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庄学研究现状

《庄子》一书以其眑眇的哲思与灵动的诗意,折服了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学士。为了解脱于世俗生活中的紧张、压迫和失意,不少士人徜徉于庄子所描摹的瑰丽奇绝的藐姑射之山、无何有之乡,视它们为自己的精神原乡。其中更有人因爱《庄》而注《庄》、解《庄》、评《庄》,魏晋时期、宋明两代、有清一朝、近代以降,庄学研究高潮迭起、佳作频出,遂造就了绵延两千年之久的庄学研究的蔚然大观。

魏晋时期,儒学不彰,玄学家们偏爱《庄子》,向秀、郭象等名士先后注《庄》,郭象的《庄子注》发挥“物各自生”“性分自足”之义,虽有违庄生之旨,却开出了庄学的新境界;宋明两代,理学大兴,以理评《庄》、以儒解《庄》,渐成时代风潮,同时,受三教合流思潮影响,以佛解《庄》的模式也颇为流行,彼时,以儒解《庄》者如林希逸的《庄子鬳斋口义》,以佛解《庄》者如释德清的《庄子内篇注》;有清一朝,朴学盛行,沐浴在此学风之中,不少学者偏重于对《庄子》一书进行校勘和训诂,其中,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和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堪称集大成之作;近代以降,西学东传,以西释《庄》的研究模式出现,《庄子》的哲学意涵受到重视,代表作如郎擎霄的《庄子学案》、张默生的《庄子新释》等,此外,也有部分庄学研究者承朴学之余绪,依旧专注于校勘注释,代表作如马叙伦的《庄子义证》、王叔岷的《庄子校释》等。

1949—1978年,庄学的研究进展不大,不过,其间也有一些亮点闪现,如关锋的《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所附“庄子时代大事年表”和“庄子注解书目”很有学术价值,为后人研究庄子提供了方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庄学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有的学者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致力于对《庄子》一书进行校勘注释,崔大华先生的《庄子歧解》是这方面的力作;更多的学者采用现代学术研究方法,从哲学、文学、美学、生态学等不同面向对《庄子》展开研究,本期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了《庄子》的语言表达方式——“三言”、《庄子·天下》篇的学术价值、《庄子》内、外杂篇的划分以及庄子的故里等诸多方面,相关的论文、著作浩如烟海,不胜枚举。

这一时期庄学研究的繁荣景象在庄子哲学这一领域里有很明显的展现,大批体现深厚学术功力、具有新颖研究视角、全面而系统地论述庄子哲学的专著先后问世。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刘笑敢先生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一书。该书根据汉语词汇单纯词在先复合词在后的发展规律,证明了《庄子》内篇在前、外杂篇在后的顺序。该书认为,庄子是平民知识分子的思想代表,庄子哲学的特色是追求超现实的精神自由。该书还提出,庄子后学可分为述庄、无君、黄老三派。该书方法之独特、观点之创新超越前人。1992年,崔大华先生的《庄学研究》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该书中,崔大华先生详尽考论了庄子其人其书,从自然哲学、人生哲学、社会思想等方面述评了庄子思想,不仅如此,崔大华先生还对庄子思想与中国历代思潮的内在关联做了细致的考察,这成为该书的一大特色。该书是三十几年来罕见的一部研究庄子哲学的鸿篇巨制。2004年,王博先生的《庄子哲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虽篇幅不长,但意蕴深长。王博先生以己意打乱《庄子》内七篇的排序,以诗歌般优美的文字,解读内七篇之寓意,揭橥庄子深邃的哲思。庄子书熔诗意与哲理于一炉,而王博先生的《庄子哲学》正承续了这一特点。同年,北京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陈少明先生的《〈齐物论〉及其影响》一书。该书选择《齐物论》这一文本,借助对它的研究,探讨若干中国哲学范畴形成的内在逻辑,包括文本的思想结构以及这种思想结构在其后被解释的过程中所展示的线索。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国荣先生的《庄子的思想世界》。该书以史与思的统一为进路,在分析庄子哲学的内在主题及理论张力,并由此进一步揭示其思想脉络的同时,又注重在总体上展示其深沉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理论品格。相较于有关庄子哲学的其他论著,该书的思辨性尤其强。除了上述著作,这一时期还有张恒寿的《庄子新探》、崔宜明的《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张松辉的《庄子考辨》和《庄子疑义考辨》、王德有的《以道观之——庄子哲学的视角》、舒金城的《中国古代智慧的殿堂——深宏奇特的〈庄子〉哲学》、徐克谦的《庄子哲学新探》、韩林合的《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姚曼波的《庄子探奥》、陈绍燕和孙功进的《庄子哲学的批判》等,这些也都是成就斐然的庄子哲学研究著作。

与此同时,港台地区的庄子哲学研究也获得了新的进展。台湾学者陈鼓应除了在注释《庄子》方面倾注心血,写出了享誉学界的《庄子今注今译》外,还著成与庄子哲学有密切关系的《老庄新论》一书,该书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的观点,如认为老、庄所创始的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主干,庄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对美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的影响之大,远胜于其他诸子。香港学者王煜的《先秦哲学十问》对《庄子》与《老子》《吕览》《周易》的关系以及庄子思想与儒、法、墨各家关系做了考察,也影响较大。1998年,香港中华书局出版了陶国璋先生的《庄子〈齐物论〉义理演析》。该书以牟宗三先生的讲课内容为基本,经作者援入中国传统哲理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观念,整理重构,予《齐物论》进一步的开展,使庄子的哲学智慧更富时代感。

近三十几年来,国外汉学界发表的庄子哲学方面的论文也很丰富,但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著作不多。例外的只有日本学者池田知久的《道家思想の新研究——〈庄子〉を中心として》和美国学者爱莲心的Chuang-tzu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an analysis of the inner chapters等少数几部。《道家思想の新研究——〈庄子〉を中心として》一书的前身是2001年初版于台湾、由黄华珍翻译的《〈庄子〉——“道”的思想及其演变》。后经修改、完善,池田知久才在日本出版该书。2009年,该书的中译本——《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池田知久以《庄子》为主要线索,展开对先秦、两汉道家思想史的研究。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惊世骇俗的观点。例如,该书的核心观点是,道家各种思想在历史上展开的过程,并不像学界通常认为的那样,是“老子→庄子”,而是战国末期的“黄老”思想先流行开来,而后,在汉景帝时期的淮南国境内,“老庄”思想逐渐成形,最后,到了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那里,才萌生了“道家”这一观念。池田知久的种种新观点虽未能取得学界的普遍认同,但其分析材料之透彻、逻辑推理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Chuang-tzu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an analysis of the inner chapters一书的中译本——《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在2004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认为,《庄子》尤其是其内篇的主旨是心灵的转化,是从梦向觉的改变,是从低的境界向高的境界的跃迁。该书一反传统地把《庄子》看作相对主义之作的看法,对庄学研究中各种各样的相对主义解释做了细致的辨析和深刻的解剖。该书在国际汉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牛津大学前教授马克·艾文(Mark Elvin)誉为“卓越的成就”。

二 庄子齐物思想研究现状

对庄子“齐物”思想的研究有别于对《齐物论》文本的研究。目前研究《齐物论》文本的专著只有章太炎先生的《齐物论释》、陈少明先生的《〈齐物论〉及其影响》和依据牟宗三先生讲稿而整构的《庄子〈齐物论〉义理演析》,而专门研究庄子“齐物”思想的专著则尚付阙如。以下笔者着重介绍历代庄学研究者的各种专著和论文中所涉及的对庄子“齐物”思想的看法。

从字面上看,“齐物”意谓各种物都是一样的,这与一般人的观念——“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严重不符。庄子为何会有如此离奇的见解?“齐物”的深层意涵究竟如何?由于《齐物论》的语言充满了比喻性和暗示性,现成的答案无从得知,于是,这便成为历代的庄学研究者难解的谜题。自古及今,庄学研究者在对“齐物”的诠释上纷纭杂沓、莫衷一是,归纳起来看,前人的诠释大体可分四类。

第一,万物在现实上确有差别,但是,倘若它们都能够充分地实现各自的天性,那么,万物在“逍遥”上或价值上便是平等的、无差别的。这种观点由向秀、郭象肇其端。《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用了向秀、郭象对“逍遥”的一段诠释,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诠释“齐物”的思路。刘孝标云:“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曰:‘夫大鹏之上九万,尺鷃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14]这是以大鹏和尺鷃为例,说明万物虽有差别,但只要“各适其性”,那么万物在“逍遥”方面便是“齐”的。表面看来,这段文字重在诠释“逍遥”,但实则“齐物”的思路亦含具其中。故郭象又如此释“齐物”:“所谓齐者,岂必齐形状,同规矩哉!故举纵横好丑,恢诡憰怪,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则理虽万殊而性同得。”[15]此注有代表性地说明了,郭象所理解的“齐物”,是指千差万别之物如能“各适其性”,那么,它们便都可以自得其乐。这种对“齐物”的诠释与其对“逍遥”的诠释仅有一肩之隔。成玄英受佛教影响,其《庄子疏》多能突破玄学窠臼,创发新解,不过,在对“逍遥”和“齐物”的诠释上,成玄英基本上还是忠实于郭象的《庄子注》。如成玄英解“逍遥”曰“夫物之禀分,各自不同,大小虽殊而咸得称适。若以小企大,则迷乱失性,各安其分,则逍遥一也”[16],解“齐物”曰“万物参差,亭毒唯一,凫鹤长短,分足性齐”[17]。郭注、成疏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当今学界对“齐物”的主流看法与郭注、成疏几无二致,只不过郭注、成疏所着重者在万物之自得其乐,而当代学者所着重者在万物之价值实现,换言之,前者更强调“各适其性”能使万物皆得“逍遥”,后者更强调“各适其性”能使万物各自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以下试列举中国哲学领域数位知名学者的看法,以资证明。譬如,冯友兰先生发挥“齐物”之义说,“盖物之性至不相同,一物有一物所认为之好,不必强同,亦不可强同。物之不齐,宜即听其不齐,所谓以不齐齐之也”[18]。徐复观先生也说,“《齐物论》的齐物,是承认各物的个性不同(恢恑憰怪),而价值相同的齐物;是承认各完成其自己之个性,互忘而不互相干涉之齐物”[19],“戳穿了说,是对物之不齐,却加以平等观照的齐物”[20]。再如陈少明先生提出:“这种存异、求异的价值观,正是《齐物论》的思想特色。所谓‘齐’,是以不齐为齐。”[21]其所谓“以不齐为齐”即冯友兰先生所谓“以不齐齐之”、徐复观先生所谓“对物之不齐,却加以平等观照”,亦即任不齐之物各适其性,从而在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意义上齐。王博先生所谓“物是不齐的,但是如果无心于不齐的话,这不齐的物的分别于我又有何意义”[22]多少也隐含这层意思。李景林先生更加清晰地表述了这种“齐物”的观点:“宇宙间万事万物,千差万别,夭寿不同,小大各异,但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和实现各自天然的性、命,其价值便是‘齐一’的。斥鴳虽小,鲲鹏虽巨;彭祖虽寿,殇子虽夭;厉虽丑、西子虽美,但只要充分表现其性命之情,在存在的价值意义上并无不同。”[23]

第二,万物其实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差别只是主观的假相。这种观点也是古已有之,从目前可见的文献来看,这种观点至少可以追溯到支遁。如前所述,支遁以佛家的般若性空之理解“齐物”,视万法皆空,也视万物之间的差别为空,万物之间的差别为空,意味着万物在本然的、真实的意义上没有差别。可是,世俗之人为什么总是将万物之间的差别当“真”呢?依佛家义,那是世俗之人的妄想、执着所致。由于部分文献的遗失,现今可见的支遁对于“齐物”的表述并不完整,但我们可以依佛家义理大体推论如上。支遁之后,以佛解《庄》渐成风潮,以佛解《庄》者对“齐物”的诠释大都沿袭自支遁。如释德清阐发“齐物”之意曰:“今庄子意,若齐物之论,须是大觉真人出世,忘我忘人,以真知真悟,了无人我之分,相忘于大道,如此则物论不必要齐而是非自泯,了无人我是非之相。此齐物之大旨也。”[24]释德清所谓的“大觉真人”盖指佛、菩萨,所谓“忘我忘人”可被归入佛家所谓“破我执”[25]的工夫。我执属于主观的情执,人我之间的差别相即由这种主观的情执所引发,而破我执则是破除人我差别、契入空性智慧的手段,据此可知,释德清所理解的“齐物”应当同支遁类似,也是一种与空相应的境界。再如近人章太炎先生,他界定“齐物”说:“齐物者,一往平等之谈,详其实义,非独等视有情,无所优劣,盖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乃合‘齐物’之义。”[26]在这里,所谓“齐物”,不是要把一切有情众生看作平等的,而是要摆脱语言文字和分别心的束缚,认识到一切有情众生本来就是平等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泯绝人法,兼空见相,如是乃得荡然无阂”[27],这就是说,破除了我、法二执,明了万法皆空,则众生之间的差别相自然就会荡然无存。章太炎先生的这种说法仍然是从般若性空的角度讲众生本无差别,从主观情执的角度讲差别的起因。在当今学界,支遁等人所肇始的以佛解《庄》模式几乎断绝,不过,仍有极少数学者在不完整的意义上继承了支遁等人对“齐物”的诠释。如陈鼓应先生在注释“道枢”一词时说,“‘彼’‘此’、‘可’‘不可’的差别对立与纷争,乃是人的主观作用,并非客观的实在”[28]。显然,既然差别对立并非客观实在,那么客观实在的情况就应当是无差别、无对立。刘笑敢先生称庄子的“齐物”论是诡辩论,他认为,庄子诡辩的手法之一是,“把世界看作本来就是齐一无别的”[29]。方勇先生也说:“世间万物本没有差别,所有的差别都是人们站在主观立场上而得出的相对结论。”[30]陈鼓应先生等庄学研究者的看法仍然可被视为与支遁、释德清、章太炎一类,只是,抛开了般若性空,万物间本无差别何以可能呢?抛开了主观情执,又何以解释差别是因主观而起呢?陈鼓应先生等庄学研究者均未做出说明。

第三,万物彼此间既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从相同的方面看万物,则万物齐一。这种观点主要流行于当今学界。如刘笑敢先生说:“万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共性,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共性抹煞事物之间的差别,从而得出万物为一的结论,也是庄子的诡辩方法。”[31]这话在批判庄子的同时,已预设了庄子有此“齐物”的思路。杜志强博士也曾经据《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而得出过这一看法。他说:“庄子的‘齐’是有前提的,即‘自其同者视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物质性’这点上,世界万物可用‘物质’一词来涵盖,这也是‘齐万物’。”[32]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自其同者视之”近于《秋水》篇“以道观之”,“自其异者视之”则系“以物观之”,这两种观察万物的方式不仅角度不同,而且高度不同。因此,“万物皆一”是真,“肝胆楚越”是幻,“万物皆一”不是说万物仅在其物质性上相同,而是强调物与物间根本不存在任何差别,“肝胆楚越”也不是说万物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别,而是描摹观察者在转迷启悟之前所看到的虚妄之相。追根溯源地说,杜志强等人的“齐物”之说可能萌蘖于《庄子·天下》篇中提到的惠施和慎到等人。《天下》篇说彭蒙、田骈、慎到“齐万物以为首”,他们齐万物的方式大概就是基于“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的共性而对万物等而视之;《天下》篇还记载了惠施的“历物十事”,“历物十事”以“合同异”或“合异以为同”为旨趣,这“合异以为同”大概也是通过更多地关注万物间“同”的一面而达成的。

第四,物与物间的一切差别都会随着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消失。在揭示庄子“齐物”的几种手法时,刘笑敢先生还说过,庄子“利用对立双方相依互转的关系否认对立之为对立,从而抹煞矛盾与差别”[33],正含有此意。这一看法也为杜志强博士所主张。他说:“因为事物处在永恒的运作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所以,要认识事物、现象间截然区分的界限是极难的。”[34]依笔者愚见,《齐物论》所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只是要表现同一物的流转无常、捉摸不定。不同物的差别固然可以在变动中泯除,但此非庄子之言的本意。当然,杜志强等人的说法也非凭空杜撰,而是渊源有自,只不过这一渊源并非庄子本人,而应当是《庄子·秋水》篇的作者。《秋水》篇云:“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噌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这正是以争夺和禅让的可行与否会随着时势而转化来说明,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不是永恒的、绝对的,而是随时变化、与世推移的。

在以上四种对“齐物”的诠释中,郭象式的诠释始终是最主流的一种诠释,佛家式的诠释虽然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当今学界却湮没不彰,第三种和第四种诠释则是最近数十年间才流行开来的。联系文本来看,郭象式诠释的依据主要在外篇的《骈拇》《天地》《天运》《至乐》《达生》和杂篇的《列御寇》,第四种诠释的依据在外篇的《秋水》,而第三种诠释的依据甚至来自《天下》篇所提到的惠施、慎到等人,只有佛家式诠释的依据在内篇,特别是《齐物论》。如果我们承认,我们所讨论的庄子“齐物”思想是《庄子》内篇特别是《齐物论》一文所体现的“齐物”思想,那么我们就应更加重视佛家式的诠释,然而,或许是由于郭象式诠释的影响太大,也或许是由于今人对宗教式的诠释方式抱有偏见,佛家式的诠释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郭象式诠释的问题所在无须复述,尚需强调的一点是,依笔者愚见,对于宗教式的诠释方式,我们不应忌于其神秘性便望而却步,马叙伦先生曾指出,“庄子学说,似受印度哲学之影响颇深”[35],这种学说上的相似性才是决定我们是否取用佛家式诠释的标准。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1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2页。

[3]陈少明:《“齐物”三义——〈庄子·齐物论〉主题分析》,《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

[4]本书所引《庄子》原文,未加特殊说明者均出自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9年第2版。

[5]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2年第3版,第3页。

[6]刘笑敢:《从超越逍遥到足性逍遥之转化——兼论郭象〈庄子注〉之诠释方法》,《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3期。

[7]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8]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93页。

[9]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93页。

[10]支遁:《大小品对比要钞序》,载张富春校注《支遁集校注》,巴蜀书社2014年版,第491页。

[11]支遁:《大小品对比要钞序》,载张富春校注《支遁集校注》,巴蜀书社2014年版,第491页。

[12]释慧皎:《高僧传》(卷四),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13页。

[13]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第192页。

[14]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第213页。

[15]郭庆藩:《庄子集释》,第76页。

[16]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71页。

[17]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85页。

[1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19]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85页。

[20]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85页。

[21]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第49页。

[22]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23]李景林:《庄子“齐物”新解》,《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

[24]释德清:《庄子内篇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25]释德清:《庄子内篇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26]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载《章太炎全集》“齐物论释·齐物论释定本·庄子解故·管子余义·广论语骈枝·体撰录·春秋左氏疑义答问”,沈延国等点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3页。

[27]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载《章太炎全集》“齐物论释·齐物论释定本·庄子解故·管子余义·广论语骈枝·体撰录·春秋左氏疑义答问”,沈延国等点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3页。

[2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9年第2版,第64页。

[29]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

[30]方勇:《庄子学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31]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第192—193页。

[32]杜志强:《庄子认识论新探——兼论庄子认识论并非相对主义》,《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

[33]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第192页。

[34]杜志强:《庄子认识论新探——兼论庄子认识论并非相对主义》,《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

[35]马叙伦:《庄子天下篇述义》,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序言”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