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一带一路”: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
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秩序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挑战,近年来,中国一方面在国内建立自贸区,在国际上加快双边和多边自贸区谈判和建立,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另一方面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建立亚投行,以中国行动和方式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形成“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中国提出的亚投行、“一带一路”等倡议旨在支持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共同发展,它不排斥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也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一种新的经济全球治理模式的探索。
“一带一路”由“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同时涵盖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以亚洲国家为重点,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构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传统的、以市场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多边谈判和协议自贸区,在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和国家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发达国家高开放标准往往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将一些发展中国家拒之于门外。“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为重点,以不同文明和平共存、相互尊重为前提,正在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以市场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双边以及多边谈判和协议的自贸区的经贸合作模式。它更有利于推进不同历史文化、制度背景、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构建包容、均衡和普惠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
(一)产业国际投资的互惠
产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化是经济起飞的必经阶段。产业合作和相关的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带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形成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包括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尤其是一些与基础设施相关的装备制造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这些产业具备了开展跨国投资的能力和意愿。据国家商务部披露,目前中国正在全球50个国家建立118个经贸合作区,其中有77个处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3个国家。这些境外经贸合作区主要分为加工制造型、资源利用型、农业加工型以及商贸物流型四类园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35个合作区,分别位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等国。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区更是遍布沿线,包括东南亚的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南亚的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非洲的埃及、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国家。这些产业园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承接点和支点,带动相关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
(二)基础设施投资的共赢
基础设施的先行性、不可分性和准公共产品性,表明基础设施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经济处于起飞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求迫切,供求缺口巨大。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突破口,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加快生产要素流动,促进市场开放,降低经济运营的成本,同时也可以为投资国的资本和产业找到市场,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有效配置。基础设施投资还具有乘数效应,可以带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国牵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是一个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要对象的开放性多边金融机构,与丝路基金一起,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融资平台。
(三)不同文明的包容和互鉴
在古代世界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立发展的文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中国古代的造纸、印刷技术,丝绸、磁学等中华文明的成果,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对欧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丝绸之路的历史证明,不同文明之间虽存在差异,但并不必然导致对抗和冲突。“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的交流、合作和互鉴提供新的契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主张“包容、均衡、普惠”的发展理念,将“民心相通”视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提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全球治理的两种方式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全球治理的两种方式比较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已经在经济上取得初步成效。在全球经济依旧处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需求不振的情况下,2015年上半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扎实推进,特别是在投资和工程承包方面成效显著。对外贸易方面,我国与沿线国家双边贸易总额4853.7亿美元,同比下降8.4%,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25.8%。其中,对沿线国家出口2957.7亿美元,增长1.9%,占出口总额的27.6%;自沿线国家进口1896亿美元,下降20.9%,占进口总额的23.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设立企业948家,同比增长10.62%;实际投入外资36.7亿美元,同比增长4.15%。从所投资的行业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际投入外资增长幅度较大,同比增长分别为116.54%、1262.15%和150.02%。从所投资的地区分布看,上海、江苏、山东的投资占比较高,所占比重分别为22.24%、16.04%和7.84%。从国别来源看,实际投入外资增幅较高的国家有:马来西亚(增长135.51%)、沙特阿拉伯(增长697.27%)、波兰(增长3621.92%)、俄罗斯(增长129.36%)、斯洛伐克共和国(增长196.67%)。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70.5亿美元,同比增长22%,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15.3%。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印尼、老挝、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泰国等。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承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1401个,新签合同额375.5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3.3%,同比增长16.7%,其中新签合同金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37个,累计合同金额309亿美元,主要涉及电力工程、通信工程、房屋建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建设等领域;完成营业额297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的44%,同比增长5.4%。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70.6亿美元,执行金额48.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和4.1%。其中,承接东南亚国家的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0.3亿美元,执行金额29.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2%和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