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意义
考虑到中国经济对外仍将遭受欧债危机持续、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等诸多挑战,对内又面临经营成本全面上升、转变增长方式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均明确强调,我国应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当前,一方面,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增长正在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但是,另一方面,伴随着消费与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十二五”的前四年,中国出口月度同比增速整体呈现出持续下滑的基本特征。虽然中国商务部编制的《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仅将“十二五”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目标定在年均10%,但开局至今的出口平均增速还是远低于这一水平(进口平均增速更低)。那么,中国扩内需与促出口之间,是否存在“内需压力假说”(江小涓,2007;Berman et al.,2011 等)所强调的,资源转向满足扩张的国内需求后,出口会相应减少,从而不可兼得的情况呢?
现有针对中国出口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视角大多是从出口总量、结构(如不同技术含量贸易品比重、二元边际、专业化道路、价值链等)的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出发,与之对应的政策,多着落在如何提高出口竞争力和贸易增加值等上面,缺少从企业动态视角的研究;事实上,以企业进入、退出(或称企业更替)和企业扩张、收缩为特征的企业动态,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Cabral and Mata,2003)。虽然,基于异质性贸易理论的文献,确实是从企业生产率、规模等存在巨大差异的事实出发,去研究企业出口行为、贸易利得等问题,但与新贸易理论类似,都无例外地采用边际成本不变假设,忽略了国内外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无法控制供给面因素,特别是内需变动,对出口的影响。这导致我们在影响出口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及其内在联系机制等核心问题上,缺乏科学的理论和来自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支撑;从而,无法依据我国企业动态、内需及出口等方面的事实,以及最近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协调拓展内外需”精神,对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的贸易战略作出科学判断和对应调整。
总体而言,在理论层面,针对企业在生产率和规模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事实,本书立意在以异质性贸易理论,拓展出口影响因素研究;核心贡献在于,放松新贸易理论和异质性贸易理论通常采用的边际成本不变假设,使后续研究可以在更符合现实的、内外部市场相互联系的前提下,构建系统分析外需、竞争力、内需等影响出口的理论框架。在实证分析方面,项目的核心贡献在于,严格推导并测度企业进入、退出、扩张、收缩(不仅仅是进入与退出)影响出口的程度;利用中国企业和产业层面数据对中国的出口决定方程进行经验估计。实证研究中特别重视的细节还包括:通过科学严格的步骤,建立不同层次数据与CEPII BACI数据、中国海关八位码产品分类贸易数据的对应;构建能同时控制替代效应和进入退出效应的出口价格指数等。从实践的角度,基于企业动态的全新视角,项目的研究能从经验角度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动,对中国是否存在“内需压力假说”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科学判断;能系统分析和论证外需、竞争力、内需等变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中国出口变动中、来自不同形式企业动态贡献的影响和具体机制,并提出建立在这之上的、能有效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建议。所以,本书具有重大的理论、应用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