愿小屋”、“温馨夕阳文艺队”等项目;还有是让活动与价值相连,推动“百姓讲故事·讲百姓故事”、“爱心骑士”、“孩子跳蚤市场”等项目。以上微型项目的开展,都是着眼居民小事,却大大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水平。
1.建筑与文化交织
共同缔造强调“五共”理念,分别是“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其中共谋强调的是行动开始准备,共建共管则强调行动参与过程,共评共享更多的则是重视行动后的成果检验与享受。共建共管的缔造,涉及很多公共设施的改造与建造,虽然外部呈现的是一可见形态的建筑,但是内含却有社区文化营造的深意。居民在参与公共建筑“微项目”的完善过程中,体现到的是建筑与文化的交织,享受社区建筑提供方便同时,也受到内在文化熏陶,提升的是社区微治理带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海沧很多社区,在共同缔造实践中,根据居民需求,都对社区内的公共设施进行了改造与重建,并且注重立足本土文化,反映社区特色。正如兴旺社区建立的“民声话仙场”,“话仙”一词表示的就是闽南话中的聊天。这一场所的改造,先后共征集居民2100多人次,收集汇总意见建议260多条。其中,社区居民提出增设遮阳伞、纳凉亭防腐木园林葡萄架、户外置饮水机设施等建议均被采纳。“民声话仙场”建造,结合了闽南的独特文化,让居民更有参与融入感,更乐于反映自己心声。又如海虹社区“同心共建纳凉亭”,主要由绿苑小区东屿村拆迁户居民捐赠建造,主要是为了满足搬迁社区后的村民,可以有个聚会、休憩、泡茶聊天的地方,保留以往渔村生活的一丝痕迹[18]。后来也因此把纳凉亭命名为“同心亭”,凉亭建造背后的是居民对邻里相识熟人社会的向往。海沧社区所推动的很多文化巷、健身园、圆梦廊等建筑项目缔造,都与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相关,一方面完善社区建设;另一方面则给予居民文化熏陶。共同一点则是激发人们对公共事务参与。
2.行动与民生交融
居民参与的微行动,也只有与民生问题相挂钩,才能激发动力与活力。另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公民的权利意识突显,我国“单位办社会”的模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城市“单位制”开始解体,“单位人”逐渐变成“社区人”[19],民生问题的落脚也定位在社区层面。微治理推行,居民“如何参与”就成为重中之重,海沧采用的是项目带动方式,而惠民则以民生问题为重,让居民用“微行动”参与到惠民项目上,微行动的开展强化了居民积极参与的基础,进一步在共同缔造中惠及民生。
共同缔造推行的惠民项目,民生所需是基本的出发点,微治理的推行与发展,引领居民微行动,也是以民生问题的解决来获取活力与动力。例如全区推行的“四个关爱”活动——关爱弱势群体、公交司机、环卫工人和外来人员,以“四个关爱”精神推动社区民生建设。具体而言,海沧以社区为主体,采用救治救助与帮扶发展并作的措施,关爱弱势群体。广大群众、社区内义工组织、企业都有开展助残、扶贫等各种关爱“微行动”,推动“朝阳行动”、富民增收行动等。还有,海沧在兴旺社区打造“新厦门人综合服务体”的建设,关爱外来人员,以宣传与关怀并重的方式,关爱环卫工人和公交司机。如采用宣传引导激励的方式,引导居民参与慰问公交司机的志愿行动。通过“美好环境计划”的实施,居民开展“美化家园”的微行动,提升社区环境,减轻环卫工人负担。还有,山边村打造出“微梦圆愿小屋”,网格员化身“圆梦大使”,经常入户征集群众的“微心愿”,帮助弱势、困难家庭实现“小小愿望”,如帮低保户的女儿买个书包,帮困难家庭的婴儿购置奶粉。一位低保户兼二级残疾的村民收到了给女儿的新书包,实现了自己的微心愿,激动地说道:“没想到我的心愿能这么快实现,赶上孩子开学,她甭提有多开心了。”[20]海沧展开的微项目,具有“大民生”关怀,居民以微行动注入其中,也乐在其中。
3.活动与价值相连
治理活动的开展,拥有生命力的标准是背后蕴含价值,在共同缔造实践中,海沧展开社区的微项目,引领群众参与,动力源泉所在不仅有文化元素交织,民生理念融合,还有价值取向的追求。这一价值的根本所在,是以群众的利益为核心,对城的治理最终是为了对人的服务,社区微治理开展也就是为了居民的服务。因而社区自治发展所衍生的参与活动,不仅仅是表现在形式新颖,而且是与“群众利益最大”、共治共享价值追求相勾连的活动。
基于“惠民利民”的价值出发,海沧展开的居民参与活动是丰富多样的,在社区自治中绽放出绚丽色彩。如海虹社区创造性地把志愿服务与公共自行车系统结合起来,推行“爱心骑士”项目,让志愿者通过公共自行车骑行,传递更多人性服务。自此居民参与自行车骑行活动,不仅仅可以放松身心、锻炼身体,而且可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丰富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造内涵。还有,海沧街道的未来海岸社区,别具匠心地推出“孩子跳蚤市场”,就是每一个月,在社区一个圆形广场,孩子们带着自家东西进行“物物交换”,里面有玩具、书本、文具、衣服等。孩子的交换市场带动了大人们的出行,“孩子们在交换东西,我们也看着高兴,不知不觉之中大家就熟络起来。”一位居民如此说道。孩子与大人“同行动”的跳蚤市场,形式新颖,丰富了小孩的生活实践,也拉近了居民彼此距离,创设了一个特别的沟通交流场所,破解了中高档小区的“生人社会”,也为共同缔造的实践开展取得突破口,背后相连的就是共治共享的价值追求。另外,海沧区还开创“百姓讲故事·讲百姓故事”活动,试点社区都组建“居民宣讲队”,然后向全区铺开,共同缔造的鲜活事例、感悟领会,在居民自身经历的娓娓道来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广大群众,社区微治理与群众路线内部联系,也得以展示,并且转化成共同缔造动力。参与活动因惠民价值相连而有生命力,惠民价值追求也因居民参与而扎根社区治理。
(三)丰富自治处理微事务
在共同缔造探索实践中,海沧区发起和引领群众力量,将社会服务和参与治理融合一起,借助网格化体系,在社区以居民“微事务”的处理来推进“微行动”,丰富了社区自治。“微事务”的处理,带动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居民以自我行动参与其中,各显所长,一些能人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助人自助”的氛围被营造出来,促进社区专业化志愿服务的开展。还有,党员干部也积极参与到社区微事务处理,发挥先锋作用,打造“微政治”关怀,展开人性化党建行动。以上两个方面,体现出群众路线在社区治理中的落实,居民微事务处理也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进一步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1.专业定位的志愿服务
社区服务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源自西方工业化国家,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式。20世纪以来,随着福利国家的兴起,发达国家在社区服务上不断完善,建立了“邻里互助”的方式以推动社区服务互助产生[21]。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志愿精神的培育,社区服务的展开也借助了志愿参与的力量,可以更好地凝聚力量,解决社区公共事务难题。而居民多元化需求的生长,要求志愿服务的推行与完善走上专业化道路,也就是要求参与者不仅有服务他人之心,还要求有能服务好的专业化技能。
海沧是以志愿服务来推动社区服务,充分发挥对台优势,立足社区开展,创设出“台胞+社工+义工”志愿服务模式,以义工专业化带动志愿服务,以志愿服务完善社区服务,进一步推动社区微事务解决。如兴旺社区建立的“水木调解工作室”,原本是一位具有法律知识的居民主动为居民提供诉讼帮助,后来在社区居委、居民理事会的建议下而建构组织,处理居民矛盾微事务,先后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6.2%。志愿服务工作室注入了专业化元素,并且依托社区网格化服务,推动无讼社区的创建。还有与台湾长庚医院专业化义工团队的合作,在社区开展一些义诊活动,海虹社区也联合“元宏堂”养生有限公司及霞阳门诊部,在社区“元虹仁家”举办免费义诊活动。海沧区还打造“智慧城市”的建设,海发社区借助这一契机,结合社区内部的居民文化水平较高的特点,推动“智慧养老”服务,推动社区养老的创新。这些专业化志愿行动较为明显地提升了社区志愿服务,培育了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走向,推动社区微事务的高质量处理。
2.紧密群众的党建行动
海沧在社区微事务处理中,推行“微政治”服务,紧密联系群众推行党建行动。一方面是融合党群关系。海沧推行党员干部身份“亮出来”,开展社区服务则“动起来”,发挥先锋作用[22]。如持续开展“两访三个一”(干部公开接访社区群众、深入走访社区家庭;党员每年作出一项服务承诺、参加一次志愿活动、帮扶一户困难家庭)活动,党员干部先后接访群众8000余户,走访企业3300余场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800余个。此外,党员干部还重点联系困难户、拆迁户、信访户、能人户等四类对象。全区围绕“下得去”、“服务好”、“可持续”三个重点,开展微政治建设,在社区治理中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另一方面是融洽政群关系。试点工作以来,海沧区营造“干部为民”的理念,党员干部开展“十个先锋微行动”[23],较好地融洽了干群关系。着眼点是居委会的建设,基层的各个居委干部,尤其是党员干部积极推动关爱弱势群体行动,从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入手,对弱势群体制定个性化结对帮扶方案,居委成了普通群众的“好厝边”,干部成为居民群众的“好厝角”。如兴旺居委会主任,以自身的热情服务,树立起良好的干部形象,被社区老人们称为“好媳妇”、小孩子称为“好阿姨”,外来人员眼中的“微笑主任”,表现出社区干部从管理者转变为参与者、服务者和协调者,以“微政治”的关怀融洽政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