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研究·2014年第1卷(总第5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非关系转型提升进程中的智库角色——在中非智库论坛第三届会议暨“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启动仪式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1]

刘鸿武

2013年10月21日至22日,由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指导,浙江师范大学和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主办的“中非智库论坛第三届会议暨‘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和非洲各国及部分欧美国家的20多家著名智库负责人、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及启动仪式,会议形成一系列重要成果,发布了《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倡议书》。本届论坛作为新时期中非智库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新起点,标志着中非学术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现结合对本届智库论坛的成果与特点的总结分析,试就中非关系转型提升进程中的智库角色与作用、中非智库建设与合作等问题试作探讨。

一 中非智库论坛第三届会议暨“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启动情况

近年来,非洲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和平安全问题,日益具有超出非洲大陆本身而牵动全球战略格局变化的意义,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基于不同的战略诉求与观念差异而纷纷介入非洲事务,在这块大陆上设定战略目标,寻求合作伙伴,谋取战略利益。在此背景下,非洲发展道路之争论及其相关研究,也日益成为国家思想竞争与知识碰撞的重要领域。而在这些复杂的国际思想竞争与话语权竞逐的背后,深藏着国际社会各种发展模式、发展理念与发展权益之正当性与有效性的竞逐。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决定命运,知识决定未来。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今日的发展中国家需要为自己发展道路的自主探索与选择提供理论上、话语上的阐释权利与合法性平台。因为对于后起的、在发展模式与道路选择上可能或必须选择有别于西方道路的那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对自我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的自我识别、解说及其理论化能力,对自主发展权利及其合法性的理论阐释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这些国家后续的发展进程与走向。而且,在南北关系渐次发生历史性逆转,从而激荡生发出全新的思想话语交流冲突的当下,情形尤为如此。2013年3月25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金砖峰会”,首次将金砖国家思想智库的建设及发展中国家的思想自立和自主价值观的重建问题设置为峰会的重要议题,这表明亚非国家已经日益意识到思想自立与知识创新的重要意义,它给中非发展合作开辟了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新舞台。

正是在此背景下,近年来中非智库间的思想交流与学术合作越来越成为中非合作重要内容而获得普遍的重视,智库论坛与智库合作伙伴计划也得到中非学者的积极响应,及中非双方政府的多方面支持。中非智库论坛创立于2011年10月,此前已经分别在中国杭州和埃塞俄比亚亚得斯亚贝巴举行过第一届和第二届会议,中非智库论坛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并正式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列入《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拟定的中非合作举措之一。目前,中非智库论坛已经成为得到中非双方广泛认可的中非智库交流的机制化平台。在此届论坛上,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出席了开幕式和启动仪式,他在主旨讲话中就中非智库建设与交流合作阐释了政府的基本立场与期待。出席会议的中国高官还有外交部副部长翟隽,他在讲话中代表外交部就中非智库论坛发展走向、即将启动的“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的实施目标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与意见。

在开幕式上,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委秘书长、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主持了论坛与启动的开幕式,他在主持辞中详细介绍了“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的由来、筹备组织情况、首批入选的中非双方智库及结对合作情况,并就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构想与建议。来自中非双方的智库机构及会议支持与主办机构的领导人,包括非方智库代表、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斯迪诺珀洛斯,中方智库代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非洲驻华使团长、多哥驻华大使塔·阿马,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袁力,中非智库论坛主办方代表、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吴锋民等也先后在开幕式上作了发言,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各自的观点。

本届论坛以“中非关系的提升与中非软实力建设”为总主题,着重讨论新形势下中非关系如何在转型的过程中提升层次,以有助于推进中非双方追求民族复兴发展的更高目标,为实现此战略目标中非双方如何开展知识与思想交流,合作建设促进双方复兴发展的“思想软实力”。经报请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委员会同意,本届会议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承担的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2013年度研讨会项目“如何推进非洲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以适应中非关系发展需要”合并举行,并据此设计了论坛主题与分议题。这三个分议题分别是:“中非关系的转型提升:动力、方向与举措”、“为了发展的软实力:中非自主价值观构建”、“中国的非洲研究与非洲的中国研究:合作与创新”等,这些议题的设置表明中非智库论坛的研究与讨论更加深入具体,也更具战略性和前瞻性。

本届论坛为期两天,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和40多个非洲、部分欧美国家及国际组织的280多位高级政府官员、智库领袖、著名学者、媒体代表。论坛共举行了两场全体大会,六场分论坛会议。共有16位中外学者在全体大会上作了主旨报告,60多位中外学者在三个分会场上作了专题发言。此外,两次全体大会和六场分会场上都安排了讨论与互动环节,出席会议的200多位中外学者在这些不同的场合,面对面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期间,不乏激烈的观念争论与思想交锋,这使得本届论坛的学术对话与思想交流更为充分和深入。

论坛第一次全体大会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主持,围绕着“中非关系的转型提升与中非软实力建设”这一论坛主题,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会长吉佩定,尼日利亚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阿金特那瓦,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杨立华,塞内加尔非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理事会秘书长萨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和平安全研究所所长柏赫,中国政府非洲事务首任特别代表、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院长刘贵今,卢旺达国立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查尔斯等8位主讲嘉宾,分别就中非关系转型提升的动力与方向,中非自主性的价值理念与发展软实力建设,中非学术思想交流与智库合作路径等论题作了阐释,为本届论坛提供了基本的讨论框架与方向。

在第一次全体大会后,论坛分成三个分会场,围绕着三个分议题进行了圆桌式的讨论与对话,学者们各抒己见,阐释不同的观点与理念。

论坛第二次全体大会由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主持,是在分会场讨论基础上全体互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非洲局副局长钟伟云,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法拉,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政府前驻厄立特里亚与卢旺达大使舒展,肯尼亚非洲经济研究协会执行主任森贝特,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喀麦隆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塔比,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非洲研究院和平与冲突研究项目主任艾伯特等8位专家在第二次全体大会上分别作了报告。论坛闭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院长、首任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主持。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塞内加尔非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理事会主席哈拉克对本届取得的成效作了大会总结,最后由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德喜致闭幕辞。

与往届论坛相比,本届论坛有两大亮点:一是在论坛上公开发布了由中非双方10+10智库代表共同起草的《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倡议书》。二是在论坛上公开发布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2—2013》。

“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是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并写入了“2013—2015年北京行动计划”中。作为中非人文交流的新形式,这一计划可与现有的“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和“中非智库论坛”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便提升中非学术交流的层次,扩大交流规模,最广泛地汇集中非双方智库机构的思想智慧,形成中非在更多领域与议题上的共识。为此,受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和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的委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中非智库论坛秘书处组织学者起草了《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倡议书》(草案),随后将草案文稿发给中非双方各方相关智库机构,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这一倡议书受到各方热烈响应,多家中非智库负责人及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就文本的内容与文字表述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建议与意见。在经过多次往返修订后,形成了最后的正式文本,并在本届论坛的闭幕式上正式宣读通过。倡议书系统总结回顾了近年来中非学术交流合作的成果,提出未来中非思想对话、知识创新的新理念、新路径,及用以指导今后工作的具体合作倡议,受到各方面普遍赞赏与认同。

在论坛开幕当天,《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2—201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会议现场正式发布。报告由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翟隽、部长助理张明、非洲司司长卢沙野等担任顾问,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担任主编,国内十多家学术机构的学者共同完成报告。发布会上,相关学者与出版机构的代表对本年度报告的内容与特点进行了解读和说明。此外,中非学者合作编辑的《中非智库论坛第二届会议论文集——中非学者论中非关系》(英文版,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出版社出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刊《非洲研究》(2013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等成果也在会议现场正式发布。同时,论坛秘书处于根据会前收到的50多篇中英文论文所编辑的《中非智库论坛论第三届会议文集》也提交到大会现场交流。

由于上述重要系列成果在大会期间的发布与交流,使本届论坛的内容更加丰富,成果更加突出,交流效果也更为明显。同时,本届论坛继续得到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外交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支持,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协办,各单位都派出了领导和学者出席会议。总体上看,这是一次成功的中非智库交流高端会议,提升了论坛的影响力,为今后举办相关会议积累了新的经验。

二 新形势下中非合作关系如何转型提升并加快软实力建设

本届论坛是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年初访问非洲、非洲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一体化进程取得新进展、区域内政治经济分化日趋明显而中非合作关系也面临一系列转型提升压力的背景下召开的,与会的中非双方学者和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围绕着论坛设置的核心主题与分议题,就非洲发展与中非关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思想交锋,有许多值得关注的新观念与新议题在论坛期间得到不同角度的阐释与说明。

(一)在正确的“义利观”框架下合作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合作实现“中国梦”与“非洲梦”,应是未来中非关系转型提升的新动力新方向。

如何分析判断当前非洲发展态势,准确评估当前中非关系的基本面并据此来研判未来中非关系转型提升的方向与目标,是目前中非关系面临的核心问题。今天,作为正在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国和非洲来说,各自对于对方的基本期待,希望从双方合作关系中获得的利益诉求,决定了中非关系的基本性质与共同目标。在这方面,中非双方有许多重大的利益共同体建构空间。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中非合作关系进入了快速提升与发展时期,经过十多年的演进,当下的中非关系较之2000年之时,其结构、内容与性质已经有许多变化。尽管如此,不少中非学者还是认为,目前中非关系依然面临着一个可以大有所为的新的战略提升机遇期,未来拓展的空间依然很大,但转型调整的压力也十分明显。近年来,虽然一些国家出现持续的政治动荡与经济混乱,但总体上看,非洲大陆已经进入一个经济相对快速与稳定发展的时期,而目前非洲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与层次还十分低下,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世界底端,具有向上提升的空间。在这种底端的水平上,此轮非洲大陆的经济发展波,完全有可能延续相当一段时期,非洲也可能成为未来二十年到三十年中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大陆与新一轮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这也可能是全球范围内最后一轮大规模的工业化、现代化的浪潮。

从战略的层面上说,面对变化着的非洲大陆经济发展态势,中国需要有一个大的战略眼光,有一个大的战略视野和创新性的综合举措,紧紧抓住非洲这块大陆逐渐进入相对稳定经济增长的长时段,并努力追求工业化、现代化、一体化所产生的对于中国日益强烈的战略性需求,将未来20年非洲的发展需求与中国的发展目标更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起来,形成一种互为机遇、互为支撑的战略格局,形成“中非命运共同体”与“中非机遇共同体”,从而把中非合作关系提升到更具实质意义的新平台上去。在这方面,秉持中华民族的正确的义利观,以更大的国际担当责任推进非洲大陆的发展,是中国对非合作战略转型提升的基本要求所在。近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谈到对非政策时多次提到义与利的关系,“义是指道义。中国在同非洲国家交往时应道义为先,坚持与非洲兄弟平等相待,真诚友好,重诺守信,更要为维护非洲的正当权利和合理诉求仗义执言;利是指互利。中国在与非洲国家交往时决不走殖民者的掠夺老路,决不效仿资本家的唯利是图做法,也不会像有的国家只是为实现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是愿与非洲兄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此过程中,中方会更多考虑非洲国家的合理需求,力争通过合作让非洲早得利、多得利。在需要的时候,我们还要重义让利,甚至舍利取义。当年的坦赞铁路是正确义利观的一个典范,今天屹立在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会议中心是另一个例证。”“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正确义利观承继了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国与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交往的重要指南,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必将对中国与非洲、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

事实上,对于日益需要在全球范围上来追求自己的民族与国家复兴的中国来说,对中非合作关系性质与意义的理解,越来越需要放置到全球战略结构转型与调整的大背景上来把握。跳出中非关系的有限范围来回顾过去二三十年世界经济的变迁过程,可以看出,世界经济总体结构的变迁是促成中国与非洲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位置发生变化的重要时代条件。一方面,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而非洲在进入21世纪以来也获得了超过10年之久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国30年”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外部世界有复杂而紧密的互动。考察中国经济与非洲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中国30年”与“非洲10年”这两大增长体之间不仅有日益紧密的关联与互动,而且双方之间正形成一种全新的发展结构关系,即在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向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倾斜过程中,中非能够利用各自独特的优势,合作建构起一种新型的、具有自主自信自觉的战略意识并保持开放性的协同发展关系。过去二十多年,非洲日益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外部支持平台,包括在资源、能源、市场方面,非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都在提升;另一方面,中国也日益成为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与因素,中国对非洲的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培训、技术转移、市场开放和安全维和参与,都成为促进非洲发展、政治稳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外部力量。这样,中非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发展关系共同体。因此,长远来看,中非双方在各自独立地探索“中国道路”与“非洲道路”的同时,完全有可能也应该通过创新性举措,相互借鉴与交流,建构起一种特殊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与“机遇共同体”,互为机遇,互为支撑,在协同创新的合作中,共同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与“非洲梦”,这也正是未来中非关系转型、提升、发展的新动力、新方向。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这为聚集着世界上最多发展中国家的非洲大陆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伴随着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的上台,中国对非政策也在继续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念,有新的追求,中非关系转型提升的内外条件与动力也随之具备。未来中非关系的发展推动力,要从主要以能源、资源和市场等领域,转向更宽广的影响双方未来发展结构与方向的深层次领域。中国需要更多地考虑非洲发展的需要,更多地从非洲的角度、非洲的期待、非洲的立场上来把握中非关系的调整方向,更多让利于非洲发展,承担更广泛的推进非洲发展的中国责任。中国应考虑提出接纳非洲进入联合国安理会担任常任理事国的方案,并考虑在支持非洲入常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得以在东亚地缘政治的博弈中把握局面。

中非关系的结构性失衡及原因与出路问题,也是本届论坛上中非学者热烈争论的问题。有学者指出,中非关系整体的不对称是引发非洲国家倡导中非合作关系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动力与压力,非洲国内一些民众对中非关系的批评构成了这方面的动力与压力,中国对此须有清醒的认识及积极的举措。同时,非洲国家在制定发展项目的过程中,与中非合作论坛举措和项目之间关联性的缺失,也反映出双方对彼此需求缺乏了解,中非双方经济发展动力与机遇尚缺乏有机的融合与对接,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尚需有实质性战略举措来加以推进和落实。

有学者指出,在中非双方都亟须在国际生产网络中寻求自身新定位的关键时期,非洲国家迫切需要中国的技术转移和输出,中国需要提升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身工业化能力的同时,非洲大陆各国期待中非合作走向高水平、高质量、多层次的合作,希望借此实现让非洲的资源真正为非洲所用、为非洲谋利的理想。

(二)推进中非智库间的交流合作有助于中非双方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伙伴关系。

会议期间,一些中非学者围绕如何提升中非双方在国际思想与知识平台上的地位,如何使中非合作关系在国际舞台上更具主动性与创新性,以及利用中国参与非洲和平安全建设和能力建设来使非洲人受益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的学者呼吁中非合作应从单纯的政治和战略层面扩展到民间以及思想层面的交流,突出民众的广泛参与性和惠民性、基层性。在中非相互学习和借鉴发展经验的同时,中非双方的合作能力建设问题也应当受到更多重视。

论坛期间,一些非洲学者明确提出了中非双方应努力“建构知识的统一战线”的问题,而在此过程中,中非双方的智库机构及学者,有着更重要的地位和任务。有中方学者指出,相对于务实功利的官僚机构,中非双方的民间智库的优势是相对独立,且更具有战略的前瞻性和政策的想象力。而这种来自民间智库的思想与知识创造,对于开创中非合作的新局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有来自非洲的学者认为,“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以及中非智库论坛的定期举办,有助于增进双方学者的对话交流与相互了解,消除西方主导话语的霸权,并有助于中非关系的健康发展。有人指出,中非关系发展一直存在着的“重经贸,轻人文”的缺陷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非双方应有实质性举措来加强人文与思想领域的深度合作,不应当仅停留于歌舞展演、气功美食的交流层面,要鼓励中非双方的学者真正深入对方,开展中长期的调研和融入当地生活的体验研究,切实了解彼此的社会与文化。

关于智库论坛应如何更好推动中非学术界交流合作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首先,应当通过创新性的中非智库间的思想交流,夯实中非合作的人文基础,提供富有时代前瞻性与启示性的思想产品,与非洲国家一起共同建构面向互利共赢的为了发展的“思想软实力”。其次,积极探讨中非双方如何通过治国理政与发展经验的交流,通过独立自主的发展实践探讨适合各自需要的“中国道路”与“非洲道路”,推进中非双方形成更加自觉自信的互为战略机遇的“命运共同体”。再次,通过各具体领域的合作研究,将更多的目光投向非洲民生问题、社会问题,促进非洲工业化进程和扩大就业机会,增加普通百姓收入,让中非关系更加造福于中非双方的人民。

(三)非洲希望推进本土工业化和一体化并需要平等互利的中非投资经贸合作。

中非贸易增长潜力巨大。非洲投资需求旺盛,前景看好。中非科技合作有广阔空间。增进互信,保障经济合作可持续发展。就援助方向而言,在今后10—20年,中非合作应以投资为主导,发挥投资项目的综合效益,带动对非贸易和工程承包的全面发展。在援助中,则以民生项目为重点,物质援助与智力援助并重,充分发挥援助工具的综合效应。与此同时,中非经贸合作面临着扩大规模和提升质量的艰巨任务。具体而言,首先要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质量,助推中非双方产业结构调整。其次要以投资为导向,带动中非全面经济合作。再次要扩大与非洲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促进非洲一体化进程。也有中方学者强调,中非应推动签订更多的相关双边法律协定,为中非经贸关系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与会非洲学者也理性地认识到,非洲需要靠自己站起来,而非单纯依赖中国的支持,非洲国家对自身国家政府在实现发展中的责任问题有较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反映在对外投资的态度方面,表现为非洲国家更欢迎外来投资而非仅仅是中国的对非援助。

伴随着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非洲工作与生活,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经营活动对于中非关系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一群体在中非关系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关于非洲中国移民的负面言论在对中国构成压力的同时,也可以成为推进中非关系健康发展的动力和鞭策。

(四)中非双方要重视基于发展需要的软实力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中国故事和非洲故事。

非洲是当今世界最后一块欠开发的大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能是世界留给中国思想与智慧,呈现其特殊之创新能力与济世价值的一个特殊的机会。非洲发展问题涉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十分复杂而充满挑战,其中孕育着人类知识与理论创新的巨大空间与机会。在此领域,西方虽然先行了一步,但并未垄断非洲问题的全部真理,它依然给作为后来者的中国学者留下了许多远未解决的思想挑战与知识难题及足够广阔的创新空间。事实上,中国与西方国家在非洲发展问题上的思想交锋与价值碰撞,目前才刚刚开始,真正的较量与结果尚取决于今后一个更长历史时期的发展走向。可以说,中非发展合作独特实践及其背后包含的新的思想意义与价值追求,正是中国学术界可以主动予以拓展的一个新天地,是中国思想界摆脱对西方原创知识与思想的长期依赖趋随状态,从而创造出自己的跨文化元话语体系并走向世界的一个特殊机会。

有中方学者指出,中非合作中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其中就包括软实力缺失的问题。至少在舆论中,中国在非洲的形象是模糊不清的。中国应该增加在非洲的软实力,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说自己的故事。也有学者强调,我们不应当过分强调中方在非洲的软实力,而是应当共同挖掘潜在的能够形成国际影响力的软实力,寻找共同发展的方法,不应过分强调中方在非洲的软实力。

有非洲学者认为,中国在非软实力建设的成就是巨大的,中国发展模式对非洲有吸引力。中国模式不完美,但在脱贫、农村发展和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的经验,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中国对非政策受到欢迎;中国的经贸政策扩大了它在非洲的影响;公共外交促进了相互了解。中非软实力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中国自身的问题,特别是企业、公司、公民在进入非洲的过程中出现的无序与混乱;非洲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接受了西方主导的发展和政治理论,对中非传统关系形成挑战;西方干扰中非关系,并抹黑中国。

关于孔子学院这一中国在非软实力建设中的个案,有学者认为,孔子学院在汉语教学和培训方面成绩显著,也为传播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理念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但是孔子学院的发展必须突破纯粹的语言教学,积极推动中非民间交流工作,扩大孔子学院在中非民间交流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近年来,一些非洲国家的思想界和智库组织,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关注中国发展的经验与得失,寻求与中国学术思想界的交流合作,并在许多场合提出过合作倡议。对非洲国家社会思潮与舆情的变化,中国应该给予积极把握并顺势而为,通过检讨以往对非政策体制和理念中存在的不足,消除障碍,使援非事业有新的突破。其中的一个方面,是应该采取积极稳妥而适当的方式,推进中非智库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提供适当的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其思想智库,提升非洲国家思想自主发展的能力。有学者们还强调,建立中非共同价值观不能是空中楼阁,要研究中非在合作中的共同理念、思想,重视具体案例和个案调研。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中非双方建构共同价值与理想,从当代中非发展合作中总结中非共同价值观的基础。要重视个案研究、实证研究,重视考察与理论思考相结合。

(五)基础研究薄弱和人才短缺依然制约着中非智库发展水平,有必要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中国的非洲研究和非洲的中国研究。

如何推进非洲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以适应中非关系发展需要已成为近年来中非学者经常涉及的话题。多位中方学者强调,随着近年来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非洲研究也随之升温。但是其中存在的发展趋势是过分关注中非关系,而忽视了关于非洲社会、历史、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中非关系研究并非非洲研究的全部内容。基础研究同样重要,其发展水平制约着我们对于中非关系的认知与研究,也影响到国人对于非洲的认知与了解。非方学者也强调,中国学者到非洲多是从事中非关系相关研究,很少是专门从事基础的非洲研究工作,本届智库论坛将“中国的非洲研究与非洲的中国研究”列为分议题,这是中非学界可喜的进步,仍需要进一步努力。有外方学者建议,中国的非洲研究应当更注重外语学习,更加关注案例研究和基础研究,并与国外机构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

具体而言,一方面,积极推动中非双方建立研究对方的各类研究机构,如在中国的高校中建立更多的不同学科支撑的非洲研究中心,在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建立非洲翻译馆以开展中非文献互译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支持和推动非洲国家的大学、政府机构、NGO建立各种类型的中国研究中心,推进孔子学院的本土化进程,将汉语教学纳入所在国家的国民教育体制中,同时在非洲建立联合报社与合作出版机构。通过这样一个日渐开阔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平台,通过推进中国国内发展经验的国际化进程,来汇通整合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并逐渐将中国知识与中国智慧转换成一种可被外部世界理解感受的话语形态,让非洲国家的人民有更畅达有效的途径来接触了解中国。

除上述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外,还需要在这样一些基础性条件方面作出努力。第一,需要在国内各大学建立起一批实体性的、能长期稳定存在并有相应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的非洲研究专门机构,并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国际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第二,需要拥有一批专门化的、热爱非洲研究事业、长期致力于非洲研究事业的科研与教学队伍,这些人需要来自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等不同的学科背景,具有赴非洲国家访问、考察、调研的经历。第三,涉及非洲研究领域的各专业研究生应该有多种途径赴非洲国家实习考察,或与非洲大学联合培养,在当地学习本土语言,感受当地社会与文化,以为将来进行更具学术深度和个人风格的专门研究建立基础。第四,形成培养高水平非洲学研究生的专业条件与硬件环境,包括非洲专业图书资料中心、非洲博物馆、非洲图像影视中心、非洲网络数据库的系统化建设。这一切,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目标的实施,对于中非的发展合作战略的可持续推进,都有持久而重大的意义。

三 论坛本届会议的几个突出特点及未来智库建设的启示

现代型思想智库的建设具有一系列特殊的要求与规范,它已经不再是个体学者的封闭式的独思冥想、个人议论,而是一种大规模的体制化机制化的思想与知识的创造与传播过程,它也需要一系列相应的组织结构与支撑平台的建设为基础。目前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智库,在其建设过程中都把组织机构的管理运作能力、筹款能力、传播能力、办事效率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未来中国也需要探讨有特色的中国智库组织管理模式与运营体制。一个优秀的智库,不仅要有一流的学者、思想者、政策分析师、信息收集员从事思想与知识的创造,提供战略性思想智慧与精当政策,还需要有优秀的管理动作团队与行政团队来支撑相应的活动。就此来说,中非智库论坛建设与“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的创新性发展,也需要在此方面作出积极的探索。

近年来,浙江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实体性学术机构的建设与机制体制创新,及国际化的一流管理团队人才的培养,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可以在国际上开展高端学术交流与会务工作的行政团队。总结本届论坛的动作过程,可以归纳出如下特点。

第一,会议规模、规格创历史新高,参会嘉宾学者等人数达280多人,规格和层次都较高。出席会议的有中方领导人和重要嘉宾、众多国内知名学者。非方代表除非洲驻华使团50余人外,还有塞内加尔非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理事会、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非洲研究所、喀麦隆国际关系研究所、尼日利亚国际问题研究所、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和平与安全研究所、肯尼亚非洲经济研究协会等首批“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非方智库代表,此外,出席会议的非方代表还有中国外交学院非洲法语国家研修班、浙江师范大学中非智库研修班的数十位非方学者。

第二,主题鲜明,交流充分。会议围绕“中非关系的提升与中非软实力建设”的大主题,以“中非关系的提升:动力、方向与举措”“为了发展的软实力:中非自主价值观构建”“中国的非洲研究与非洲的中国研究:合作与创新”为议题,组织了三场分论坛,参会学者就此展开了深入研讨和热烈的对话、交流。在分组研讨中,每一位与会代表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言,相互间的交流对话充分而深入。在大会交流环节,还留了充裕的时间让代表们提问、互动,气氛热烈,真正达到了相互研讨、相互交流的目的,体现了论坛“坦诚对话、凝聚共识”的宗旨。

第三,组织有序,服务周全。本次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和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在外交部非洲司的具体指导下共同举办,得到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浙江省社科联的大力支持,及各协办单位的积极参与。会前学校成立了筹备委员会,下设秘书组、会务组、学术组和宣传组,多次实地考察会场,专题商议办会细节。在会议举办过程中,校内外各相关单位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整个会议组织严密,代表的接送机服务、住宿和餐饮安排细致周到,报到、资料发放等服务到位,会场布置庄重大气,同传翻译准确生动,会议各项议程井然有序,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好评。

第四,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开幕式前后,国务委员杨洁篪等中外嘉宾参观了浙江师范大学对非学术研究、汉语推广、人才培训、国际交流的宣传展板,并给予高度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与非洲》《中国国情国力》《财经国家周刊》《浙江日报》等20多家主流媒体或学术刊物应邀报道论坛举办盛况。同步发布的系列学术成果受到外交部非洲司参赞贺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等众多代表的好评。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用“充实的数据库、扎实的田野调查、厚实的内容”来评价《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2—2013》。

通过几届智库论坛的举办,我们体会到建设高水平的智库,办好一流的国际学术会议,需要有一些基本的组织保障与管理协调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第一,充分沟通、团结协作是会议成功举办的前提。本次会议开幕式和“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启动仪式套开,有国家领导人出席,邀请的其他部委和单位领导、嘉宾众多,各方均有较为细致的要求,因此需要协调沟通的方面也很多。外交部非洲司、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作为中非智库论坛的指导单位和主要支持单位,在会议议题确定、会议地点落实、重要嘉宾邀请、会议经费资助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邀请和接待非方嘉宾方面,大使馆做了大量工作。我们还与各支持方保持密切联系,虚心接受意见与建议,及时沟通,在增加参会代表、提升会议层次等方面做了适当改进与创新。会务公司和酒店服务也较为专业、到位。临近会期,筹备组多次向外交部非洲司汇报筹备进展,协同论坛办、礼宾司人员实地考察会议场所,咨询会务具体要求,落实细节安排,各方合作非常愉快。校内各部门的协同也非常充分。党办、校办积极统筹协调宣传和外事等各方力量,保证会议顺利召开。我们感到,充分沟通、相互尊重、团结协作,为会议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基本前提。

第二,早作筹备、合理安排是会议成功举办的保障。为保证会议顺序有序召开,筹备组力求做到早启动、常对照、抓落实。会议主题和分议题、时间地点、邀请与会学者、编撰论文工作均于上半年启动。会议代表共280多人,其中,领导和嘉宾代表36人,使团代表54人,外方学者代表45人,中方学者41人,非洲高等教育管理研修班学员和外交学院学员56人,媒体20余家。因会议在京举办、方便京籍嘉宾学者参与,规模有所扩大,但在合理范围内。在时间安排上,本次论坛安排了两天时间的会期,第一天上午安排开幕式和第一次全会,下午安排分组研讨,第二天上午安排大会交流和闭幕式,下午即可离会,时间安排紧凑但交流研讨充分。会议厉行节俭办会原则,会场布置简洁大气,气氛隆重、热烈,不安排考察、桌餐。会务组充分发挥学校在京挂职工作人员和中非国际商学院在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学习的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做好来宾接待、资料分发、会场布置、会议服务等工作,保证了会议的高效和节俭。

第三,突出学术、扩大宣传,是成功举办会议的关键。会议很好地突出了学术性,鲜明地突出了学术研讨主题,几个论题切中热点,引起与会代表争论和热议。第三届会议的学术论文集受到关注与好评,共收到中英文论文26篇、论文提纲20篇。编撰出版的第二届智库论坛会议论文集(英文),被与会代表一抢而光,足见其受关注与受欢迎程度。同步发布的学术成果《非洲研究》和《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2—2013》也受到与会学者的热捧。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会后的媒体沟通与舆论引导。会前论坛秘书处加班加点制作了《中非智库论坛特刊》,并在论坛开幕式上播放了浙江师范大学对非工作宣传视频片,会后又及时编印发行了《中非智库论坛专刊》,这些创新内容都产生了积极效果,受到非洲学者的普遍好评。

结束语:中国与非洲在地理上相距遥遥,在过去漫长岁月,中非之间直接的思想与学术交流并不多,目前也还存在许多在思想形态、知识体系、话语模式、观念理念方面的差异。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非关系经贸关系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扩大中非在思想文化与知识领域的交流合作与相互认可,依然有漫长的道路需要前行。总体上看,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全球体系的碰撞与南北关系的调整将引发持续的人类思想与观念的竞逐、交锋与分化。而在此阶段上,发展中国家的思想自立与知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南方国家之间的思想合作与知识交流也有了新的时代意义。作为世界上的古老国家,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今日与未来,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能否获得顺利推进,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及建构和谐世界的理想能否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中国在思想创造与知识产生方面处于国际上的位置,取决于中国参与未来世界思想创新与知识创造的广度与深度。既充分汲取消化西方的思想智慧与合理内核,同时又跨越西方阻遏发展中国复兴崛起所设置的思想高墙,是当今中国在思想领域必须同时完成的双重历史任务,也是中非合作能真正获得可持续的长久发展、中国影响力在非洲大陆得以不断扩大加深的必由之路。中国与非洲是世界两大文明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因此中非双方的思想界和学术界,应该共同努力,推进人类不同文明的对话,增进南南共识、南北共识、东西共识,使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更加和谐、和平、安全。就此来说,中非智库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康宁)


[1] 本文写作得到王珩、李鹏涛、牛长松、肖玉华、张哲、沈虹诸位同事的帮助,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