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形态?
在本书的视野内,哲学形态是就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理论思维的特征、哲学理念形成、演变、表述和论证过程而言的。“熟知并非真知。”我们可以看到,言说了一个半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迄今为止并没有获得人们明确的认知,反而愈益陷入聚讼纷纭的境地,很多言说离开了经典作家的原始文本及其思想演进。就20世纪而言,很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其原生形态,而更多地依赖于其后继者在特定的现实境遇下的阐释、发挥与重建。过去的历史已是一种客观存在,过分情绪化地指责或为其辩护,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质及其在21世纪的命运,清理这段学术“公案”和历史“公案”,对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提性工作。
本书与同类著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尽量避免先验地对经典作家的哲学思想进行抽象的定性和体系性概述,而是根据其不同时期的著述,梳理其观照世界、理解现实、把握时代以及阐发其思想的方式和内容的演变,再从总体上分析其哲学的独特性和逻辑一贯性。我们认为,奠基于全面而系统的文本基础之上的扎扎实实的研究,最终会呈现出一个与以往很不相同的马克思形象,形成对马克思哲学新的理解,把其关乎理解世界的“哲学方式”的超越、新的“世界观”的阐释、社会历史的全新把握、社会认识论和“历史阐释学”的探究、鲜明的哲学归旨和思想特征等方面充分揭示出来。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是在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其哲学革命的基础之上展开的。
我们注意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文本研究逐渐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体格局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和独特的路向。当然,这不是说过去我们对马克思的著述没有进行过研究,的确,在“原著选读”之类的著作和课程中不同程度地涉及过这一方面的内容,但其目的主要是为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观点、命题做说明和论证的,因此,一般多选择一些表述明确、便于概括的篇章和段落,而很少从版本考证、概念辨析、思想梳理等角度对完整的文本个案进行详细而完整的研究,更不用说对马克思卷帙浩繁的著述进行总体上的甄别和清理了。现在,文本研究的凸现就是为了矫正和扭转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结构中史、论、著三者之间的失衡状况而进行的努力。
首先,由于把文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个专门的领域来通盘考虑,这就改变了过去这种研究中一直存在的零散而无序的状态,特别在中文版本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了德、俄、英、日等语种的马克思全集编辑过程中和最权威的MEGA2已经出版部分的收文情况,从而可以从总体上对马克思的著述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统计和清楚的把握,这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马克思写作的特点、文体的类型、文本的曲折历程和思想被接受的种种复杂情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甄别和撷取其中最重要的篇章进行悉心解读。
其次,由于在文本个案研究中把版本考证、文本解读和思想研究看成是前后相续、层层累积而又相互支持和融通的三个步骤、三个环节,改变了过去面对一部现成的、经过别人编辑而成的著述进行解读的做法,而是首先对文本写作的原初背景和写作过程进行考察,对该文本的原始手稿的各种版本进行甄别,这有助于廓清马克思思想产生的文本语境、其思想的原始状况,从而避免了割裂和肢解原始文本的完整性和真实内涵,作出“过度诠释”。
再次,由于在具体思想的概括和分析中改变了过去动辄从特定的思想构架和政治观点出发,做出随意性的诠释和情绪化的评判,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左右和影响,不趋同于权威和时尚,避免了对马克思的思想的阐释随着意识形态的转换成为一种忽左忽右、可左可右的政治游戏,从而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严肃性、科学性和恒定性。可以说,这样一种严格的遵循学术规范的文本研究大大提升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准。
最后,也是更为重要的,按照上述路数和原则展开的研究,最终会呈现出一个与以往很不相同的马克思形象,形成对马克思哲学新的理解,在关乎哲学的出发点、世界观、社会观、历史观、认识论和哲学归旨与特征等方面都会有新的阐释。以我之见,谨对其概括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