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部分社会学家记事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梁漱溟生平与学术记事

一 梁漱溟早年生平

梁漱溟先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初九出生,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名焕鼎,字寿铭,早年曾用笔名瘦民、寿民,20岁后取字漱溟。梁漱溟出生在北京,在城市长大,却为农民做事,发起“乡村建设运动”;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他只有中学学历,却凭勤奋和天赋自学,在佛学、儒学等方面卓有成就;他惯于独立思考,不讲假话,不随大流,是一位改变了中国的学者。

1898年,当年只有5岁的梁漱溟开始在家启蒙读书,自此开始接触书本。

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梁漱溟辍学。

1901年,进入南横街公里小学堂学习。

1902年,梁漱溟改入其父与好友彭翼仲[1]一起创办的蒙养学堂,学习至第二年。蒙养学堂是为了启迪民智,唤醒国人而创建的新式学堂。梁漱溟曾说:“我的自学始于小学时代。在同龄孩子死背四书五经的时候,我却津津有味地看着一种课外读物——《启蒙画报》。”《启蒙画报》是梁巨川[2]和彭翼仲一起创办的,另外一起创立的还有《京话日报》、《中华报》,这些报纸是在北京发行的最早的白话报纸。

1904年,与亲友合请一家庭教师刘讷,跟随刘讷学习。

1905年,进入江苏小学堂学习。

1906年,13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1911年毕业。这便是梁漱溟最后的学历。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梁父是一位改革家,从儿辈到国人,给予了许多的先进的思想。

不要求子女读四书五经,而送梁漱溟入中西小学堂、顺天中学堂等,学习理化英文,受新式教育,这在当时的同辈人中是极少见的。他一直站在改革的最前沿。父亲的先进的思想,对儿子的启迪是潜移默化的,而这些影响日后渐渐地也在梁漱溟身上显现出来。

在梁巨川的熏陶下,梁漱溟在十四五岁的时候,便极关心国家大事,平素不重书本学问而有志于事功,爱读梁启超《新民丛刊》、《德育鉴》、《国风报》等书报。这些都与梁济年轻时的志趣所为极为相似,因而,梁巨川还为梁漱溟取了个名字叫“肖吾”。

梁巨川喜欢与儿辈议论,往往任人直言,一无所禁,而梁漱溟也好论时事,于是父子俩常常讨论“大局政治”、“新旧风俗”的话题。讨论时,梁漱溟手拿《新民丛报》或《国风报》一本,肆为议论,与父亲的观点也颇为相合。

到了1911年,梁漱溟在中学堂即要毕业的时候,结交了一些革命党的朋友,每日讨论“革命或立宪”的问题,开始梁漱溟是倾向立宪的,后来见到清廷一天天失去人心,也“跟着朋友跑革命了”[3]

因为政见不和,父子间的争论也多了起来。梁巨川向来不喜欢革命党人,而梁漱溟却极为袒护。梁巨川并不喜欢议员,也对其制度表示怀疑,而梁漱溟则力护国会。于是,在国家制度上是议会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这点上两人的意见日趋不和。

梁漱溟在《思亲记》中写道:“时局多事,倏忽日变,则日夕相争,每致公不欢而罢。然意不解。则旋复理前语,理前语,则又相持,当午或为之废食,入夜或致晏寝。既晏寝矣,又就榻前语不休。其间词气暴漫,至于喧声达户外者有之。”

同年,梁漱溟加入革命组织——京津同盟会[4]。京津同盟会是汪精卫被清廷释放后,在东单二条胡同暗中组织起来的,是北方最大的革命团体。梁漱溟也曾说过,这个组织是“闹了些手枪炸弹的把戏”。另外,当时所有刺良弼[5]、刺袁世凯和在天津暴动的事,也都出于这一组织。

这时梁漱溟十七八岁,梁巨川虽然知道儿子已经加入了京津同盟会后,但是对于某些大事父子开始有分歧之时,梁父“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6]便告诫儿子说:“立宪足以救国,何必革命?倘大势所在,必不可挽,则畴不望国家从此得一转机?然吾家累世仕清,谨身以俟天命可已,不可从其后也。”不难看出,对于国家的前途,梁济更为赞成渐进改革的道路,而梁漱溟更倾向议会制。

这年,爆发辛亥革命[7],梁漱溟也参与其中。随后也放弃升学,专心参与到革命中,所以梁漱溟的最高学历便只有顺天中学堂,之后的知识都源自自学。这也让我十分佩服。

1912年,梁漱溟任京津同盟会机关报《民国报》编辑和外勤记者,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民国报》又成为了国民党的机关报。

1913年,梁漱溟辞去《民国报》编辑和记者之职,回到家中,潜心佛法。

1914年,继续在家研读佛法。2月,在《正谊》杂志发表《谈佛》一文。这也是目前发现梁漱溟先生最早的文字。

1915年,除去在家研读佛法之外,是年9月,编成《晚周汉魏文钞》,交商务印书馆,因商谈发行的具体条件未洽而作罢。

1916年,袁世凯[8]复辟失败,民国法恢复后,梁漱溟担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部秘书,有感于名记者黄远生[9]之死,所以写下了《究元决疑论》,这篇文章蕴含着深刻的佛家思想。文章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后,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1917年,24岁的梁漱溟也因为《究元决疑论》得到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10]先生的邀请,到北京大学哲学门(后称哲学系)教授印度哲学,至1924年离开北大。也是在这年游湖南,目睹南北战争之祸,作有《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一文,自费印数千册广为散发,呼吁社会各界有心智,尤其是知识精英站出来组织国民息兵会,制止南北军阀战争,为百姓争取和平。

1919年,梁漱溟继续在北大哲学系讲授印度哲学。1月,与陈大齐[11]等人在北大发起组织哲学研究会,并开始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是年《印度哲学概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0年,梁漱溟不仅在北大哲学系讲授印度哲学,还开设添讲佛家唯识学,其讲稿《唯识述义》(第一册)由北大出版部出版。这年秋天,开始写《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系列演讲,演讲稿陆续刊于《北京大学日刊》。日后也编辑成书出版发行。

1921年,梁漱溟仍在北大执教。暑假,应山东省教育厅邀请,到济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演,连续40余日,那一年的暑假基本在山东度过。演讲由罗常培[12]记录,记录稿在山东首次铅印成书,旋即交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到1929年已印刷第八版。这年,与黄靖贤女士结婚。

1922年,仍执教于北京大学。1月,应邀到山西讲学,后来,其讲学稿被辑成为一册,以《梁漱溟先生在晋讲演笔记》为名,由山西省教育会杂志临时副刊出版。4、5月间,参与讨论由胡适[13]起草的对时事的政治宣言——《我们的政治主张》并签名。当时签名的还有蔡元培、丁文江[14]、胡适等16人。[15]

1923年,梁漱溟仍在北大教书。春天,到山东曹州中学讲演,提出“农村立国”的主张,但不敢明确提出。秋天,开始在北大哲学系讲“孔学绛旨”,这个系列的讲学一共讲了一学年。12月,《漱溟卅前文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文录收录1915-1922年梁的文章共19篇。

1924年,梁漱溟辞去了北京大学的工作。从1917年到1924年,梁漱溟一共在北京大学执教7年。6月,应武昌师大邀请,到该校讲《孔子人生哲学大要》,暑假后在辞去北京大学教授一职后,转而投身国民革命,赴山东主持曹州第六中学高中部及重华书院,并筹办曲阜大学。转而立足于乡村教育活动,开始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

1925年的春天,因时局变化,将山东曹州中学交陈三亚接办后回到北京,住进了清华园,编辑刻印父亲的遗文《桂林梁先生遗书》,后因曹州中学十几个学生追随到北京,便与他们一道移居什刹海东煤厂,同住共读。这种情况一直到1926年,与熊十力[16]、卫西琴[17]及门生十余人同住共学,前后一年有余。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梁漱溟很好地继承了父亲喜欢与不同的人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吸收广泛知识,培养优秀人才。

1927年的春天,在北京,为北京学术演讲会讲《人心与人生》三个月。5月,应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主席李济深[18]的邀请到广州。7月,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他为广东省政府委员,但是他并没有就任。12月底,与李济深彻夜长谈,希望李济深支持他的“乡治”。

1928年,梁漱溟在夏天到任广州第一中学校长,至次年春天,由黄艮庸[19]接任。在广州期间,代李济深任广东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是年,提出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案及试办计划大纲。9月,发表《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书》,并为在“广州地方警卫队编练委员会”以“乡治十讲”为题,就乡治的意义及其方法做了十次演讲。“乡治”开始了第一个阶段深入。

1929年2月,梁漱溟离开广州北上考察乡村工作,其所见所闻写成《北游所见纪略》一文,发表在《村治月刊》上。这年秋天,到河南辉县百泉,受聘为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参与学院的筹办工作。

1930年,梁漱溟为了筹办村治学院一直待在河南。1月,村治学院开学,负责乡村自治组织等课程的教学。6月,接替王鸿一[20]主编《村治月刊》。10月,因蒋[21]、冯[22]、阎[23]中原大战[24]而导致河南村治学院停办。一直到1937年,在这七年中,梁漱溟一直都在山东邹平从事乡村建设的研究。

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因为军阀的中原大战导致河南村治学院停办后,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25]表示欢迎梁漱溟等人到山东从事乡治运动。1月,梁漱溟率领着部分同事和学生到邹平,开始筹备工作,并改“乡治运动”为“乡村建设运动”,同时,改学院为研究院,研究院下设乡村建设高级研究部、乡村服务训练部和乡村建设实验区。6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成立,梁漱溟任研究部主任。院长由梁仲华[26]担任。

1932年,梁漱溟一直在邹平从事乡村建设。9月,《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村治论文集》)一书由北平村治月刊社出版,收文章16篇,25万字。

1933年,40岁的梁漱溟不仅继续在山东邹平从事乡村建设,而且在当年2月教育部召开民众教育家会议,推选梁漱溟先生等五人起草民众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的草案,梁漱溟先生负责执笔,写成《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同时,梁漱溟先生也被教育部聘为民众教育委员会委员。

1934年,梁漱溟继续在邹平从事乡村建设,这年乡村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是年,山东省增划济宁专区等14个县为乡村建设实验区,梁仲华调任专员,继梁仲华为研究院院长,《乡村建设论文集》(第一集)由邹平乡村书店出版,这本书作为梁漱溟的教育理论代表作,在他一生的学术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1935年,这注定是一个分离的年份。梁漱溟虽然继续在邹平从事乡村建设研究。但是8月,夫人黄靖贤因难产在邹平去世。这年,梁漱溟42岁。

1937年3月,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一名《中国民族之前途》)由邹平乡村书店出版,同年5月再版。6月,《朝话》由邹平乡村书店出版,此书是梁漱溟于1932-1935年与学生作朝会时的部分讲话辑录。其内容包括治学、修养及人生、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可以给青年人许多启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40天后(8月17日),梁漱溟应聘为国防最高会议参议员,并出席国防最高会议参议会。自认为这是参与上层政治活动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