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西方意象观念的异同性
中国是最早创立意象说并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象理论和非常发达的意象型艺术的国家。有人曾把我国古代的意象理论概括为这么几个要点:①意象的性质是“表意之象”;②意象创造的目的是表达“至理”;③意象的生成方式是“表意于象”;④意象有惊人的表现力和巨大的感召力等。20世纪以来,“表意之象”在世界范围内的文艺领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潮流,成为现代作家艺术家的美学追求。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从众多的艺术作品中都能体现出“表意之象”的象征性特征。例如,鲁迅的小说《药》中的“人血馒头”,揭示了一些人的愚昧和对革命者的同情。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并不是指凤凰本身,而是象征中国。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所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异化、非人化的主题。毕加索的装饰绘画《格尔尼卡》中的牛、马都各有深刻含义。
中国古代把意象理解为“表意之象”,通过“象征”实现“立象以尽意”之目的。在艺术创作中,意象又可以分为“象征意象”和“浪漫意象”。象征意象与浪漫意象在本质上都是“表意之象”,只是两者在取材上有所不同。象征意象的基本手法是象征,其取材偏重于客观(除抽象型符号式象征外),浪漫意象则偏重于主观。象征意象的基本手法是通过意念与物象的对应关系来暗示出某种思想,而浪漫意象的基本手法则是通过想象和幻想,求得现实与理想相统一。例如,狮身人面像,以人首象征人的精神,以兽身象征力量。带翼女神象征着人类理想中的自由和正义;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身,中国人常常自称为龙的传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并不是指他是一个神猴,而是作者和人民某种理想的体现。虽然这些艺术形象都具有浪漫性特点,但两者有着明显不同之处。前者是以象征的手法暗示出来的,后者则是以浪漫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一般来说,西方的艺术创作多采用象征和暗示,中国的艺术创作则多偏于浪漫。总之,象征意象和浪漫意象是两种不同艺术形态的反映。
从根本上讲,意象的本质在于“意”,不论是象征意象还是浪漫意象,这个“象”不过是思想的载体,形象本身并不能决定意象的本质。如《变形记》中的大甲虫,这一艺术形象从性质上来说是一种“表意之象”,即“意象”。这种意象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可以称为象征意象。有人解释说,这只大甲虫肚子上的甲壳象征着腹背受敌,腿多而细象征着格里高尔忠于职守,疲于奔命,腿都跑细了,恨不得长上无数条腿。这种象征的暗示性是在不言中达到的。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不曾有的,而是人们通过想象虚构的。虽然他们不是对现实对象的再现,却都是人们对现实对象想象或幻想的反映,都是根据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创造出来的,所以这些都是具有浪漫意义的意象。
意象在艺术创作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意象论源于中国,但在近代西方,这一审美范畴已经广泛引起关注,西方的艺术创造中更是早已体现出这一审美观念。在西方的艺术创作中,无论是象征型艺术还是浪漫型艺术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因为艺术创作永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必然体现着艺术家的某种思想和追求,“立象以尽意”,这是意象产生的前提条件。
[1] [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79页。
[2] [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