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改革家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对国政各方面的改革

管仲青年时期超凡脱俗,总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家境贫困,谋生坎坷,逆境又使管仲具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同时,乱世的纷争和时局的动荡,锻炼并铸就了管仲明察世态、洞悉时局的能力。其改革如下:

划分和整顿行政机构

把全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见经济方面)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重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把国家行政机构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审。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过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在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司。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寓兵于农

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青司。四里为一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实行统治盐铁的政策

《国语·齐语》说:“遂滋民与无财”办法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贍贫穷”(《史记·齐太公世家》),或言“通轻之权,激山海之业”。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实行粮食“准平”的政策

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管仲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蒙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

重视工商业

由于国家铸造货币,可调节物价,促进商品流通,鼓励齐国人到其他国家从事贸易。也为到齐国来的各国商人提供优惠的具体政策。于是“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尊王攘夷

尊王就是尊重周天子,管仲认为齐国再强,还是个部落。夷是指非华夏地区,华夏即中原,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还有安徽、湖北。攘夷,夷指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总称为夷。周边一些少数民族,经常来侵略中原。攘夷,一方面抵抗外族侵略,另一方面排斥非华夏文明。当山戎族来犯时,齐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公元前661年,北方狄攻打邢国,次年狄又消灭了卫国。管仲督促齐桓公多多参与国际活动。齐桓公不听,认为这不关齐国的事。管仲批评齐桓公说,齐国周边的战争不断,其实已经威胁我们了,这是痛心的事。齐桓公马上振作起来,以武力对外干预,收到很好的效果。

提高国际地位

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作主,拥立太子郑即位,后来太子郑(周襄王)很感激。齐桓公抓住这件事,搞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维护周朝的宗法制度。周朝礼仪制度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及礼制。春秋时,孔子还在崇尚《周礼》,说明《周礼》对后代影响很大。齐桓公维护周朝的宗法制度,其他诸侯只有服从没有怨言。齐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