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前,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不高是造成中国创新竞争力落后的重要原因,官产学研关系相对疏散,各方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无法形成创新的合力,因此,本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三螺旋理论与资源整合理论结合起来,通过构建三螺旋动态整合机制模型来对协同创新的能力与效率进行考察,从资源整合的视角,展开对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三螺旋理论体系。目前来看,对三螺旋的研究多集中在平台设计、合作模式、政策机制以及对国外经验的介绍等方面,没有见到从资源整合视角诠释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但是,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质是资源的分配与协调问题。实践中,官产学研各方拥有的资源种类不一,各自的归属权限不一,利益问题导致很难由一个利益主体整合各方的资源。资源整合是协同创新中战略管理提升的手段,大学与研究机构拥有科技、人才资源,企业拥有市场、资金资源,政府依靠法律法规决定着宏观政策环境。通过对大学、企业、政府等协同创新主体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的识别与归类、匹配与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在系统研究资源整合理论和三螺旋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三螺旋动态整合机制模型。
第二,探讨三螺旋理论在中国的适应性。通过深入剖析中国三螺旋主体的特征及资源整合现状,提出中国情境下的三螺旋模型,探索提高中国协同创新能力的方法与路径。由于三螺旋理论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基础上总结而来的,是否适用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何用三螺旋理论指导中国的创新实践,是本书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演化而来,当前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政府在组织创新方面还缺乏经验,在创新中的作用与定位不够准确;大学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关系疏远,中国的绝大部分大学是政府公办,有很高的行政级别,不愿主动地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强联系,造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大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阶段。这些三螺旋主体的特征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别,因此,构建适合于中国情境的三螺旋模型,对提高中国的创新竞争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通过考察中国三螺旋国际合作的开展情况,探索中国三螺旋协同创新主体参与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实现路径。在当前经济一体化和技术国际化的时代,跨地区和跨国界的科技合作日趋频繁,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用互信息来测度大学、企业、政府和国际合作四维主体合作的紧密程度,探索性地分析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各方参与国际合作的基本表现与特征,从而揭示中国官产学研国际化合作的发展态势,为政府制定国际合作政策和企业国际化实践提供参考。
第四,通过对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找到提高协同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以及三螺旋持续上升的内在动力。在当前中国创新资源匮乏的情境下,资源整合能力与协同创新效率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提高创新效率对于中国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证研究计算出中国高技术产业官产学研合作过程各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化效率,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从而揭示出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的行业特征和发展态势,并提出提高三螺旋协同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