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经济改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欧元对欧洲本身和外部世界的重要影响

欧元是欧洲一体化伟业中的一项目前尚未最终成功,但将来很有希望获得成就的大业,因此,在讨论欧元对欧洲本身和外部世界的影响问题时,具有某些不确定性。尽管如此,欧元的重大影响在许多方面还是清晰可辨的,主要是:欧元将促进欧洲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将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欧元是促使欧洲改革的催化剂,以及给世界经济特别是国际货币体系注入重要的新元素。

(一)欧元将促进欧洲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而欧元自身也需要得到后者的支持

冷战后欧洲的政治稳定主要取决于欧洲联盟的健康发展。欧元正式流通象征着欧洲联合事业的巩固与进步,意味着欧洲联合与欧洲改革将得到新的有力推动,预示着欧洲联盟吸引力的进一步增强,欧洲将比过去更加牢固地聚集在欧洲联盟的金星蓝旗之下。

至于欧元促进欧洲经济繁荣,这首先来自它的直接影响:欧元区内货币汇率风险的消失、兑换费用的节省、相关财务成本的降低、各国严格遵守《马约》规定的条件而形成的相对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欧洲中央银行推行的低利率政策等等,都有利于欧洲的经济发展。此外还有人认为,随着“隐藏”的欧币马克、法郎等被迫拿出来使用,经济可能增长。其中一些来路不明的钱会被用来购买艺术品、新厨具等,而不是换成崭新的欧元。在欧元区外的货币必须花掉或换掉。梅里尔·林奇判断大约有500亿欧元(约450亿美元)会通过这种方式注入经济,可为2002年的经济增长拉动0.8%。[8]不过这种一家之言尚待证实。其次,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欧元正式流通,始于1993年的欧洲统一市场将进一步得到完善,欧洲金融市场也将逐渐统一建立起来。这对欧洲经济前途关系重大。迄今为止,欧盟与欧元区内价格差很大,例如治疗癌症和流感的药物在英国的售价要比希腊和葡萄牙高出60%以上,一般商品差价在30%-50%之间。[9]统一货币将使价格透明度大大提高,企业竞争更加激烈,效率得到提高,竞争力也会改善。欧元对区内贸易影响,人们作出了不同估计:由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学家安德鲁·罗斯领导的一项研究认为,建立单一货币会使欧洲内部贸易量很快翻番,甚至增加到原来的3倍;而法国经济学家叙布拉马尼安·郎冈则认为,由边界造成的多种不连贯性(包括行政规章与标准、社会与宗教现象、地理与自然资源等能力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与基础设施、信息差异、语言障碍等等)不会随着货币统一而自然消失。欧洲人还需要作出努力。[10]第三,究竟欧元能在多大程度上促成经济繁荣,关键在于它在欧洲联合与欧洲改革两方面能起多大作用。世界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在这一问题上几乎观点一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欧元今后作为国际货币的前景如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欧元区国家能否达到美国的投资收益率。”同时,“欧元区国家必须消除它们在法律和法规方面存在的差异”[11]。货币学家罗伯特·芒德尔2002年1月9日在对法新社记者谈到欧元时说,未来,欧元对美元的比价将取决于这些货币克服各自弱点的情况。美国的主要弱点是国际收支逆差,欧元的弱点则在于欧元区各国政府“过于开支”的倾向。经济学家丹尼尔·平托前不久发表了题为《缺乏欧洲主权的欧元作用不大》的文章,分析了为什么欧元难以抗衡美元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存在着政治与金融两大“真空”。他认为,政治上的真空是目前对欧元的最大威胁。当上万亿美元每天以光速通过世界每个角落的电脑系统进行交易时,信用就是经济决策者和中央银行家们的主要武器。任何中央银行(包括美联储)的现金储备在国际金融流动中只是沧海一粟,无法成为支撑某种货币或某个股市的有效工具。在美国,信用是熟练地建立在美联储和财政部负责人紧密合作的基础之上的。格林斯潘和保罗·奥尼尔联手创造了融为一体的经济和货币政策。相比之下,新生的欧元是个“孤儿”。围绕欧元的金融真空更为严重,因为它影响到欧洲资本主义的结构。与美国的一个明显对比是,欧洲大多数国家仍然实行由政府控制的退休机制,因此无法依靠大批的公共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养老金管理机构。在欧洲,盎格鲁-撒克逊人,主要是美国人的公共机构填补了这个缺口,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有时在工业部门持有相当大的股份。欧洲股票市场40%以上的股份是由盎格鲁-撒克逊投资者控制的。这种新的统治打破了欧洲资本主义老式的、小团体性质的模式,带来了几年前还不可思议的一种新的企业精神。但它同时也加深了欧洲和美国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这种状况往往会有损于欧洲公司。在遇到当前这样的经济衰退时,欧洲公司还缺少它们的美国竞争者在结构和文化上的灵活性,即通过大幅度调整员工数目形成快速应付的能力。结果它们受到了不公平的处罚。在欧洲,缺少有力的国内投资者基础意味着全球金融市场对欧洲公司来说不再是一个平等的竞争舞台。[12]德国慕尼黑ifo经济研究所所长汉斯-韦尔纳·西恩在对欧元正式流通后欧元汇率的走向作估计时说:“在现钞转换后,欧元将迎来一个强势期。”[13]原因是:逃税者把大量的黑钱投资到了美元之中,以便他们在欧元转换时不至于被财政局逮住。此外,有许多东欧人把德国马克换成了美元,这是因为他们还不相信欧元。但当共同货币实实在在存在后,人们的信心会增加,由此流动资金又会回流到欧元区。不过,西恩更一贯强调必须致力于改善德国和欧洲经济的基本面,特别是必须大力改革劳动力市场等等。

(二)欧元将进一步推动欧洲联合和欧洲改革,而欧元自身同样也需要得到后者的支持

1.关于欧洲联合(欧洲一体化)

欧洲联合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在取得步步进展且有进一步发展趋势,表现在:

——欧洲一体化的性质长期来在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二战”后欧洲联合始于法德和解。选择斯特拉斯堡这个欧洲伤口最深的断裂处,设立欧洲委员会(它现有成员国43个)的总部,作为一个联合的和平欧洲的象征地,真是一种绝妙的安排。而今,欧盟已发展成为一个联邦主义、邦联主义和自由贸易联盟的混合体,其中联邦主义的因素在逐渐增多。欧元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一个最新的、最凸显的、最有说服力的体现。虽然也许500年之后欧洲也不可能出现象像利坚合众国那样的欧洲合众国,但合众国的因素会在今后进一步增加。2004年新一轮政府间会议可能会成为一个转折点。

——欧洲一体化的涉及领域在明显扩展。欧洲联合的开拓者,在“二战”后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从经济到政治的一体化道路,迄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签订《马约》以来,经过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2000年12月的尼斯会议和2001年12月的拉肯会议,在“经济欧洲”正在向统一市场与统一货币深入发展的同时,“公民欧洲”、“社会欧洲”、“政治欧洲”、“军事欧洲”乃至“大欧洲”也日益被提上议事日程。在这里,2001年12月15日通过的《拉肯宣言》值得一提。欧盟各国首脑在该宣言中宣布成立新一轮欧盟机构改革的筹备机构——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它将于2002年3月1日开始工作,其主要任务是,第一,对欧洲政治前途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将于2003年底或2004年初举行的下一届欧盟政府间合作会议提出政策建议。第二,根据2000年12月尼斯欧盟首脑会议的安排,欧盟国家将于2004年再一次修改欧盟条约(这将是继1985年《单一欧洲法令》、《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阿姆斯特丹条约》之后的第四次修改),以明确界定欧盟机构和各成员国的权利范围。第三,使欧盟及其条约更贴近欧盟的普通民众。显然,欧元问世和欧盟所面临的新形势将促使欧洲一体化进一步深入发展。

——欧洲一体化在机构、机制方面也在逐步改善。机构、机制改革,统一市场与统一货币的日渐进展,使欧盟进一步向着制度化甚至宪制化的方向发展。在1999年初欧元已作为账面货币问世的背景下,2000年12月的尼斯会议为欧盟的机构、机制改革提出了初步框架。第一,关于欧盟委员会席位问题。会议商定,欧委会的规模将随着新成员的加入而扩大,暂定每个国家各占一个席位。德、法、英、意、西班牙五大国也是各出一名委员。随着欧盟的逐步扩大,委员达到27名后,再商议是对委员人数加以限制,还是由成员国派人轮流担任。这种安排显然是迫于小国的压力而作出的妥协,对小国而言,有委员名额,不仅关系到有机会对欧盟施加影响,而且象征着国家尊严。第二,重新分配各成员国在决策结构部长理事会的表决票数。尼斯协议制订了一套复杂的数字,规定了各国在以多数表决制进行决策时应当拥有的相对权利。它考虑到了人口因素,以保护大国利益,避免众多小国入盟后仅以国家个数计票,大国容易被多数票击败。据此,德、法、英、意掌握的票数各增加了两倍,各29票,西班牙27票,荷兰13票,爱尔兰和丹麦各7票;在未来的成员国中,波兰加入后,将拥有27票,马耳他最少为3票。当成员国数目达到27个时,总票数将为345票。德国放弃了要求增加投票权以反映其人口较多状况的立场,但在其他两方面得到了补偿:一是决策投票时要考虑到人口因素。由于上述安排仍对小国比较有利,因此协议中写入了一个被称为“人口净值”的条款,规定一项决策必须得到至少占欧盟人口62%的国家的批准,这样,德、法、英联手就能阻止任何一项决策。二是德国还将在扩大后的欧洲议会中获得更多的席位,即在738席位中占到99席,而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均为74席。第三,增加有效多数表决制。20世纪50年代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的一般是“一致同意”制,后来逐渐引进某些多数表决制,以提高决策效率。尼斯会议前,这个比例是71.2%,现在定为73.9%,即一项措施必须得到255票才能被通过。为了保护小国利益,尼斯协议还规定,必须得到一半成员国以上同意才能通过一项决策。同时,把采用有效多数表决制的事项扩大到约40项。但在某些领域,各国还是坚持保留本国一票否决权。例如英国坚持要求保留在征税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否决权,德国保留了在避难和移民问题上的否决权,法国把文化和音像服务排除在有关商业政策的条款之外,西班牙要求欧盟到2007年再决定是否对地区援助采用有效多数表决制。第四,关于“加强合作”问题。欧盟某些国家在各种领域推进一体化的观念在尼斯协议中得到正式认可。这就是说,有些国家可以“先行一步”。事实上,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已经这样做了。今后“加强合作”将进一步扩大到其他领域,并且只需有效多数表决制度做出决定,其他不愿参加者无权否决。而且,这种“加强合作”可视不同领域而出现不同的利益组合。

尼斯会议的上述决定把欧盟的深化与扩大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此次会议开了4天,是43年来欧盟最长的一次首脑会议,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了问题的复杂性。协议内容纷繁复杂,其实际操作效果尚待观察。还有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如权利隶属问题、德法矛盾、德法与英国矛盾、大国与小国矛盾、某些公民舆论反对欧洲一体化问题以及土耳其候选国资格问题等等,都将留待以后甚至2004年再议。欧元正式流通将会加快这一进程。

——欧洲一体化的地理范围一次又一次扩大,今后几年将经历第五轮扩大。从2003-2004年开始,东扩与南扩的结果,将使欧盟在今后10-15年内成为一个拥有至少27-28个成员国、土地面积500万平方公里、人口5亿、GDP11万亿美元的世界上购买力最强的一体化地区。目前欧盟正在同12个国家进行入盟谈判,按照进展程度高低排列,它们依次是塞浦路斯、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捷克共和国、立陶宛、波兰、拉脱维亚、马耳他、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其中除了最后两个国家,其他10个国家均认为自己会在不久之后成为欧洲联盟成员国。而欧盟则认为,31项入盟谈判议题必须逐项进行、完成,如农业政策、结构政策等等;目前,所有申请国均已符合入盟的政治标准,然而符合经济标准的只有马耳他和塞浦路斯(截止2001年11月)。欧元正式流通将大大增强欧盟的吸引力。

2.关于欧洲改革

在过去的1/4世纪中,欧洲社会渗透着惰性,欧洲经济缺乏活力。因此,欧洲社会-经济迫切需要进行改革,特别是制度性改革。欧元正式流通将为这些改革提供新的强大动力,而欧元自身也需要得到这些改革所带来的进步成果的有力支持。

欧洲的制度性改革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欧盟与欧元区的机构、机制和立法等方面的改革;其次是欧盟与欧元区国家对这些改革的适应性调整,其中包括把众多的欧盟法真正转化为成员国的国内法;再次是欧盟与欧元区各成员国内部的经济改革。

欧盟与欧元区的机构、机制和立法等方面的改革,目标是适应欧洲一体化深化与扩大的新形势,以进一步推进欧洲联合的进程;其达标手段主要是通过修改欧盟条约,包括围绕为真正实现统一市场与统一货币所作的各种立法和机构机制调整。欧盟条约的四次修改意义深远:第一次于1985年公布《单一欧洲法令》,为1993年建立欧洲统一市场奠定基础,并为后来的统一货币提供了必然的发展逻辑;第二次1991年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领导人决定为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而努力,使1999年欧元作为账面货币问世和2002年欧元正式流通成为不可逆转的事业;第三次1997年通过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它使《马约》得到补充、完善和更加平衡;第四次是指拟在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举行的新一轮政府间会议,它将对欧盟条约作出新的修改,使欧洲的政治前途更加明确。

欧盟与欧元区国家对欧盟与欧元区一级机构、机制和立法等方面的改革所作的适应性调整已经取得巨大进展,但现状还不十分令人满意。虽然欧盟各成员国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经济立法来自欧盟总部,但实际上在欧盟范围内迄今尚未建立起真正统一的市场机制。对此,欧委会2001年4月17日发表专门报告,批评成员国经济改革进展缓慢。欧委会在报告中对15个成员国改革市场机制的情况进行了评估:在可量化的36个改革项目中,仅有20项,即占55%的项目能在2001年6月前按预定的时间完成。所幸的是,欧盟成员国都仍在为建立真正统一的市场而继续努力,例如进一步开放能源市场(目前“开放度”约为20%-30%),把加快金融市场一体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议事项目(欧元正式流通势必加速这一进程),调整已经不堪重负的欧盟农业政策(2001年欧盟总预算为930亿欧元,其中用于农业的占去了430亿欧元),通过立法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以适应“新经济”进步的需要,如此等等。

欧盟与欧元区各成员国内部的制度性的经济改革主要涉及下述五个方面:

第一,调整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在这方面,欧洲国家的普遍选择是:“多些市场,少些国家”和“改进国家,改进市场”。其主要办法是“自由化”(打破垄断、开放市场、放松限制、促进竞争)、私有化和调整国家作用。例如,自2000年以来,欧盟各国3分钟以内的国内通话费下降了11%;10分钟以内的国内通话费下降了14%,[14]这是由于目前欧盟电信市场上各国电信垄断的状况已被打破,多家电信公司同台竞争的结果,它不仅使价格更为合理,而且服务也比过去更加周到。

第二,调整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适当放松政府对企业创业、开业和营业的限制,减少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减税。例如,在德国正在实行的税务改革中,有一项条款,允许公司出售在其他公司拥有的股份时不必再缴纳资本收益税。这项改革将会促使德国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因为德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含有因长期拥有其他公司的股份而形成的巨额隐形储备。例如,当初1974年以每股相当于8欧元购买的西门子公司的股份,如今在购买者的资产负债表上体现出来的仍是每股8欧元,尽管其价值实际已上升了许多倍。在实施税收改革之前,人们不愿出售这类股份,因为资本收益的50%要缴税。今后出售这类股份将享受免税。考虑到德国股市目前约有一半股份属于交叉持股,一旦对有关法律加以修改,这部分股份将可以转卖。这就是说,今后几年随着资产交换和重组,将有高达5000亿欧元的股份可能易手。从理论上说,由此带来的效益将意味着德国可能使其较低的投资资本平均回报率有所提高。这将对整个欧洲也有利。[15]

第三,调整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保留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理念和核心部分,排除滥用,节减某些福利项目。欧洲国家平均约占GDP30%的社会福利费用不仅财政上难以为继,而且使欧洲更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挑战。欧洲的主要问题是创造就业机会不足,高昂的工资成本使公司不愿雇用新的员工,宽厚的福利补贴使失业者不愿去寻找工作。据欧委会报告,在比利时、法国、德国和奥地利,15-64岁的人口大约有一半接受政府补贴,而美国的相应数字仅为欧洲的一半。[16]欧洲是到了该减少滥用社会福利制度的时候了。

第四,调整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增加灵活性、自愿性、多样化,同时继续顾及“社会平衡”。僵化的劳工市场,或许也是形成欧洲社会惰性的因素之一。人们正在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加以改革。目前,在德国3250万雇员中已有630万人是非全日工,他们在就业总人口中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14%上升到2000年的20%。2001年元旦,德国一项新法律生效,联邦政府想通过该法律来促使未来10年内非全日工所占的比例上升到30%。[17]

第五,发展“股东文化”:欧洲的“股东文化”不及美国发达。欧洲各国的股市加起来大约只及美国的1/3-1/2。2000年年中,在欧元区,股票价值在家庭财富中仅占5%左右,而美国为1/3左右(1999年美国家庭总资产净值38万亿美元;同年底,美国家庭直接拥有或通过信托基金、养老金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间接持有的股票资产余额共计13.2万亿美元)。[18]近几年来,欧洲“股东文化”发展迅速,但与美国相比,依然落后。据高盛公司报告,持有股票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比例,在美国为50%,德国为17%,法国为20%。欧洲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较少通过有价证券市场(股票和债券),这一方面固然使欧洲企业相对降低了一些风险,但另一方面这也成了它们失去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欧元正式流通和欧洲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这种局面将会逐渐改观。

(三)欧元与外部世界

欧元对外部世界影响的正负大小,主要取决于欧元及欧元区在上述诸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程度。同时,欧元也需要得到外部世界的支持。

1.欧元给包括国际货币体系在内的世界格局注入了新的因素

欧元作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也是欧洲人对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作出的一个反应。德国前总理科尔在欧洲领导人1998年5月3日作出了批准11国从1999年起启用欧元的历史性决定时说,货币联盟是我们对全球挑战的回答。这种回答和反应,不只是“防御性”的,即遏制欧洲竞争力的滑落、抵御对欧洲福利制度的挑战以及阻止欧洲在全球经济地位的进一步相对下降,而且也是为了追求加强欧洲在全球的经济存在与政治影响。欧洲自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但在当今的国际格局下,欧盟的存在与发展壮大也关系到世界和中国的利益:第一,欧盟的存在与发展,给世界和中国提供了另一种可供参考的模式,包括社会模式、地区内国家间合作的模式以及地区间关系的模式。第二,欧盟的存在与发展给世界与中国提供了多种选择,不仅在政治安全方面,而且在经济货币方面。第三,欧盟的存在与发展给世界与中国提供了一种较为平衡的世界格局。它有助于遏制独家称雄,有助于减轻日益变得危险的经济上,特别是“政治上”的两极分化,有助于增进国际秩序的民主性和合法性。第四,欧盟给世界和中国提供了一个应予重视的塑造“全球秩序”的思路方案。诚然,欧盟首先也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其中的一系列积极因素,找到共同语言。第五,与欧元正式流通相联系的欧洲在经济、联合与改革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将会给欧洲与世界和中国相互之间提供争取许多实际经济利益的机会。

欧元也给国际货币体系及其改革注入了一个重要的新因素。虽然美元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国际主导货币,但欧元决不是附庸,它将日益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一根重要支柱。历史证明,一种货币的国际意义是逐步形成的,那种一开始便期待欧元启动就能迅速对美元形成真正的竞争,实际上是夸大了这种意义。但是,欧元的路子是正确的。事实上,价值已达7.5万亿美元的欧元债券,已经成为世界大牌融资工具。欧元正式流通后,它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货币,美元将面临一个逐渐壮大的对手的挑战。那种仅以最近几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相对疲软来判断欧元的观点,大多都是出于生意人一切都是为了赚钱的思想。历史还表明,世界由一国货币主宰是维持不了多久的:显赫多年的英镑终因无力兑现黄金而退落;不可一世的美元也终因相似的原因而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再经历危机。大约仅占世界经济总量1/4的美国(由于近些年的高估美元,按美元计算,有人认为美国经济目前占到世界经济的1/3)、经常项目收支逆差超过GDP4%的美国、对外净债务数以万亿美元计的美国,不可能由它的货币长期独家左右世界。相反,世界大多数人都承认欧元有巨大的潜力。对此,“人们需要耐心”[19]

2.欧元正式流通,不仅会加深与扩大欧洲地区本身的一体化进程,而且还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地区化”热潮

冷战消失后,人们原本以为,欧洲会从苏美争霸对象的第三者变成欧美直接面对面的第二者,欧洲的地位将会提高。但是后来的事实表明不尽然。特别通过“9·11”事件,北约被撂在一边,欧洲国家的主动响应“拔刀相助”遭美国冷遇,欧盟大国各自为政而且缺乏军事政治实力,所有这一切都在促使欧洲人反思,欧洲一体化的深化与扩大进程必须加速,欧洲改革必须加强,而欧元将为此提供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世界其他地区也会从中得出包括加强本地区合作等的重要结论。

欧盟一般也支持别的地方“地区化”进程,例如建立有效的东亚地区的合作机制。欧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第一,欧洲人愿意看到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是欧亚关系的关键性基础。第二,东亚地区合作有助于该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进步,并逐步走向富裕。欧洲在亚洲所寻找的伙伴国家是那些能够与之保持富有成效的经济关系的国家,而保持富有成效经济关系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达到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第三,东亚合作有助于推进市场自由化。这就是为什么欧洲国家赞成亚洲国家加入OECD或WTO。第四,“9·11”事件后,各国都处在政治上重新定向的阶段,希望其结果是加强彼此间的合作。而欧盟除了同亚洲各国分别打交道之外,它作为一个整体,更愿意同也作为一个整体的合作的东亚打交道。[20]

3.欧洲货币统一为世界其他地区考虑货币联盟与合作开创先河,提供了一种“榜样”的力量,包括给亚洲也提供了一种参考

至于在欧洲地区将更是如此。在地区货币合作问题上,人们不仅应看到阻力,更应发掘潜力。看看美国,“它的13个州于1791年创立了美元,当时各州之间的差别比我们现在欧元区12国之间的差别还要大。可是美元一直用到了现在”[21]

4.欧元对外部地区的经济影响

在外贸方面,有利因素是:欧元有助于欧洲经济繁荣,可望增加世界其他地区对欧出口;简化了贸易手续;方便了贸易结算;汇率风险集中,财务管理得到简化。可能的不利因素是:欧元区、欧盟内部竞争加强,竞争力提升,使局外人更处于不利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威胁,例如随着价格透明度提高,欧洲人更容易找到反倾销借口;需要支付一笔与货币转换有关的费用;过去在欧洲地区可以采用的差别价格策略难以为继;经济形势意外恶化等等。在直接投资方面,随着欧洲统一金融大市场的形成,投资可能更多转向区内;但另一方面,规模巨大、效率提高、流动性好、利率低稳的资本市场也将促使企业考虑长期投资计划,包括对外投资。在商业银行贷款方面,由于汇率风险消失,更乐于在欧元区内贷款;但另一方面,随着区内金融一体化,商业银行将大规模重组,它们的规模和对外贷款能力都将扩大。在金融市场筹资方面,由于汇率波动的风险分析难度大大降低,将会出现更多形式的投资者和金融工具,整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增加,市场容量扩大,从而为外部机构、企业筹集资金提供更加广阔的场所,同时由于欧洲中央银行推行低利率政策,发债成本较低。

总之,欧元正式流通为欧洲经济、欧洲联合、欧洲改革以及外部世界倡导出一系列新的主题;同时,在这些新的主题背后潜伏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也可能会唤起一系列新的敏感。但是笔者相信欧元终将成功,人们只是需要耐心,而且可能还是较长时间的耐心。

(本文首发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月刊)2002年第4期头条,发表时题目被改为《如何认识欧元》,且有删节)


[1] [美]《国际先驱论坛报》2001年12月29日文章《欧元唤起欧洲统一之梦》。

[2]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1年12月1日欧元系列文章之一《进展中的工作》。

[3] 参见[德]克劳斯·吉林《灵活性原则》一文,刊于[德]维尔纳·魏登费尔德等主编《欧洲联盟与欧洲一体化手册》,赖志金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77-83页。

[4] 参见[德]约瑟夫·雅宁《欧洲联盟的未来》一文,刊于[德]《德国》杂志(中文版)2001年12月-2002年1月一期,第36-40页。

[5] 参见[德]克劳斯·吉林《灵活性原则》一文,刊于[德]维尔纳·魏登费尔德等主编《欧洲联盟与欧洲一体化手册》,赖志金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77-83页。

[6]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欧洲需要一部新宪法吗?》,刊于[德]《德国》杂志(中文版)2001年12月-2002年1月一期,第63页。

[7] 参见迪克·梅斯纳《欧洲联盟在新的世界政治中的前途》一文,刊于[德]《国际政治与社会》杂志2001年第1期。

[8] [美]埃里克·普凡纳《经济势将反弹,但90年代风光不再》,刊于[美]《国际先驱论坛报》2001年12月19日。

[9] [英]《经济学家》周刊2001年12月1日一期刊登欧元系列文章之六《期待万能药》。

[10] [英]《经济学家》周刊2001年12月1日一期刊登欧元系列文章之五《边界与壁垒》。

[11] 王建生报道,见《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12月4日。

[12] 参见[美]丹尼尔·平托《缺乏欧洲主权的欧元作用不大》,刊于[美]《国际先驱论坛报》2001年12月19日。

[13] 参见[德]《世界报》2002年1月3日报道。

[14] 《经济日报》2001年12月4日报道。

[15] [英]《经济学家》周刊2001年12月1日一期刊登欧元系列文章之八《现在是大力推动欧元的时候了吗?》。

[16] [美]罗伯特·塞缪尔森:《复苏为何如此缓慢》,刊于[美]《新闻周刊》2002年特刊。

[17] [德]米夏埃尔·齐普夫:《在新经济中生存》,刊于[德]《德》杂志(中文版)2001年10-11月一期,第40-47页。

[18] [日]《日本经济新闻》2000年11月17日。

[19] 欧盟驻华大使安高胜2002年1月1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发展报告(2001-2002)》发行式上的演讲。

[20] 德国外交部亚太事务专员福尔克·施坦策尔博士2002年1月3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所作的题为《“9·11”事件之后德国的对华及亚洲政策》的演讲。

[21] [法]《论坛报》2002年1月22日刊登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威廉·德伊森贝赫的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