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基本状况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相关学术著作资料
通过在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著作资料的检索工作,尚未发现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或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为题名的学术著作。而其中与研究主题较为相关的学术著作资料有:李俊伟教授的《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与科学化》,陈染君的《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唐俊兵、刘凌等人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与科学化研究》,孟伟、张岩鸿等人的《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靳连芳教授的《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专著、编著,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和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专题研究,如孙其昂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宋锡辉教授等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研究》,廖志诚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论》;还有一些著作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时,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问题,如平章起教授等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张耀灿教授等人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有若干思想政治教育著作的论述主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参考价值,因此也一并予以统计。如成媛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林庭芳教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代化研究》,段春华的《人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王继勃的《企业现代化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见表1.1)。
表1.1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相关学术著作资料
仅就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而言,至少可以明确一个事实,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或思想政治教育转型问题,已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进行了基础性的理论探索。与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五本著作,分别为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一般性探讨,专门研究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还有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五本著作可被视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为研究中心的初步的、较为系统的探索;有专题论述的两本著作与有专门章节探讨的三本著作,都在有限的研究范围内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内容、途径等,以及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给予学理性的思考,对于推进研究的规范发展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四本著作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较为相关,都间或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部分论题,在研究过程中值得参考。但以上资料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仍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边缘地带,理论提升空间还很大。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相关期刊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以及报纸全文资料
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化”以及“转型”为检索词,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1979年到2012年的期刊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以及会议论文与报纸全文数据库文献资料,分别进行“篇名”“主题”“关键词”搜索,同时去除相关度低、重复发表以及转摘的研究文献,结果如下:
以“思想政治教育”并含“现代化”为篇名搜索显示,1979—2012年共检索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文献108篇,其中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97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8篇,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2篇,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篇(见图1.2)。通过检索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刘之平撰写的《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青年研究》1986年第4期)。截至目前,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主题高度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有两篇,分别是李俊伟的《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陈染君的《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从图1.2可以看出,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为篇名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2002年开始呈稳步上升趋势,反映出随着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论题逐步得到学者的关注;20多年间的研究成果主要以期刊论文为主,共发表97篇论文,同时有少量的硕士学位论文。然而就论文公开发表的期刊档次来看,74%的文章发表在普通或影响力较低的刊物,这与不少研究成果的低水平重复以及未能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9]有一定的关系。总之,“篇名”搜索最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真实境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任重道远。
图1.2 以“思想政治教育”并含“现代化”为篇名的研究文献趋势
以“思想政治教育”并含“现代化”为主题搜索显示,1979—2012年发现已有3588篇研究文献。其中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669篇,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39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834篇,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35篇,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9篇,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2篇(见图1.3)。较之篇名搜索结果的稀少,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的数量则显得相当充盈,说明将现代化的理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然而经过认真的浏览阅读却发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更多的是将现代、现代性和现代化等语词,直接作为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话语背景和理论语境,由此造成相关研究成果数量的迅猛增长。实际上大多数研究成果并未专门就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行理论分析,研究成果表面上的丰饶依然无法掩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实质上的贫困。众多研究者之所以能够比较一致地认识到现代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践意义,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任务。但仅仅将现代化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背景知识,只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范畴的繁荣局限于学术话语层面。不去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最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缺乏理论依托而流于形式。当然,搜索过程中也发现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用力较多的核心作者和机构。如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孙其昂教授团队,近年来在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的支持下,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
图1.3 以“思想政治教育”并含“现代化”为主题的研究文献趋势
以“思想政治教育”并含“现代化”为关键词搜索显示,1979—2012年有146篇文献,其中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37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7篇,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1篇,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1篇。关键词搜索结果与篇名搜索结果较为一致,一方面证实了在主题搜索时所做的判断,即现代化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属于热门词汇,但就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又没有真正去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元问题,而是停留在盲目跟风以及经验推论的层面。在关键词搜索结果的基础上,专门分析期刊论文发表情况可知(见图1.4),20多年来的研究,竟然没有一年发表的文献超过20篇,不能不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薄弱,这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图1.4 以“思想政治教育”并含“现代化”为关键词的期刊论文发表情况
以“思想政治教育”并含“转型”为篇名搜索显示,1979—2012年共有128篇文献,其中学术期刊论文113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12篇,会议论文2篇。通过检索发现,陈子茂最早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转型”[10],但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事情了。廖志诚的博士论文《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是目前唯一可看到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的文献。如图1.5所示,转型问题进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时间比较晚,与我国整个社会学界对转型问题研究的起始时间大体一致。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搜索结果相类似,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研究的成果,也多数发表在档次和影响力都比较低的刊物,很难以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的关注,更遑论能够掀起学界对于这一问题共同的探讨。较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但就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研究的发展趋势而言,乐观地估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将会产生更多有影响力的成果。
图1.5 以“思想政治教育”并含“转型”为篇名的文献发表情况
(注:因博士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的数量太少,总数没有达到5篇的最低限度,因而图中没有显示出这两类研究文献的发表情况)
二 特征分析
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总体特征:
(一)研究思路:挑战—回应
综观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成果,其逻辑线索基本沿袭“挑战与回应”模式。一些研究者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现代化浪潮冲击、现代社会转型以及人的现代化发展等客观现实,在此基础之上进而合乎逻辑地推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性来自社会存在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也有部分研究者在赞同上述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也需要实现现代化。循着这一思路,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合理性归结为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存在与自我发展的统一。例如李俊伟教授指出:“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推进自身的改进创新,其发展趋势就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11]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也是“实现自身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要求,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通俗化的必然要求,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改进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手段”[12]。平章起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全面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的内在需要。”[13]
简言之,现有研究思路不论是坚持外因论、内因论还是内外因统一论,都没有脱离现代化挑战与现代化回应的窠臼。其研究思路基本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带来思想观念、人际交往、活动场域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观念、过程、方法等需要实现现代化)[14];第二,人的现代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二者互为表里、相互影响)[15];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发挥与功能的拓展)[16]。结合篇名搜索结果与表1.2可知,以上三个研究路向基本能够代表和概括现有研究成果的主要研究思路。
(二)研究视角:微观—静态
表1.2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文献研究思路统计
现有资料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论题的研究视角,较多选择从微观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要素,以静态的方式分别进行现代化的考量。譬如在学界比较权威的基础理论著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17]李俊伟[18]与陈染君[19]的博士学位论文在理论内容的结构方面较为一致,基本上都是围绕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现代化、内容现代化、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等展开研究。至于期刊文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微观视角和静态分析就更为普遍[20]。杨增岽于2007年发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综述,曾对1986—2006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论文的研究视角进行统计(见表1.3)[21]。
由表1.3可知,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基本上覆盖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当然,微观视角与静态分析的结合是一般理论研究的需要,特别是一些相对较为年轻的学科,有助于突出理论研究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历史,“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呈现出浓厚的微观色彩”[22]。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历来就有微观分析的学术传统,这与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脱胎于教育学或德育学有着直接的关联,即“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微观’色调,形成于其以教育学为底色的学术史[23]”。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版图中属于比较冷门的研究方向。某种意义上讲,微观—静态的分析视角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表1.3 1986—2006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论文研究视角统计
(三)研究方法:经验—线性
“不管人们怎样去界说现代化,怎样去评价它的优劣长短,现代化在许多发达的国家已成为现实,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已成为竭尽全力去追求的目标。扫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现代化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都似乎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命运’,是难以抗拒的历史潮流。”[24]现代化作为既定事实是毫无疑问的,同时现代化实践必然要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并与之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而理论研究也必定要把现代化视为其源头活水。而基于经验性的观察或生活体验基础之上的理论思辨,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进一步分析研究文献发现,经验思辨型的具体研究方法背后同时反映了研究者简单线性的思维逻辑,即多数理论研究成果采取了以下两种理论推演步骤:
A.社会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现代化。[25]
B.社会结构转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现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思维、目标、内容、载体、方法实现转型。[26]
循着以上两种研究方法的逻辑导向可知,第一种研究方法的重点在于强调现代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更多地带有一种应对性或改良性的色彩;第二种研究方法则主要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的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或主动性比较突出。同时文献资料显示,第一种研究方法多见于研究初期和中期[27],而第二种研究方法近年来显得更有理论解释力。尽管两种研究方法的侧重点不同,但从整体上看二者都是以社会结构的现代变迁为起始点,进而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最终落脚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改变。
三 基本内容
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归纳现有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源起
毋庸置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产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性进行了多重考察,形成社会与人的需要论、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发展论和综合论三种观点。例如廖启云认为:“人的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动因、存在依据,表征着人的精神特性、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28]贺宝月认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重挑战,而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29]大多数外部驱动论的研究,普遍遵循社会与人的现代化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戴锐教授认为外部驱动论的立论逻辑虽有道理,但还未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不是来自外界社会以及人自身的需要,而是来自其自身,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决定了它的现代化趋势的必然性。”[30]平章起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全面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31]尽管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必要性的探讨没有达成统一,不过研究者们却一致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概念
概念界说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前提。由于学界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理解也不相同。不少研究者从发展的角度分析“现代化”的内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国内国外现代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形势,实质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32]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认识,仅停留在时间尺度与先进技术层面是错误的。通过考察“现代性”和“现代化”概念特征的历史形成,作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也就在于,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的历史传统的扬弃和对其实施过程的创新”[33]。胡凯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34]
与此同时,在当前理论研究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被广泛提及,但学界大多都是在一种不证自明的意义上使用,其含义特征基本没有得到学理性的界定,即使有的也只是一笔带过。可以说,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使用基本处于散乱状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根据手中资料,仅看到周中之教授从时间和性质两个维度,并结合党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规定,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党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而来的,既与党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共同性,更有党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没有的现代性内涵”[35]。张国启指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存在的一个概念,其发展研究主要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生活场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社会实践及其引起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方法、模式、样态、领域等方面的新变化”[36]。闫立超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进行探索,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关联、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近现代史分期的借鉴等维度出发,提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诞生标志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始。[37]杨绍安认为使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从其产生的时间上看,它应该具有‘现代’之名;其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适应的是现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指导的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而且它还必须跟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38]
(三)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要素的现代化
从微观的视角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最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要素现代化的研究格局。现有研究文献中单就数量而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要素现代化的研究可以说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杨增岽对近20年来(1986—2006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论文的研究视角统计发现,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出现频率最高,其中尤以方法手段现代化的研究居多[39],都偏重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方式方法、技术手段在网络信息时代的革新。[40]但也有研究者开始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方法的转换,高立伟从“价值前提、研究路径、研究技术、研究范式出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向价值归属、体系化构建、人文与科学相结合以及多学科范式综合创新的现代转换”[41],为深化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启示。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制的呼声日渐高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制的现代化,既是教育决策与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的需要,也要符合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要求实现教育结构的最优化。[42]梁禹祥教授认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其首要和最重要的便是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改革。[43]石振保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代化和教学评价现代化,认为管理运行体制和考核评价指标的规范科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44]钭晓东在辨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色误区的基础上,重新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变革与现代化转型。[45]廖启云以“非零合”思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机制,包括动力机制、预警机制和调控机制。[46]还有学者指出必须建立科学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管理制度规章,充分发挥制度的硬性约束作用。[47]
(四)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转型
现代性的扩张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现代困境,因而探讨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及其具体发展趋势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首先,关于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有文献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出现新矛盾、新情况和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要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认识和更新。[48]其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研究。多数研究者认为面对现代化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变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现自身的转型,即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又可分为宏观系统视角的转型[49]和微观要素视角的转型[50]两种类型。
还有论者进一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发展趋势。戴锐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总体趋势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即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存在方式,由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转型。[51]刘建军教授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转型还未完成,目前已表现出18个方面转变趋势。[52]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被纳入现代性视域重新予以审视,通过“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代性根源诉求,剖析其内在张力的贫乏和紧缩以及走向实践领域中的无力和难为”[53],最终达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代性的多维超越。不过,孙其昂教授指出尽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转型是形势所需,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精神(本质属性、核心价值、根本地位等)不会发生改变。[54]
(五)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现代化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韩兴雨认为人的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条件基础和价值目标。[55]通过对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形塑,促进人的文化心理素质的现代化。姜长宝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化认同观念、健全现代人格、丰富精神生活等途径不断实现人的现代化。[56]宋振超立足于人的现代化考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意蕴,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观念整合、知识重构、实践互动,有效促进人的现代化。[57]王东莉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在人格塑造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如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人性的丰富和发展以及更新人的思想观念等。[58]从人的发展的视角来看,现代化过程就是个人不断获得现代性的过程。张子麟以英克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思想为基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都在于使个人获得更高的与现行社会制度组织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性。[59]反之,人的现代化也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张彬认为人的现代化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深入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现代化有导向、提升、塑造、激励以及调控作用,而人的现代化则可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丰富教育内容、拓展发展空间。[60]同时对人的现代化的追寻与人的现代性困境的共存,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宏大叙事的生存危机。蒋红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宏大叙事向平凡叙事转换,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61]
(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向
确立研究范式是开展研究的基本步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多强调社会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在特定历史阶段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张耀灿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自觉及时实现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是其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主张研究范式需要由社会哲学范式走向人学范式。[62]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者也及时围绕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的事实来开展研究。雷骥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物质经济基础,更要从哲学层面关注现代人的人性。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探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人性基础,以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原则和方法的人性基础。[63]宋德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人学空场”进行反思和批判,将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及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64]石义斌认为人学的诞生宣告了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时代任务与主题,从根本上揭示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并为其发展奠定哲学基础、规定核心内容以及提供科学方法。[65]简言之,注重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成为当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主流。不过也有论者对此持反对态度,陶磊在批判人学研究范式自身矛盾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只有使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即主要在社会关系中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回到’社会哲学范式,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的生成中明确其现代转型的方向”[66]。
四 简要评析
在梳理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谈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以明确当前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路径。
(一)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思维路径的批判
回顾文献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命题最初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逻辑结论而提出的,不少研究者依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发展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和期待,推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虽然这种逻辑推论有其合理的地方,但还是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这与国内现代化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现代化研究在西方兴起之际,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受到冷战时期苏联学术界的影响,‘左’的思潮主宰了学术界,现代化这一新兴研究领域,与其他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一样被抛置一边了。不过,从实践上看,政府却在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不断努力”[67]。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引领下,一些研究者“只是依据关于现代性的单向度的和片面的把握而做出关于现代性的总体性的价值判断”[68],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社会变迁以及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丰富性仅作粗浅或线性的理解,以至于简单地、主观地将现代化简化为先进或进步的代名词。在这些学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可谓是救治思想政治教育解题低效的灵药。
因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与研究思维路径落入西化的窠臼有一定的关联。正如有的学者在分析现代性时曾指出:“关于现代性理解和界定的多样性,固然与研究者的不同视角密切相关,但更多地折射出现代性问题的基本特性:它是多维度的而不是单向度的;它是渗透到现代社会所有层面的根本规定性而不是其表面或某一侧面的特征。”[69]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合理性,但研究思维路径的偏狭只会使理论研究屈从于某种情绪化的追求,同时也钳制了社会实践的发展空间。诚如当前诸多研究成果中,但凡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则一律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为其主要理论架构,根本上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问题的历史反思和多维省察,研究视野的局限最终导致研究成果的大同小异以及与社会实际进程的现实落差。
(二)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概念范畴研究的反思
就现有研究资料来看,多数研究并没有从学理上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相关的概念范畴,而是把它当作不言自明的出发点。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概念范畴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概念的理解过于简单和片面,基本上是采用循环论证或描述性的方式进行定义。一些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观念、内容、方法、载体等要素,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而进行的创新。[70]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内含图变求新的意蕴,但如果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认知仅停留在结构要素创新的微观层面,势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未发现有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语用边际进行确切的界分,在不同语境下一些研究存在着对上述词汇术语的混用。
其次,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使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作为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71]相对应的概念范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早已发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高频核心术语之一,然而阅览资料却发现,诸多研究只是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为展开理论叙述的话语背景,并没有仔细推敲其内涵与外延,从而使得理论研究的逻辑整体显得较为松散,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性。[72]
最后,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含义。鉴于“‘现代性’是一个纷争的理论领域,其中不仅交织着对它的各种不同困惑与理解,而且更充满着对它的批判与解构的尝试”[73]。就其涵括的学科范围与时空跨度而言,对现代性含义的把握是复杂而困难的,必须针对不同的视角和语境进行具体分析。这里“首先要加以限定的是,我们不是在泛化的意义上讨论现代性,今天处于各种争论话语之中的现代性具有特殊的历史定位”[74]。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现代性只做简单的移植和套用,将现代性理解为社会历史不断发展所具备的超越和开放的特征,致使时常出现词不达意或指代不明的困惑。可以说,概念范畴的使用与分析缺乏精确性和规范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文献的共同特征,今后需要改进这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范式:要重视以人为本与服务社会的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人的发展问题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人的能力素质的极大提升。而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研究的实践根源。与此同时,随着人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致力于运用人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批判和建构,由此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热潮”[75]。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范式的兴起,“体现了对人的重视,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转型中人的精神失落、精神价值的迷失等现象的关注”[76]。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人学范式,着眼于在新形势下提升人的主体性,以及培养人的现代观念、品质、能力,无疑具备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进步性。
然而现有研究文献,较多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77],而较少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走向。但是意识形态属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也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能放弃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即服从服务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在个别论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存在过分拔高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目标,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特别是政治关系)相剥离的问题。[78]因而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哲学研究范式与人学研究范式的争论,主要集中于意识形态教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根本矛盾。以辩证发展的观点看,服务人的现代化发展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有机统一的,二者不应有所偏废。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既要以促进人的现代观念素质的生成为主要目标,也要始终牢记坚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根本任务。与此同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与科学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式问题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而且社会发展也促使新的研究范式不断涌现。以及实践发展自觉地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推进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的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深化拓展的应然之举。
(四)研究视角:要加强事实分析与价值诉求的统一
仅就现有研究文献资料而言,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研究视角可发现,以现代化价值诉求为导向的微观视角分析事实上占据理论研究的主流地位。虽然将研究的出发点都建立在社会与人的现代化实践需要的基础之上,但研究的基本运行逻辑,却都不约而同地以实现现代化为根本价值取向。促进社会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长期以来都是学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动力。然而在某种意义上,已有研究仅停留在单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不自觉地忽视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根源与实际进程,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本源分析。
由此,一方面基于“现代化是全球性进程”[79]“现代性正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的进程”[80],同时“在中国境遇中,现代性在‘本质上’处于‘不在场’和‘无根基’的状态”[81],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属于一种‘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模式’”[82]等事实依据和理论判断,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现代社会变迁与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回顾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透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遭遇,进而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历史意义与现实针对性。另一方面,在继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价值选择的同时,以总体性的研究思维把握全球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全貌,以及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同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差异。在世界现代化历程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双向建构中,弥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的微观性与实践的丰富和宏观性之间的冲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