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岚校长与澳门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总序

前言

《澳门教育史研究丛书》是澳门大学重点研究领域(University Key Research Areas)之一的“澳门教育史研究”项下“澳门教育史资料库五年(2008—2012)计划研究课题组”(RG-UL/07-08S/Y1/SWJ/FED)研究成果的发表园地之一。

这套丛书不论以史料选集、论文选集、校史选集、人物专书、研讨实录等形式出版,亦不论以中文、外文等文字呈现,率皆经过认真的撰稿或选稿、公开的发表与研讨、严谨的审查与修改、仔细的编辑与校雠等程序,方才付梓。

作为该课题组的主持者,本人特撰成此一序文,将该课题组自研究重点的确认、论坛平台的建立、课题组的正式成立、研究工作的展开等事项作成简要记载,以为备忘。

一 澳门教育史研究重点的确认

近年来,澳门大学在各位领导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试着将澳门大学办成一所“以高质量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型大学”。职是之故,在优化教学以及增进教学效果的大前提之下,型塑校园研究文化,进而提升师生研究水平,乃成为澳门大学校务发展的重点之一。

作为五个基本学术单位之一的教育学院,亦充分配合此一重点,采取各种具体的做法,朝着此一方向渐次前进。为此,本院除了抓紧教学与服务的工作之外,还采取了下列三项做法:第一,鼓励师生勤研究、多发表,俾便整体提高研究绩效,累积本院师生的研究实力。第二,扩大办理各项学术活动,以增加本院师生发表研究成果的机会,进而提升研究的整体水平。第三,借着学术交流的强化,组成跨校、跨区的研究团队,以提升师生的整体学术生产力。这三项看似分立的做法,其用意实则仅有一项,就是:创造让师生有较多的研究与发表成果的条件,以便激发更多优秀研究成果的产出。

然而,本院毕竟只是一个成立才20个年头,专任教师总数40人左右的小型教育学院,平日所担负的职前及在职教师培训的教学与辅导、本澳政府机构委托的专题研究、本澳各级学校委托的各种咨询服务等任务既繁杂又沉重。若欲在如此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犹能集合有限的人力,以重点突破的方式,整体提升本院在教育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效,就必须找寻若干能成为本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重点。于是,以融合中西文化而独具特色,且内涵丰富的澳门教育为突破“点”,以四五百年的历史为“线”,结合国内外教育史学者的力量,把澳门教育史的研究带向中国教育史的“面”,进而再把它带到整个世界教育史的“体”内,就成了本院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之一。

二 两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论坛的建立

此一以澳门教育史为本院研究重点的构想,是在2005年下半年逐步形成的。2006年年初,在澳门大学研究委员会的经费资助之下,本院的若干同仁组成了研究小组,先尝试以本澳的梁披云、杜岚、邝秉仁三位老教育家为对象,一方面广为搜罗他们的著作及相关的文献或影像资料,一方面则针对其本人或家属亲友进行访谈,希望能为他们保留珍贵的史料,并经整理撰著而成为教育史的专文,流传后世。此一专题研究的部分成果,即构成了于2007年1月在澳门大学国际图书馆展出之“澳门教育史文献暨梁披云、杜岚、邝秉仁资料展”的主要内容。

配合此项展览,本院于2007年1月26日及27日,举办了“首届两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论坛”。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对教育史的教学与研究有兴趣的50多位学者专家,除了发表论文之外,还签订了一项以“本论坛以一年举办一次为原则”为主旨的备忘录。该备忘录载明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第二届)、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第三届)、台湾师范大学(2010年第四届)、浙江大学(2011年第五届)、厦门大学(2012年第六届)的代表,同意于其后五年依次轮流主办是项论坛。

在此项论坛的基础之上,与会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教育史学界友人,咸对澳门教育史研究课题的正式立项,表示乐观其成,并且愿意采取下列两项实际行动,对该项目表示支持。

其一,与会的部分代表同意担任本研究课题立项后的顾问,提供其长期从事教育史研究的经验。这些代表包括了刘羡冰校长(澳门中华教育会副会长,长期以研究澳门教育史著称)、吴文星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原系主任,原文学院院长)、周愚文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原系主任,现为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张斌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丁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刘海峰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周谷平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田正平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王炳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

其二,与会代表也同意,在每年举行一次的该项论坛之中,皆专设“澳门教育史研究成果发表”的节目。更有进者,上述诸位顾问皆同意参与该一节目,并且担任研究成果发表的审查工作。这样的安排,将会为本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带来两方面激励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为了参加此一论坛,本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将会抓紧研究进度,并且认真撰写研究论文,因而有可能保障本研究的成果在数量方面的绩效;另一方面,以上诸位顾问皆会针对上述各篇论文,进行审阅并作成修改的建议,因而有可能确保本研究的成果在质量方面的绩效。

三 正式成立澳门教育史研究课题组

澳门大学为了鼓励资深绩优的教授组成团队,从事多年式、整合多方人力资源的研究,特别由大学的研究委员会(University Research Committee)于2008年1月开始设立大学层次的研究课题赞助项目(University Level Research Grant)。该类赞助项目有别于由各学院的研究委员会负责管控一般的课题赞助项目,而着眼于澳门大学的重点研究领域(University Key Research Areas)。这些项目直接由大学的研究委员会负责管控其研究课题的确认、人员的组成、经费的拟定、进度的掌握、成果的审查、成果的发表等环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类赞助项目所要求的研究课题,应该是以与澳门大学的发展或是澳门社会的发展有密切关联者为优先考虑;又,在人员的组成方面,除结合各学院的人力之外,还应积极鼓励结合跨院、跨校、跨区域的研究人力,组成较强大的研究团队;而在经费的拟定方面,可以因为研究任务的需求宽予经费的资助,且在经费的支用方面也给予较大的弹性;至于进度的掌握、成果的审查、成果的发表等,亦皆予以较严格的管制。

配合此一新的做法,本院乃于2007年10月正式组成课题组,定名为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澳门教育史资料库五年(2008—2012)计划研究课题组”。目前,该研究课题组的正式成员有:单文经(主持人)、张伟保(统筹主任)、杨秀玲、郑振伟、老志钧、黄素君、郑润培、郑祖基、杨兆贵、谢建成、王志胜、宋明娟、方炳隆13人。同时,并聘有顾问刘羡冰、吴文星、周愚文、张斌贤、丁钢、刘海峰、田正平、王炳照、汤开建9人。另外,亦将依研究进度,逐步自中国澳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葡萄牙等地聘请特别顾问,协助与指导本研究课题组的工作。

四 按部就班展开澳门教育史研究

本研究课题组将次第展开下列六项工作:

第一,资料搜集与整理。本研究课题组将在本澳、内地、香港、台湾及海外等地,从官方与民间两方面搜集与本澳教育史有关的资料及文物。除了搜集这些资料之外,还需针对部分档案资料进行必要的缀补,并且全部予以数字化。

第二,外文资料的中译。有待本研究课题组聘请专人翻译的书籍、档案、书信、手稿等资料,以葡萄牙文为最大宗,其次,则有日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至于英文的资料,则可以由本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自行翻译。

第三,教育人物的访谈。本研究课题组将聘请专人针对一些对澳门教育具有影响与贡献,并且经历澳门教育各时期变化的教育工作者进行访谈,俾便补文献资料之不足,并且丰富本澳教育的史料。

第四,史料的编辑与出版。本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将逐步把搜集而得的各项资料、外文资料的翻译,以及教育人物的访谈等史料,经过选择、比较、评析等程序,加以编辑。这些史料可依16、17、18、19、20世纪等编年的顺序加以编辑,也可依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教科书、教学资源、学科发展等专题加以编辑。

第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本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将根据各项澳门教育的史料,撰写各式论文,并适时加以发表。这些论文的主题,可以是教育的事件,可以是教育的人物,可以是编年史,也可以是专题史;论文可以单篇发表,也可编为文集。

第六,研究成果的英译。本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将拣选重要的研究成果,聘请专业人员翻译为英文,有些全书、全册或全文皆译,有些则以摘译方式处理。此一做法的目的在于将澳门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传播于全世界,以便让国际学界人士亦能理解具有特色的澳门教育历史。

五 持续的投入与长期的积累——代结语

本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虽然来自内地、香港、台湾与本澳等不同的地方,但是,皆能秉持着“面向本澳、关心教育、全力投入”之共识,以及“历史研究的工作有待持续的投入与长期的积累”之理念,勤于搜集资料、整理分析、撰著论文,以便完成“澳门教育史资料库五年(2008—2012)计划研究课题组”所预定的各项任务。我们至盼各界人士不吝赐予各项协助、支持与指导,使这项任务的达成能更为顺利。

单文经 谨志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