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
当前,高新区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强度最大、创新成果最丰硕的区域,创新成果产出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我国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以高新区为核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来承担创新驱动发展“探路者”的角色定位。
一 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
1985年,党中央作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科技园区。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火炬计划,明确把创办高新区作为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1991—2015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建立了147家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依托,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为主要的战略力量。
(一)综合实力持续增长
截止到2015年底,147个国家高新区集聚了3116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37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7.4%;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4521.6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31.8%,全部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
(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稳步提升,2015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为180.9点,较2010年提高了80.9点。构成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的五个分指数中,创新资源集聚指数、创新创业环境指数、创新活动绩效指数三个分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而创新的国际化指数、创新驱动发展指数则略有下降。2015年,创新资源集聚指数、创新创业环境指数、创新活动绩效指数、创新的国际化指数、创新驱动发展指数分别为162.6点、298.8点、124.3点、259.5点、126.9点,其中,创新创业环境指数提升幅度最大,指数同比增长率达33.4%,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见图1-3)。
(三)创新创业生态加速优化
国家高新区紧密围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面创新的国家战略部署,从多方面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截止到2015年年底,147家国家高新区共拥有众创空间1074家,其中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为230家,逐渐形成了大众创新创业的规模优势;80%以上的国家高新区建立了创业投资引导机制,国家高新区当年新增企业数与企业总数的比例平均值为20.1%,当年新注册企业中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型企业占园区当年新注册企业的7.0%(见图1-4)。
图1-3 2010—2015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
图1-4 2015年各类高新区当年新注册企业与企业总数比例情况
(四)创新水平引领全国
目前,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40%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人员和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全国147个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与园区GDP比例)为5.6%,研发人员密度(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为708.8人,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和14.6倍。2015年,147个国家高新区每万名从业人员授权专利是硅谷每万名居住人口授权专利(2014年为65.5件/万人)的1.9倍,万人授权发明专利(42.2件/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64.8件/万人)分别为全国水平的9.2倍、8.7倍(见图1-5)。但与国际先进园区相比,国家高新区吸引和凝聚国际人才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2015年147个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中外籍常驻人才占比仅为0.4%,外籍常驻人才占比最高的苏州工业园为3.4%,而美国、加州、硅谷出生在国外的居民占比分别为13.3%、27.1%和37.4%。
图1-5 2015年我国代表性高新区与美国代表性园区万人专利授权对比
(五)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载体作用更为明显
2015年,全国147个国家高新区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和从业人员占高新区企业总数和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均在40%以上,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占国家高新区总体的比重均在30%左右,其中出口创汇占比高达61.4%。同时,国家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在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扩大就业方面贡献很大,尤其是对经济效益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见表1-2)。2015年,147个国家高新区的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约为高技术制造业的两倍,高技术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数增长率和上缴税额增长率分别为高技术制造业的3.2倍和5.2倍,且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整体利润率高出高技术制造业3.9个百分点。
表1-2 2015年国家高新区主要指标及占比
二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历程与发展成效
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冲击,国务院提出:要发挥国家高新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并率先批复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武汉东湖三个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翻开了国家高新区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发展的新篇章。
(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历程
截至目前,全国已批复设立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东中西均布局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中东部是我国较早设立示范区且数量较多的区域,17个示范区中有超过半数位于东部地区。随着中部武汉东湖示范区和西部成都示范区的设立,长株潭、西安、郑洛新、合芜蚌、重庆等示范区也随之建立,中西部区域的创新链条逐渐形成(见表1-3)。
表1-3 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本情况一览
续表
(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
经过七年的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各地创新资源,新产业、新业态勃发,新动能正在积蓄,创新溢出效应明显,对区域经济以及产业牵引能力日益增强,已成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发展速度和效益“双提升”。在新常态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然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如武汉东湖、湖南长株潭、四川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数年保持30%左右的增速。
大众创新创业深入推进。2015年,武汉东湖新创办科技型企业6000家,同比增长42%,上海张江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近一万家,同比增长25%。北京中关村“千人计划”入选者占全国20%以上,创业投资项目数和金额均占全国40%以上。
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涌现。2015年,北京中关村聚集了近两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业实现总收入占全区总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下一代互联网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实现总收入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的70%。武汉东湖光纤光缆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光器件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2%。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成果转化成效突出。2015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835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成交额达87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21%。比如,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利用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政策,2015年实现新药研发成果转让总额8亿元。
成熟政策加速推广。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关村从2010年开始推动的6项政策推广到全国,而2013年开始推动有关税收优惠的“新四条”推广到其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了目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6+4”政策。根据批复,各自主创新示范区除了享受“6+4”政策外,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作出示范。一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在地方率先深入开展市级改革政策创新。武汉东湖则在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政府采购、财政税收、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保税区设立方面进行了探索。上海张江示范区大力深化行政审批权下放、投融资体制、集成电路保税产业链、生物医药便利通关改革等试点;深圳出台了全国首个《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率先在全国构建了市、区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化系统、项目专员终身责任制等改革措施。其他示范区结合自身的发展,在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也做出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