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变迁与文化认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针对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东道主文化认同危机现象,本书运用旅游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主要对民族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旅游中的东道主文化变迁与文化认同问题。重点研究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东道主文化认同变化的表现形式,分析旅游活动引发东道主文化认同变化的原因所在,并试图提出民族旅游中东道主文化认同建构的路径,这也是本书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 研究内容

本书将研究内容分为十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绪论

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对研究现状的综述。

第二章 民族旅游

本章主要是对民族旅游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调查点等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对本书主要涉及有关民族旅游的概念进行阐释,对民族旅游的主要资源进行分析;其次,对本书研究的田野调查点双廊白族村进行基本介绍,对双廊的主要旅游资源进行总结;最后,分析与概况目前双廊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东道主与游客

本章主要是对民族旅游中文化冲突的两大主角“东道主”与“游客”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民族旅游中游客的角色,民族旅游中东道主的角色,民族旅游中东道主与游客之间的关系,民族旅游中游客凝视的表现形式与影响,旅游学中的东道主与游客,人类学视角下的东道主与游客等。

第四章 旅游中的文化变迁与文化认同

本章主要是通过观察民族旅游中的各类文化现象,来分析旅游与文化变迁及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民族旅游中的文化变迁现象与分析,民族旅游对东道主文化的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民族旅游中的文化真实与文化失真问题,旅游文化对东道主文化的影响,旅游文化的示范效应,民族旅游中的文化认同问题,以及双廊田野调查的实践实录。

第五章 旅游经济与东道主文化

旅游经济与东道主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章关注的焦点。主要内容包括:民族旅游的经济意义,旅游经济对东道主文化的影响,旅游经济在东道主经济中的地位,民族旅游中文化的价值,旅游经济中文化资源确权,民族旅游中旅游发展导向的转变等。

第六章 旅游中的文化中心主义

本章主要关注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文化中心主义对东道主文化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中心主义概念阐述,文化中心主义的本质、特点与影响,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民族旅游中文化中心6主义的表现形式,文化中心主义对东道主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的危害,如何在民族旅游中杜绝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等。

第七章 旅游中的文化自洽

本章主要是针对东道主文化自洽能力的培养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自洽的释义,文化自洽的运行机制,文化自洽失效问题,民族旅游中文化自洽功能的必要性,民族旅游中文化自洽功能的实现等。

第八章 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章主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产业化来展开。主要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驱动力等。

第九章 旅游市场乱象及治理

本章主要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市场欺诈等混乱现象,探讨旅游市场秩序治理的对策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旅游市场乱象,旅游市场治理及其意义,旅游市场乱象及治理的研究现状,旅游市场乱象的成因,旅游市场乱象治理的难点,旅游市场治理的举措等。

第十章 旅游、传统村落与乡村文化

本章主要研究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乡村文化保护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村落与乡村文化,农村城镇化,乡村记忆与乡村记忆工程,传统村落的生存现状,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与乡村文化危机,传统村落与乡村文化保护,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文化传承等。

本书是以民族旅游为背景展开研究的,其中第一、二、三章是有关民族旅游的基础性研究,第四、五、六、七章主要关注的是民族旅游中的文化变迁与文化认同,是本书研究的核心部分,第八章探讨了有关民族旅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问题,第九章则是有关民族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的研究。最后,第十章主要讨论了有关传统村落与乡村文化保护的话题,这部分内容是本人一直关注的文化问题,与旅游密切相关,也是经常会被拿来探讨的热点,并且也非常适用于民族旅游中同类问题的研究,因此被增添到本书的研究之中,作为补充,使得本书的整体结构与内容更加完整、丰富。

三 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旅游人类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个案研究能够使所开展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更具有针对性,而又不失推而广之的普遍性。本书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民族旅游中文化移植、失真与族群认同——以云南大理双廊白族村为个案”,以及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重点课题“民族旅游中文化本真性与文化自信研究”两个项目开展相关研究。本书选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双廊白族村作为个案,云南省民族风情独具特色,旅游业发达,大理白族自治州双廊白族村作为白族聚居地,白族文化风情浓郁,旅游业发展迅猛,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详细了解旅游发展对双廊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双廊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文化变迁与文化认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民族旅游发展中推动东道主文化健康传承以及文化认同提升的对策与方法。

双廊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海东北岸,是大理市双廊镇的镇政府所在地,全村人口3761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洱海号称拥有九曲之胜,双廊处“萝莳曲”与“莲花曲”两曲交界,因而得名双廊。双廊村东靠鸡足山,西临洱海,可远眺苍山,湖光山色,风景优美,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的美誉。同时,双廊村还是一个极具民族风情的古村落,白族人口占村内常住居民的85%以上,历史悠久,有千年古渔村之称,现存有历史文化古迹十余处,众多白族传统民居分布其中。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双廊在短短十年内迅速成长为大理最具竞争力的旅游区。

(二)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旅游人类学另外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深入的田野调查,可以获取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为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本研究前后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田野调查工作,累计田野调查时间共计二百余天。课题组自2012年之始已先后十余次进入双廊村进行田野调查,基本覆盖双廊旅游活动的主要活跃节点,包括春节、国庆节、暑假,以及白族三月街、本主节、火把节与开海节等传统民俗节日。其中,主要的田野调查工作包括:2012年10月1日至7日的国庆节长假期间,共计7日,主要调查大理双廊基本情况及旅游发展现状。2013年1月25日至2月6日的春节(双廊白族传统的本主节)期间,共计13日,主要调查旅游对双廊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2013年4月5日至4月11日白族传统节日三月街期间,共计7日,主要调查双廊居民对旅游的态度。2013年7月26日至8月15日(恰逢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的白族火把节)期间,共计21日,主要调查双廊居民在旅游发展中文化认同感的变化。期间主要运用了观察法、访谈法来搜集信息资料。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的选择,主要考虑东道主各社会群体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参与旅游的程度,以及受旅游影响程度,如参与到旅游业之中的东道主群体、未参与旅游业的东道主群体、当地白族文化精英以及政府机构中白族行政人员,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东道主的文化认同受旅游发展影响的情况。访谈对象的另一个重要群体,则是在旅游活动开展中对旅游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白族文化认同产生重要影响的游客与驻客。驻客通常被称为类中介人群,最早为我国著名的旅游人类学学者杨慧教授提出,是指以休闲为目的,自愿离开家到某一个地方去参观、访问并长期居留,以体验和享受不同生活方式的人。[4]由于驻客长时间居住生活在旅游地,是游客与东道主居民沟通、互动的桥梁,通常对东道主居民的文化认同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众多访谈对象进行筛选、分类与编号,主要的访谈对象有:参与到旅游业中的双廊居民(R1)、未参与到旅游业中的双廊居民(R2)、双廊白族文化精英(E)、双廊政府白族工作人员(G)、驻客(M)、游客(T)等。(见表1-1)

表1-1 调查对象一览表

(三)数据分析与理论推演

文化人类学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如游客凝视理论、文化中心主义理论、涵化理论、边界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理论等。加之通过对双廊的田野调查,获取了大量数据资料。理论推演与数据分析相结合,使研究成果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