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视角下官产学研三螺旋关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资源整合理论

一 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一)资源的内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所谓资源,是指在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时期下,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对于推动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集合”。马克思根据资源的属性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种类型,并认为,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掌握的各种物资、人员、资金、政策等要素的集合。[99]巴尼(Barney)认为,资源是一个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并使其能够制定和执行战略以提升企业效率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流程、企业特性、信息及知识,并应当具备五个基本条件:有价值性、差异性、难以复制性、难以替代性以及自身价值高于其获取成本,这便构成了企业在竞争机制中所处的优势地位。[100]资源基础观认为,如果企业获得了稀缺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以及难以替代的资源,就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101]

在工业社会中,以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一般的人力资源等为要素的传统资源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快速提升的动力源泉。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传统资源对现代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步下降,经济增长日益以科学技术研究为基础,科技资源上升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并呈现边际收益递增、增长质量改善等经济特征,因此,科技资源的获取与合理配置是在当前知识经济社会中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的核心动力。[102]

科技资源是创新机构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过程中所拥有的各类要素的集合,是其他创新组织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模仿和复制的资源,充分整合与有效利用科技资源可以产生新的产品和工艺,进而产生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103]周寄中认为,科技资源是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它是创造科技成果、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势要素集合。[104]科技资源是科技人才、资金、设备、信息、市场、制度、组织等资源的集合,是由各种资源要素及其子要素通过彼此依赖、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综合性系统。

(二)科技资源的特点

科技资源作为资源的一个子类,除具有一般资源所拥有的稀缺性、有价值性、难以复制性、难以替代性等特性之外,由于科技资源是创新系统的核心要素,因此,还具有其特有的属性:

1.系统协同性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由于知识的相关性和对社会关系的依赖性,科技资源作为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支撑作用,因此科技创新需要多个领域、多个机构范畴的协同合作。各个不同机构范畴内的科技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互动作用和补充,构成了彼此依赖、协同发展的创新系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每一种要素都是系统的一个环节,任一个环节的缺失或破损,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创新系统的不稳定。科技资源只有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在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中有效协同,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能;科技资源内部的各类资源也只有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有效协同,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创新效率。[105]

2.外部性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国际化的背景下,科技资源摆脱了其他资源所受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而能够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自由流动。拥有一定科技资源的创新机构在创新过程中对资源进行协调配置,通过溢出效应改变原有的科技资源形态,进而能够产生为各类创新机构带来利益的创新成果。由科技资源整合所创造出的创新成果具有非排他性特征,这种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科技资源不能完全依据市场机制进行整合与调配,政府、大学等非营利机构的参与能够促进科技资源的扩散与整合。[106]

3.区域差异性

尽管科技资源能够在不同的机构、不同区域间自由流动与扩散,但不同国家、地区的科技资源开发与配置效率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现状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国内不同省份之间科技资源建设也极不均衡。因此,应当充分考虑区域间科技资源的差异性与互补性,通过跨区域和跨机构的资源整合来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4.流动的高增值性

科技资源由于融入了更多的人类的智力因素,因而比一般资源拥有更多的社会属性。科技资源通过创新活动而产生的创新成果与效益经常会大大超过当初的科技投入,因而具有高增值性。这种高增长性往往是伴随着科技资源的流动而产生的。以科技信息资源为例,科技信息资源流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价值的增长过程,其流动的高增值性为科技创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动力。通过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流动,让更多的组织机构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科技信息资源,增强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科技信息资源本身的价值也随之提高。

5.开发和影响的长效性

科技资源是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生产要素集合,由于科学技术在时间上的继承性与空间上的积累性,无论是知识形态还是物质形态的科技成果,必然成为科技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知识形态的科技资源尤其具有长效性。由于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往往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基础性科学研究到应用性研究,再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最终投放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科技资源一旦被开发出来,其影响是长远的,如一些科研成果,特别是基础领域的研究,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入、持久的影响。

二 资源整合的概念与原则

(一)资源整合的概念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任何组织和机构都要依赖外部环境才能生存,通过与外界的资源流动来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在资源流动过程中,外部环境拥有关键性的稀缺资源,获得这些资源的要求形成了组织机构对环境的依赖,资源的稀缺程度和重要性决定了机构对资源的依赖程度。[107]跨机构范畴的合作就是为了整合不同机构所拥有的互补性资源。[108]

资源整合是对不同来源、不同结构、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归类、吸收与配置、激活与融合,使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价值性和可利用性,产生出新的创新资源,摒弃原有的无价值资源,并激发出其创新能力的复杂动态过程。[109]有效的资源整合能够使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得到提升和丰富,在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协同创新的动力,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10]

饶扬德(2006)认为,资源整合是运用科学方法对各类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通过对内部和外部资源、有形和无形资源、物质和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识取、重构与消化吸收,并内化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资源体系,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111]蔡莉和尹苗苗(2009)认为,资源整合是指企业获得所需的资源后,通过各种资源之间的协调互补与有效互动来促成能力提升的过程,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是资源整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在创新过程中企业通过特定的整合措施来产生效益。[112]

有效的资源整合能够使企业通过节约投入成本来激发其内部组织创新的动力与活力,从而促进创新系统中各要素的高效扩散与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最终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13]单纯拥有科技资源的创新机构无法获得市场竞争优势,需要借助资源整合的方式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创新效率,从而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114]

(二)资源整合的原则

为了能够有序、有效地整合好企业内外部资源,首先必须确立整合的基本原则。无原则、想当然、不求甚解地盲目整合,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效能是无法提高的。本书认为,资源整合应满足以下三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

资源整合必须围绕明确的目标而进行,只有明确了目标是什么,整合才具有了部署的方向,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反之,资源的配置常是顾此失彼、脉络不清,难以达到整合的有序,更谈不上产生整合的效果,其根本就是偏离了进行整合的目标,无端浪费了资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整合过程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是建立在以目标为主导的实施手段,没有目标的整合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整合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明确了目标,才能使资源及方法的配置有的放矢,紧紧围绕目标而进行,使整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可以看到:目标的确立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需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一是企业能力、企业资源力所能及的,各类资源的配置必须满足目标要求;二是围绕目标进行的资源整合,能形成整合优势;三是能够体现整合的目标价值。

2.经济性原则

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基本目标就是优化配置。资源整合就是要把相对独立存在、独立发挥作用的诸多资源要素凝聚成一个整体,以使之产生事半功倍的规模效应。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这就需要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科学高效地利用好资源,把握好整合的“度”。如在进行资源整合方案策划时,为提供更多的决策选择,相关资源和信息越多越好,而在解决问题时,只要能够达到目的,资源利用的成本越经济越好。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资源整合必须学会取舍,凡是资源都想抓过来用,把杂乱无用的资源组合在一起,恰恰违背了整合的意义,还可能对有效资源的利用造成损害。整合经济性重在合理、有效、适宜,讲求够用和适当,筛选获取好的方式,通过有效的调整、整合、配置,以更经济的方法取得最佳效果。

3.整体性原则

资源整合的整体性,就是要把本来分散的资源有所取舍,通过有序的配置,体现出为目标所用的整体效果,注重各项资源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具体操作中,应分级次循序渐进,阶梯式发展,不必强求一步到位,但必须方向明确、步履稳健。各类资源往往是零散的、分离的,一旦目标锁定之后,就要把各项资源纳入围绕目标而进行的一个整体来考虑。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协调;二是资源选择必须目的明确,防止盲目取材,使融入整合的资源不能体现有效价值;三是必须紧紧围绕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整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资源整合不是一个部分,而是整体,一切资源取舍、配置,都必须服从整体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得出资源整合整体性的一个结论:一是重视资源的统筹兼顾,注重思维的整体和连贯性;二是强调资源整合的有序性,根据目标实施的轻重缓急,予以有序调度,达到整合的效果。

三 资源整合的形式

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本质上都是开放的系统,与外界经常发生着知识、信息和资金等创新资源的交流。任何一个企业都会面临两种环境,即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应地,企业资源也面临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因此,实现企业资源整合。当然,也就会有两种资源整合思路:内部资源整合与外部资源整合。

通过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企业就能够产生新的资源结构,突破企业原有的均势,提高响应市场变化的战略性能力。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从企业外部获得有价值、与企业内部资源相适应的新资源,资源的价值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一)内部资源整合

只有通过对企业所控制内部资源的配置与布局进行整合优化,才能使这些资源发挥出应有的竞争优势。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可以通过集中、分散和共享服务等方式来实现。

企业进行内部资源整合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应尽可能不让公司的任何内部资源闲置,且每种内部资源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应注重对隐性资产和隐性知识的挖掘。二是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积累,内部资源匹配需要的不只是有效使用现有内部资源,有效地积累新的内部资源也同样十分重要。

内部资源的有效积累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新的内部资源作为某一个阶段战略的副产品而被创造出来;另一种是将由某一战略元素发展出来的内部资源有意识地用于其他战略元素。

(二)外部资源整合

由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局限性,合理地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取得内外部资源的协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企业内部资源的潜在竞争优势。企业外部资源整合可以通过授权、战略联盟、合资(合伙)、并购等方式实现,其中并购方式最容易实现企业核心知识资本的转移。兼并可有效地降低进入新行业的壁垒,大幅度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充分利用经验曲线效应,获得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兼并、重组已成为企业形成核心能力的捷径。在技术飞速发展下,受企业战略研究的影响,企业的兼并对象往往集中在自己的相关领域。无论是采取新设合并、吸收合并,还是股份收购、资产收购等其他收购方式,都意味着并购公司具有控制目标公司的资源、重新配置两家企业资源的权力。借助这一组织安排,可以把两个具有不同战略逻辑的企业结合在一起,实现核心知识资本的转移,并且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知识资本。

四 资源整合的内容

早期的学者如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1965)将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如存货、设备)、财务资源(如资金、贷款)和人力资源(如劳动力、管理者)三种类型。资源基础理论强调资源的异质性和独特性,因此,这些资源演变为后来描述更加细致的组织资源(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技术(技术诀窍)和声誉资源。

(一)内部资源整合

1.物质资源整合

物质资源包括企业运行所需要的一切有形资产,如设备、工具等,以及由工艺、专利、系统或实物转化方法组成的技术性资产。物质资源属于产权型资源,即指那些可以通过财产权(包括合同、所有者契约或专利)进行保护的资源,当企业独占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并保证在法律框架下不被其竞争对手模仿时,企业便控制了这种资源,并因此获得竞争优势。物质资源可以直接用于生产过程或者用于其他资源的开发,是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中最基础的资源整合之一。

2.资金资源整合

资金资源包括企业运行所需要的一切财务性资源。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要素。如何强化资金管理并实现运转的高效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曾健飞(2005)曾在《大型企业集团司库管理的新趋势》中以国内企业集团为例,提出了“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理念,使传统的以生产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向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方向进行转变。企业资源整合的目标是通过整合,使生产要素发挥最大的效应,盘活资产存量,提升公司竞争力。因此,为了有效地节约财务费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并保持集团内部财务稳定性,需要通过资金资源整合保持企业内财务制度上互相连通,资金管理和使用上协调一致。

3.人力资源整合

人力资源是指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知识壁垒使竞争对手无法模仿其流程或技能型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声誉资源等。人力资源整合关系到以个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以组织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联结。因此,尽可能保持人力资源的稳定是人力资源整合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要注重对关键人员的留用和整合。

4.组织资源整合

组织资源包括企业正常运行所依赖的组织关系和结构、企业规章和企业文化等。组织资源整合是影响企业战略与长期经营业绩的关键要素,也经常被看作是影响企业并购成功的最终标志。组织资源整合涉及组织关系、价值理念、经营哲学、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整合,是包括企业战略、结构、制度、作风、人员、技能等因素的生态系统。通过有效整合,可以使优质企业文化取代劣质企业文化,达成理念趋同,规范一致,从而提高企业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二)外部资源整合

1.市场资源整合

市场资源包括消费者或导向用户所提供的订单。市场资源整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经销商整合。经销商不仅涉及企业本身,而且涉及本企业产品的最终用户,是本企业产品畅销与否的关键。

(2)顾客整合。企业并购后要充分考虑顾客的需求,从产品、质量和服务上满足他们,还要在其消费习惯上满足他们。

(3)竞争对手整合。企业并购后,收购方应围绕“多赢”这一主题,采取各种手段争取原有的合作伙伴的继续合作,并且在并购后尽量不破坏对手原有的利益,尽可能地给予对方新的利益。

2.供应链资源整合

供应链整合是将供应链上所有的相关链条和环节集合、优化成为一个更为有机运行的行为和过程。其目的在于更大程度地提高核心企业及其供应链的整体功能,以更加有效地实现系统目标。一般而言,供应链资源整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制造、产品分销、运送至用户的流程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的节点整合;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其管理的流程整合;供应链运作过程各种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的综合整合。

3.社会资源整合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企业所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恰恰来自政府政策而非市场,政府又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政府的其他资源还包括税收优惠、许可证、产业政策等,这些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现代企业已经认识到,政府管制和政策是他们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4.金融资源整合

金融资源一般包括资金(货币和信用)资源、机构组织资源、制度资源、人力资源等,金融资源配置的背后是经济资源的流动,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引导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促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对于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和维护金融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

五 资源整合的过程

资源整合过程是一个新创体系的形成过程,企业在战略上将零散的或相互独立的要素通过某种方式而使之相互衔接,并与外部资源有效结合,彼此渗透、交互、耦合,使各要素在整体中发挥出最大效益,从而实现“1+1>2”的效应。[115]整合资源的过程也是企业通过合理调配与吸收资源的过程,通过将各类资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来得到一种理想状态。[116]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将资源整合分解为多个子过程。布鲁什(Brush et al.,1999)认为,企业的资源整合过程可通过资源识别、资源吸收、资源转化以及资源二次开发四个过程,使资源转化为企业所具有的持续竞争优势,并为企业创造超额的利润。[117]马鸿佳等(2011)认为,资源的整合过程可以分解为资源识取与资源配用两个阶段,资源识取是企业从外界环境中获得有用资源,而资源配用是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与利用。[118]饶扬德(2006)认为,资源整合过程可以划分为资源的识别和选择、汲取和配置、激活和融合三个阶段。[119]借鉴上述学者的观点,本书将资源整合划分为资源识别与选择、资源获取和资源配置与利用三个过程。

(一)资源识别与选择

资源识别与选择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现有的资源特征,对所需的外部资源进行深入评估,从而明确企业发展所需资源的过程。[120]这一过程是整个资源整合过程的起点,影响着资源整合的成败与资源利用的效率,其最为关键的步骤是通过厘清各资源要素间的关联来对资源价值链进行重构。

资源识别与选择是资源有效整合的前提,企业首先需要弄清哪些资源是企业发展创新过程中所迫切需要的重要资源、哪些资源是企业已经拥有的、哪些资源是企业可以内部转化的,等等。[121]资源识别与选择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综合考虑。资源识别与选择的宏观决策主要针对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问题,是围绕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而进行的资源选择,通过对资源的识别与选择完成企业的诸如市场、产品等方面的基本定位;资源识别与选择的微观决策主要是针对企业短期内的生产经营目标进行的,依据资源层级与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相匹配的原则来选择资源。一般而言,资源层级越高,给企业带来的持续竞争优势越明显,但同时企业付出的代价越大,随之市场风险也越大。

(二)资源获取

资源获取是指在识别并选择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以相对较低的代价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资源的过程。[122]董保宝等(2011)认为,资源获取是资源整合过程的关键,取得的有价值的资源是提升与拓展企业资源配置与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123]内部资源是企业资源获取的基础,通过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企业可以开发出独有的内生资源。外部资源的识取是企业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资源获取的途径不仅包括市场机制下的资源购买或租赁,而且包括准内部化的资源联盟、完全内部化的资源并购、与其他机构(如大学、政府)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资源扩散与共享等方式,其核心思想是如何通过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利益化的资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诸如知识、信息等新型隐性资源难以通过市场方式获得,因此,创新机构需要通过技术转移、人才引进、专利成果转让等方式柔性间接获取。资源获取是资源整合过程的核心,首先要通过外部途径将对组织发展有益的创新资源聚集起来,再经过消化、吸收并与内部资源进行融合,便在组织内部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潜力与优势,能够为资源整合的下一个过程资源配置与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提高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124]

(三)资源配置与利用

资源配置是指企业获取资源后,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匹配,使它们能够在创新过程中充分互补与协同,从而达到最优配置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125]资源配置作为资源整合过程的中心步骤,是连接资源获取与资源利用的桥梁,因而它对资源整合能力与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126]资源只有得到合理的配置,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资源配置是通过各类资源之间的相互匹配、互补以及协同效应,来实现已取得的外部资源与企业自身内部资源的有机融合,并转化为新的组织资源内化于企业,从而实现“1+1>2”的效应。企业通过这种资源配置的途径获得了稀缺的创新资源,同时也提升了其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与跟进的资源内化与整合能力,这种能力正是企业提高创新效率的关键。

资源利用是指利用经过合理配置的资源,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与能力的优势,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并为企业带来效益、在市场上形成强大竞争力的过程。[127]资源利用是资源整合过程的最终步骤,只有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进而实现资源整合能力向创新能力与绩效的转化,最终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资源利用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如何把稀缺性的、有价值的资源利用到能够获得最大效益的生产经营领域中去。企业利用各种资源,要实现在所从事领域内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并最终转化为具体的创新成果,就必须完成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市场价值这两个转化。这两个转化是关键环节,如果不能实现转化,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与创新绩效就会下降,其在市场机制中的核心竞争力与创新优势也会消失。

综观对资源整合理论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将研究的落脚点集中在企业对资源的整合方式、整合能力、整合过程、整合效果、整合路径以及资源整合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等方面。虽然理论与实证研究都较为深入,对企业的创新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研究的视角大多是从企业出发,对创新系统中其他主体如大学、政府在资源整合中表现的研究较为少见。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创新复杂程度的增加,大学和政府在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快速上升,成为创新的主体,但各类的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借助外部资源成为其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本书试图将资源整合理论和三螺旋理论整合到一个理论框架下,分别从大学、企业和政府视角研究创新资源在其内外部的流动与整合,探寻创新系统提升的路径,从而为完善资源整合理论、三螺旋理论提供借鉴,为中国的协同创新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