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彼得·伽里森(Peter Galison)是美国当代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领域新生代的领军人物,其研究工作在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界具有极其广泛的影响。他对20世纪微观物理学史的研究,以“实践”的视角展现了“仪器”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载体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实际的科学发展过程中实验、理论和仪器三者之间的多维非线性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其独创的“交易区”(trading zone)理论为现代科学提供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成为继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之后,关于科学发展的另一全新图景。
不仅如此,交易区理论还提供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如何在交叉区域内相互协作和影响的微观机制,由此成为科学哲学、科学史、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中具有广泛影响的解释模型。仅GBP和World Cat等主要图书出版信息数据库中,以“trading zone”为关键词的就有书籍200余本,文章300余篇,其中包括2006年召开的以“交易区、交互性专门知识与跨学科协作”为主题的研讨会,以及之后戈尔曼(Michael E.Gorman)主编的针对交易区理论来进行问题研究的论文集《交易区和交互性专门知识》,探讨其在社会技术系统管理、地球系统工程、科学与公众、商业战略等方面的应用。此外,伽里森在技术史、艺术史、建筑史和核政策等方面也有着广泛、深入的研究。对伽里森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思想进行系统引介和研究无疑对国内学界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虽然他的研究领域颇多、研究成果异常丰富,但在其研究工作中存在两条贯穿始终的发展线索:一是交易区理论,二是与图像相关的研究。这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交错演进,互相影响和促进,共同构成了伽里森思想发展的脉络。
本书是以伽里森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工作为对象的兼有历史和科学哲学意味的科学编史学研究,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为总论,重点介绍本书的主旨、伽里森的生平和主要工作,第三章、第四章则以交易区和图像这两条贯穿伽里森工作的主线为线索,展开对其工作的分析和讨论。其中,第三章主要围绕交易区理论产生的背景、萌芽、形成、发展、应用直至成熟之后的拓展和淡化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一理论在伽里森系列研究中的体现。第四章则以伽里森对图像的关注为主线,主要梳理伽里森从早期工作对物理实验中“珍稀事件”开始关注图像,到《形象与逻辑》一书中有意识地将以图像为基础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对立、突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思考物理学史中的实验,再到近期将视角直接集中于图像,从而给客观性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工作发展进程。第五章通过将伽里森与其他科学史家和科学史领域之外的相关学者的比较研究,来考察其科学观、科学史观、科学史与方法论的独特性及对科学史研究发展的意义。最后,第六章概括和总结伽里森工作的特点、要点和创新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工作的意义和合理性给出笔者自身的评价。
伽里森是目前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界的先锋人物,这首先与其关注的焦点问题密不可分。他主要的兴趣点是关于科学的实践活动,实践(practice)是其科学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科学哲学等众领域目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历史考察,伽里森探讨了理论、实验和仪器三者之间的多维非线性关系,仪器在实践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以及后期关于科学客观性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其中,理论、实验和仪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伽里森早期研究的焦点,其《实验如何结束》、《形象与逻辑》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到《爱因斯坦的钟与庞加莱的地图》,伽里森开始将视域拓展到科学理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而在其与达斯顿(Lorraine Daston)合写的《客观性》一书中,伽里森开始致力于从历史中围绕图集展开的科学实践活动中,考察科学客观性的建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