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杭州市富阳菖蒲村 菖蒲纸
“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富阳手工纸一度誉满京都,源远流长。其主产地以小源山、大源山、壶源山等地为主。小源山是富春江的源头之一,因其山坞浅一些,水源小一些,故曰小源山。在小源山的源头上,有一个菖蒲村,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为坑口,东西有十湾九坞,有名的、没名的山连着山,湾连着湾,一湾一坑,坑里水流清澈激湍,终年流淌不断。坑边皆长满菖蒲草,菖蒲坑村名亦由此而来。菖蒲村是小源山里一个较大的古村落,整个村庄地域面积不大,约为5.5平方公里,而毛竹山面积却有6300多亩,全村共有农户430户,常住人口1139人,主要为丁姓和李姓两大族人。2014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立为历史文化村落。
据丁、李两姓家谱记载,菖蒲村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因为菖蒲村除了拥有丰富的竹资源和高质量的水资源,这两大做手工纸的必备条件之外,无一亩田可种,没有一分地可耕,只能种些瓜果蔬菜之类的东西,所以祖祖辈辈、代代相传,都以纸为业,以此为生。菖蒲村手工做纸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阶段。
笫一阶段(1950年之前)。所有竹山为少数几户“槽户”所有。大槽户五、六厂槽,有竹山几百万斤;小槽户一、二厂槽,有竹山几十万斤。由少数人组织生产销售,绝大部分村民做长工,打短工,挣工度日。那时的纸产品种类甚多,主要有元书纸、超级元书纸、昌山纸、折标纸、84黄纸、部配纸、海方纸、本报纸、标黄纸、绿报纸、产黄纸、佛标纸、46平纸等,其中昌山纸、部配纸、超级元书纸是优质书写纸,是明清两朝科举用纸,享誉华夏,销售渠道顺畅。
笫二阶段(1950—1978年)。菖蒲坑的竹山为集体所有,当时分为七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有四五厂槽,常年组织生产,每厂社员为集体打工挣工分。生产队每过10天,就按每10个工分发放7角人民币预支工钱。到了年底,要等到所有的纸运到供销社卖掉了,生产队才根据总收入进行年终算。
第三阶段(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的竹山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山、竹由私人管理,这叫承包。这是菖蒲坑手工纸的鼎盛时期。虽时间不长,但槽厂之多是历史之最。家家户户办槽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齐“参战”。可谓千槽百厂,“千军万马”,热闹非凡。一旦天气晴朗,土纸漫山遍野;如果遇上一阵风,或一阵雨,那将弄得全村人人手忙脚乱,抢收纸头,场面甚是壮观。
随着现代纸业对传统做纸的冲击,过去的槽厂煏垅、场宕漾滩大都已荡平,其上面盖起了新房子,那种喧闹的场景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幸运的是,如今还有1户老小仍在做着祭祀用黄纸,使得菖蒲村手工纸的制作技艺没有失传。要知道,做一张手工纸并不容易,其工艺十分繁杂,技术要求也很高。就拿做一张纯竹浆的手工纸来说,它的工艺流程一般就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砍竹:每年小满以后黄梅时节,待到嫩竹放枝,笠壳脱尽,竹叶未放,开始砍竹。先把部分嫩竹写好字号,叫捏釉。把没有字号的嫩竹砍倒,竹梢朝下捆紧,每捆300斤左右,拖下山来,叫“放竹榻”,拖到“马场”堆齐。
二是削竹:先是“钉马”,然后四人配合,一个砍青,把嫩竹砍成2米一段,堆齐;一个把竹段削白,皮青1厘米左右,把白竹筒交另一人甩破敲细,叫敲白;第四个人把白坯、皮青、竹梢分类堆放或晒干。削竹师傅俗称第一桩头。
三是办料:把削白嫩竹办成白料,竹梢、皮青办成抄料。办料工艺更复杂:
砍料:把白坯从场宕内撩起,把2米长的白坯砍成6段,一个妇女递料,一个人用段刀砍断,放在四脚朝天的砍料凳上,满了捆好,成为一页白坯,砍料师傅俗称为第二桩。砍好的白坯挑到皮喔边上。
淹料:浓度要掌握,先根据灰镬的大小,将石灰按页料的多少配比倒入灰镬,用水化开,遇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量,且温度之高,灰浆浓度淘推均匀,浸下的页白料表面觟沾涸,又能自然流入页料中,然后堆放好“灰竹蓬”,灰竹蓬堆放整齐包好。避免受风吹雨淋,防止太阳暴晒,保持湿润使石灰的化学起到作用。
入镬:虽是烧煮前的工序,但它的操作要领是独有的,也是富阳造纸文化技艺宝贵之处,特别是大盘心入镬。这是运用古代建筑学工艺中的静态结构,改变成动态原理生产作业,入镬的紧密度与经济利益有关,所以入镬师傅技术要高,入得紧可多入页料,少注水,可省柴。入好要烧三天三夜煮沸,还要焖上几天。
出镬:把煮熟的页料一页一页拿出来,抛入漾滩漂池里。
翻滩:翻滩是完成洗净原料上的残存灰浆,漂去石灰的碱性苦汁,达到弱碱性目的过程,因为漂洗净与不净,关系到原料的质量。翻滩要用勺不断用水浇冲直立的页料,经四五天的轮番浇冲漂净。
淋尿堆蓬:本工序关系到原料成熟度的均匀和发酵速度,用一只较大的木桶,先倒入人尿,再把洗净的页料放入浸泡一下,拿起立干,然后堆好蓬,以前用干草毛盖好,以便快速发酵。
入场宕:入场是进入仓储,虽说是仓储,但相当独特,是在水中储存,在清水中不但料储存时间可长,同时还能将发热转色的液渍在水中淡化,可提供纸张颜色。
最后是做纸:做纸的工艺主要有雙料、抄纸、晒纸三道工艺。
1.双料:先把原料从场宕中撩起然后放在木榨上,把水榨出,用手掰成三四段,放入“桥堆”里(桥堆是古人用木杵舂击石臼或白臼,加工谷物的器具,建造时因掘地安放木臼架上木杠,杠端安装石杵,用脚踏木杠,使杵起落舂击谷物),两个人用脚称起称下,把料双细。双料在手工造纸工艺技术中位置相当重要,有“三分做纸七分双料”之说,料双的细腻均匀关系到纸张的内在质量。“堆头清,拨碓匀,四角净,脚头足”,脚头越足,纸张面越光亮,留墨性越好。
2.抄纸:先把舂好的料倒入槽桶,用槽耙淘匀,然后可开始抄纸,抄纸师傅技术好与差对抄出来的纸厚薄,均称,好不好晒关系密切。“落水”深度力度要到好处,推水翻滚,使纤维不易快速沉淀,不能一边慢一边快,起帘放到纸桩要手脚协调,帘与纸接触纸桩前,碰梢先碰上定桩,榨出水分,榨纸要十分小心,不能过急,这就是第三桩。
3.晒纸:以前是在煏垅里晒纸,把纸烘干,煏垅有泥煏垅,铁煏垅。泥煏垅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淘汰,改为铁煏垅。一厂槽有两个晒纸师傅,一条煏垅有两面,各人一面。烧煏者每天很早把煏垅烧热,温度在60至70度,把火焖在煏垅里,可延迟温度下降,然后可把纸晒煏上去晒干,晒纸师傅的脾气要好,不能急躁,心要细,对每一张纸都要小心翼翼完整地牵离纸仝。煏上干燥后揭下装齐收好,100张为一刀,元书纸50刀为一件,捆好,表面磨光,敲上字号,如此,方可出售。
菖蒲村的手工造纸代代相传,虽如今濒临灭绝,但在各级政府与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菖蒲村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之际,积极组织和协调有关专业之士,着手选择遗存的老槽厂、皮喔、场宕等造纸场址,以及一些古井古建筑,收集和修复一些传统造纸工具,恢复和展示其制作流程,古老的手工纸这一“非遗”技艺将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