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掀起旅游热潮
我国旅游业已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以及产业贡献率稳定增长,旅游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推动力。2015年的上半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0.24亿人次,同比增长9.9%,国内旅游消费共达1.65万亿元,增速为14.5%。旅游景区的接待人数同比增长了8.7%,旅游收入的同比增长率为12.4%,其中景区门票的收入增长了8.3%。[1]
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经测算认为,2014年旅游业对我国GDP直接贡献率超过7%,对我国GDP的综合贡献则超过了10%,旅游业的间接带动增加值则超过了1.5万亿元,对我国GDP增长率的贡献超过了10%。其中,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与旅游商业等4个行业对旅游业的增加值贡献最大,接近90%。[2]
基于以上原因,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竞相发展的重要经济产业。无论是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考量,还是出于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动机,在各地政府大力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现实。众多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景区,成为我国居民出游的热点,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湘西、海南等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成为旅游开发新的热土,旅游业持续升温,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旅游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与拉动作用。
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四川省的旅游总收入为4891亿元,同比增长了26.1%,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为483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6.3%,接待入境游客共240.2万人次,同比增长率为14.6%,外汇收入为8.6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12.7%,各项指标的增长都位居全国前列。四川旅游业对四川省的经济贡献不断提高,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强化,对服务行业的拉动作用尤为显著。
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被誉为高原旅游的圣地,每年吸引着大批境内外旅游者前来旅游。根据拉萨市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的前三个季度,累计接待境内外旅游者817.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9.98亿元,与上一年同期比较,分别增长了16.89%与37.84%,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收入都有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新高。
2014年全年,云南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86亿人次,同比增长率为16.7%。其中,国内游客共计2.81亿人次,同比增长了17.29%,旅游业的总收入达到了2665亿元,同比更是增长了26.3%。2015年上半年,云南全省接待海外入境游客550.2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8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合计13.1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74%,接待国内游客15580.18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4.44%,国内旅游收入共计1396.7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为14.89%,全省共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477.3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48%。[3]
少数民族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神秘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到来,民族旅游的热潮方兴未艾。这种新型旅游经济形式的出现,为我国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引擎,值得学界的关注。
(二)旅游发展对东道主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大家更为关注其经济发展态势,致力于解决这些地区民众的脱贫致富等经济发展问题。毋庸置疑,经济发展问题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首要问题,值得关注与重视。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忽略或者无视其社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着力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东道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亦需要我们去关注,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民族旅游的发展,在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大量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这些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持续影响。诸如东道主传统文化遭受破坏、文化认同下降以及社会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东道主文化认同问题,引起了旅游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方面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积极与消极双重效应。首先,民族旅游的发展可以帮助当地族群打破地域限制,突破闭塞,促进他们与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新鲜知识,从而振兴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东道主文化的现代化。旅游还可以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振兴,这都展示出民族旅游积极的一面。但是民族旅游的开发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游客的到来,原本比较封闭的东道主文化,遭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可能会导致东道主文化认同的弱化,社会矛盾的增加,甚至民族文化的消亡等诸多问题。东道主文化的旅游市场化开发,特别是过度的商业化,也会导致东道主文化丧失原有的风格与特色,甚至异化。
二 研究意义
(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民族旅游开发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振兴的重要手段。通过旅游业的推进以及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可以不断改善当地交通、通讯、商业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可以促进当地产业调整升级,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研究,掌握民族旅游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发挥旅游产业的积极效应,规避旅游开发带给当地的负面影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保护东道主优秀的传统文化
尽管旅游业发展能够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也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大量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东道主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影响。我们通过对民族旅游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关系的研究,解析旅游开发对文化变迁产生影响的原因,提出旅游开发促进东道主文化发展的相应对策,变不利为有利,可以更好地实现东道主文化的健康传承与繁荣,为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唤醒东道主社会的自觉意识,推动东道主社会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推动东道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这关键在于唤醒东道主社会的自觉意识,增强东道主成员的文化自信,为当地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本书着眼于民族旅游发展中东道主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致力于化解东道主文化认同危机的对策研究。这有利于提升东道主居民的文化自信,唤醒东道主社会的自觉意识,从而实现东道主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定。
(四)丰富我国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视角
本书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研究民族旅游中的东道主文化变迁与文化认同问题,对民族旅游所引发的东道主文化变迁现象进行深入调查,可以引起旅游学界与人类学界对民族旅游中东道主文化认4同问题的重视。同时,学界对于民族旅游中东道主文化认同危机产生原因的研究有待深入,本书将对民族旅游中东道主文化认同危机产生原因进行系统性的理论解析,可以推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最后,民族旅游导致东道主文化认同危机之后的重构问题,学界研究较少,本书将对东道主文化认同重构的路径进行设计,对后续学术研究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
另外,旅游学研究把游客设定为主体,东道主为客体,这种学术观念更多地基于经济学与市场学的考虑,强调经济利益,必然淡化旅游业对东道主社会文化的影响。旅游学应该更多地倾听人类学的声音,对主客关系重新定位,重视东道主社会文化的存在,这是本书在学术观念上的一次新思考。在民族旅游对东道主文化认同弱化的情境下如何实现东道主文化认同的重构是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在国内旅游学与人类学研究中的一次重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