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书城的书:多样性的书店类型
刘易斯·芒福德认为,钟表消灭了“永恒”这个人类动态的度量和关注点,但印刷机又使“永恒”得以恢复。他甚至偏爱地说道:“印刷的书,比其他任何设备都更能把人从此时此刻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印刷品使事件变得比它本身更有影响……印刷形式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其余的世界往往变得更虚无缥缈。”[3]印刷把现在和永远连接了起来,它将个人的观点带入一个未知的王国,而阅读使人得以进入一个观察不到的、抽象的知识世界,激发了作者和读者强烈而无须掩饰的自我意识,给予我们自我,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
占绝对核心主导地位的出版物经营是书城区别于其他文化消费场所和商业购物中心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书城项目运营成功的基础,书店的设置和经营至关重要。以深圳书城中心城为例,书店面积约2万平方米,占总经营面积的一半。书店业态非常丰富,既包括1万多平方米的综合书店(见图2—1),中国最大、享誉华南的音乐时空主题店,又有专营外版书的益文书局、永不打烊的24小时书吧,以及经营古籍善本和二手书的尚书吧等特色书店。这些书店根据书城的区域功能定位,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中心书城的不同区域。多种类型的书店组合呈现的方式既可以满足市民综合一站式阅读需求,又可以使少儿、大众、白领等不同顾客群分别处于相对独立互不干扰的阅读空间,同时又让整个书城空间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图2—1 中心书城的主力卖场——综合书店
深圳书城对于书店的运营可总结为三点:一是经营面积和品种要成为书城的核心主力店;二是出版物经营空间现代、文气、雅致;三是经营业态的组合灵活多变、不断创新,可以是纯粹的出版物大卖场,可以由“综合卖场+专业书店”构成,也可以是多个专业书店、特色书吧的集合,甚至可以含有文创、生活美学、设计等文化元素。
可见,大书城里的书店类型设置是多元而灵活的。大书城的本身可能就是综合书店,也可能是“书店+”模式,而后者涉及的领域已呈现越来越广泛和多元的趋势。与此同时,网络书店开始涉足实体书店,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现象。
一 综合书店
综合书店所具备的功能不局限于一个纯粹的图书买卖场所,已延展到融图书、咖啡、演出、讲座、展览、创意等新形态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空间。综合书店可能是一座书城的主体,典型代表是中心书城的主力卖场;也有可能是一座书城,如罗湖书城。
1996年,罗湖书城开业伊始,在运营管理中即以创建“五星级书城”为目标进行全方位的实践和探索:使用开放式自选,首创超市化管理模式;率先应用自主开发的BIMS信息系统进行连锁经营管理,打造了采购、销售、计算机、物流、营销五大业务中心,开创了新华书店系统的计算机信息化时代;创新性地设立商务中心、总服务台、邮电代办所、银行等设施,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引领书业风气之先,开创了全新的综合书店类型的书城模式。
随着行业形势变化、竞争加剧、硬件老化,罗湖书城在设施设备、体验空间、业态组合等方面开始显现不足。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罗湖书城于2015年4月启动升级改造,7月16日新装开业,标志着第一代深圳书城的成功升级。改造后的罗湖书城将原有天花拆除,提升层高,使得空间更为通透、宽敞;原有的铁质书架整体更换为木制书架,更加贴近阅读,显得温馨而亲切,不同类型的书架围合出多层次的阅读空间,营造出浓郁的阅读氛围,让书城变身为一个温馨的大书房;灵活运用灯光效果,让空间亮起来的同时,读者的视觉感官更加舒适愉悦。
值得一提的是,罗湖书城通过紧缩式开发,置换出面积,增加了休闲体验空间、文化活动空间(见图2—2)、展览展示空间,增强卖场的丰富性、可逛性和体验感,提高人气聚合力。如随处可见的休闲座椅让读者的阅读选购更为舒适;集阅读、学习、交流功能于一身的“新新书吧”(见图2—3)使得空间体验感更加丰富多元;签售区和青少年活动区定期开展特色阅读文化活动,为读者呈现鲜活的、高品质的阅读文化生活。卖场随处可见的主题展览展示,让读者徜徉其中,流连忘返,每次到来都有全新的体验和收获。
图2—2 罗湖书城文化活动区
图2—3 升级改造后增设的书吧
新装后的罗湖书城还运用微博、微信手段,实时提供资讯获取、活动推广、吧区点餐等线上线下服务,为读者提供指尖上的便利;通过“微平台”构建互动空间,实现读者和读者间、读者和书城间阅读分享的新模式。
20年来,罗湖书城累计销售了8000余万册,价值21亿元的图书,总量相当于深圳市图书馆全部馆藏量的20倍;累计接待读者1亿多人次,举办各类活动5000余场次。[4]无数人在这里读书、会友,参与公众活动,度过了温馨美好的闲暇时光,留下了难以忘怀的阅读记忆。作为深圳书城品牌的发源地和深圳全民阅读的起点,罗湖书城因为见证并记载了深圳人20余载的阅读热情而备受尊重。
二 主题书店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信息更替越来越迅速,人们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不再仅限于泛泛地了解,而是要深入挖掘。在这一点上,综合书店往往无法满足今天的读者对书籍专而精的需要。主题书店应运而生,正是为了满足某一特定群体的阅读需求,同时也是实体书店瞄准细分市场的探索。主题书店指专门销售某一特定主题、产业、行业及其相关领域书籍的书店。此类书店主题性和专业性强,提供某一产业或行业多角度全方位的书籍及资讯,“人无我有,专精尖”是此类书店的最大特色。如大众书局的“女性”书店、电影主题书店、中心书城的音乐时空主题店、儿童青少年主题店、南山书城的主题店集群等。
南山书城经营面积3.6万平方米,图书经营面积达8000平方米,自2004年7月开业以来,共举办各类活动近千场,接待读者约3000万人次,售出图书近3000万册,是深圳的文化地标之一。[5]2014年4月,在开业十周年之际,南山书城启动改造工程,以书业为核心,重新组合弘文文化用品、书城培训以及各类文化精品等。新装后的南山书城设置了23个主题特色书店,陈列图书品种约15万。7月,修葺一新的深圳南山书城重新开门迎客。令读者惊讶的是,此前大书城宽绰单调的卖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拥有独立空间的主题书店,文学馆、哲学书店、生活旅游书店、科普长廊、中医书斋、艺术长廊、少儿书店等,选书变得更容易。
为何把“大”书城改成“小”书店来做?这代表着深圳书城在服务上的又一次创新和尝试。大书城因其营业规模大、图书品种齐全、环境优良而受到大众的欢迎,但在大书城数十万品种的图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书,读者常常有大海捞针之感。而到了周末,大书城里熙熙攘攘的景象,让一些想在书城里安安静静看会儿书的人望而生畏。这也成为大书城服务的瓶颈。
为突破这一瓶颈,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重新装修后的南山书城创新书店业态,对大卖场进行重新定位,以主题书店的集合体形式来重新组合,采用精耕细作的“专业书店”运营模式,缩减大卖场的规模,强化主题书店形态。南山书城的营销策划人员表示[6],新装后的南山书城,由一个个具有独立空间的主题书店构成,这些主题店聚合同类图书,免除了读者大海捞针般的选书烦恼。
此外,中心书城的音乐时空也是典型的主题书店,是华南地区最具规模和专业水准的音乐主题店(见图2—4、图2—5)。该书店的经营面积1500多平方米,推崇“让聆听成为享受”的理念,分为音乐、影视、听书、音乐图书四个馆,以不同的载体呈现近3万个品种的音乐出版物,组合有博兰斯勒钢琴、懒人听书等项目,定期推出精彩纷呈的特色主题展和音乐沙龙活动,给读者提供更多的体验。2016年,中心书城对店内封闭的音乐图书区视听室进行改造,变为开放空间,更名为爱乐坊,主要陈列音乐赏析、普及类图书,为音乐爱好者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小书坊。
图2—4 中心书城音乐时空,华南最具规模和专业水准的音乐主题店(1)
图2—5 中心书城音乐时空,华南最具规模和专业水准的音乐主题店(2)
三 书吧
书吧是近些年流行起来的一种读书场所,在经营书籍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舒适的阅读、交谈环境。书吧集图书馆、书店、茶馆或咖啡馆的特点于一身,人们可以在喝茶、喝咖啡、聊天的时候翻翻时尚杂志、流行小说,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身心。《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16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67.3%的人表示身边有人经常泡书吧。经常“泡书吧”的会是什么人呢?调查中,68.8%的人认为是“文艺爱好者”,59.0%的人认为是“白领”,58.1%的人表示是“大学生”。[7]为了迎合“文艺爱好者”“白领”“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书吧开始成为书城、购物休闲场所的热门业态,成为青年人扎堆的阅读空间。在中心书城内,有两家书吧值得一提,一家是24小时书吧,一家是尚书吧。
(一)24小时书吧
位于中心书城的24小时书吧,从2006年11月1日开业至今,已跨过整整10个年头。这家中国内地坚持了最久的24小时书店,已有9.6万个小时不熄灯不打烊的纪录,有“深圳十大书吧”的美誉。
2006年,当深圳这座全力推动全民阅读的年轻城市,在位于城市CBD的中心书城辟出一隅,开设了24小时书店“星光阅读栈”时,有家中央媒体报道——“我们不敢说,这家书吧之于深圳,就像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是一座文化地标。但我们不能否认,这家书店和它的守望者,是这个不满30岁城市小小的基因”[8]。从开业那天起,天花板上的灯就再也没有熄灭过,书店成为许多爱书人流连忘返的“家园”。国务院参事王京生对24小时书吧深情寄语道:“即使整座城市都沉入了黑夜,这盏灯也为你亮着。”这句温暖人心的话语已成为24小时书吧的标识语(见图2—6)。
图2—6 24小时书吧中的读者
无论是在刚苏醒的清晨、热闹的午后,还是静谧的深夜,24小时书店总在为人们守候,照亮这座阅读不夜城(见图2—7)。陪伴阅读者的,还有挑灯夜读的守夜人。在24小时书吧工作过7年的蓝天海,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上通宵班,迄今已陪伴读者度过700多个深夜。“在白天,深圳是个热闹的都市,到了深夜,这座城市恢复难得的宁静,当所有读者专注看书时,就是这座城市最美的一刻。”
图2—7 读者在夜色中的24小时书吧
2011年8月,星光阅读栈“升级”为24小时书吧,从一家单纯的书店转换成一个阅读生活场所——读者可以买书读书,可以找个角落安静地进行书写创作,也可以约朋友清谈,还可以参加讲座等文化交流。以撰写诚品书店文案成名的李欣频是书吧首场阅读主题聚会的嘉宾,她认为“中心书城已经成为展现深圳生活方式的一个文化场所。从诚品书店走出过林怀民、赖声川等知名的中国台湾文化人,希望也有深圳名家诞生于这个文化空间”。一位在深工作的中国香港设计师在书吧创下了连续待7天的纪录,一周之后,店员们虽然只知道他姓李,但彼此之间已有了更多的默契和微笑。
作为深圳唯一一家通宵营业的书吧,“24小时书吧”是一个亲切、包容、开放的场所。它既是舒适的,又是优雅的、独立的,同时也是开放的。书吧在白天是一个优品书店,在夜晚则是由一本本书围合而成的私密领地。在合适时,这里也可以开展主题阅读聚会或创意展览。它可以是一个人的,也可以是一群知己的。读者钟芸感慨,“这是我在深圳最喜欢的地方,地处城市心脏位置,小小书吧让市民能够全天候与书约会,快乐栖居”。
即便是在台风肆虐、停工停课的恶劣天气里,24小时书吧也不曾熄灯打烊,仍然为城市的爱书人、流浪者提供温暖的庇护场所。2017年高考作文题的山东卷就引用了24小时书吧的故事: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她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9]
作文题名为“24小时共享书店”,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文章,可见24小时书吧对涵养城市文明,抚慰个人心灵的人文情怀已经深入人心,引起广泛关注。
(二)尚书吧
2006年,深圳书城中心城开业,尚书吧同步开张。这是深圳书友共同谋划的一个爱书者的据点,创办之初就走上与传统书店截然不同的另类路线——以“古旧书+红酒”为组合模式。尚书吧以古籍、善本、经典出版物、二手旧书、精选书籍、主题杂志等的展销、收藏、交流活动为主;同时,经营红酒、餐饮、茶饮,“以酒养书”。读者可以随性、舒适地读书、品酒,书与酒相得益彰。尚书吧恰如其分地演绎着书与人、人与酒、酒与书的故事。
尚书吧的第一位客人是著名文学理论家陈子善,后来他每次来深圳都要来此寻书访友。开业第一天,店里所有关于陈寅恪的书就被卖光了。业内人士表示,“中心书城作为一个卖新书的地方,也需要有卖旧书的业态,这是一个有益补充”[10]。
实际上,除了经营旧书、红酒和餐饮,尚书吧更是深圳书友的一个“根据地”。古籍爱好者逢周末聚集在店里交流淘书心得,书友展示各自淘来的古籍善本、介绍淘书经过或普及版本知识。尚书吧还举行旧书交流,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免费摆摊,前提是只能卖二手书和正版。许多来深圳的作家、文化名人在这里分享阅读心得,不少外地书友慕名而来。
2016年,尚书吧新装改造,新增了西式餐饮,并专门开辟出观影空间。由深圳书友、影评人及电影爱好者共同谋划的“尚书吧电影学堂”,由杨争光、梁二平出任总策划,深圳“碟王”崔建明主持,著名影评人王樽驻吧主讲。该学堂是一个公益性质、影友之间的内部交流平台,除了围绕电影定期开展主题沙龙、观影分享会及讲座外,将拓展系列电影衍生品,比如电影书籍展、电影主题旅游、电影服装秀等。同时,立足更深入的电影比较学的探讨研究,透过不同年代、不同版本、不同类别的电影比较,梳理时代的印痕和科技的发展进程,感悟电影的魅力。
作为深圳唯一一家获得中国独立书店创新奖的书店,尚书吧“古旧书+红酒”的经营模式在深圳仅此一家,别无分店。只要是对藏书稍有兴趣的深圳人,都知道中心书城南区有一家专卖旧书的尚书吧。十年之间,它已经发展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
四 多功能组合:“书店+”
过往20年间,大书城飞速发展,很多大书城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20年后,在“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及跨行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主流的新时代,书城里的书店业态也在不断进化。形式上,不仅仅止于综合书店大卖场、主题书店、书吧在书城空间的铺排,在各书店内部也从纯粹的书向多载体多元素丰富扩展,阅读与咖啡、文创、旅游、电影、科技、音乐、亲子等各种元素相叠加,层出不穷。“书店+”的模式在行业里渐渐走红。
在“书店+”模式里,择几位代表者概述如下。
(一)书店+生活美学
美学专家刘悦笛在引进“生活美学”的概念时曾说,“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的质变,它包含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即‘审美日常生活化’”[11]。
把审美生活化,让生活审美化,是中心书城打造城市文化生活中心的策略之一。2010年,中心书城在二层的南北区连接处新辟了一条千余平方米,文化、商业、艺术与设计跨界合作的创意长廊,又称“CROSS”空间。这个以创意艺术为主题,集展览、沙龙、文化资讯等于一身的充满趣味的创意空间,营造了一个创意产业、创意群落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深受读者的欢迎,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活动缤纷,人头攒动。这条长廊的设置代表了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某种程度上就是营造一种独特的、新鲜的、互动性的“生活美学”,让创意产品、创意活动、创意思维代表的审美元素与市民的文化生活彼此交织和渗透,给读者带来极具美学意识的文化体验。
放眼全国书业,在“书店+生活美学”方面的佼佼者,还有诚品和方所。苏州的诚品生活定位于“一座人文阅读、创意探索的美学生活博物馆”,其中书店的面积只占到1/4,文创平台、潮流生活、风格美学、创意设计、视觉实验室等其他元素的较重占比,打破了人们对书店的固有印象。方所则是书、服饰、文创等品类的集合店,“文青范儿”、小众化的路线让方所的书籍与众不同。成都方所的书店面积达2000平方米,占半壁江山。方所一直贯彻创始人毛继鸿统一的“东方审美”,即有美感、有创意,能满足生活需求,能创造生活乐趣,这既是贯穿混业经营的核心理念,也是他坚信的客户的核心需求。
(二)书店+设计
中心书城在创立之初就定位于三大功能: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二是创意项目孵化基地,三是城市文化生活中心,给市民提供了一个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功能于一身的空间。为了凸显定位中的设计功能和孵化创意项目,2008年7月,“iMART创意市集”进驻中心书城。2010年,中心书城创意长廊空间里积聚了许多在“iMART创意市集”上脱颖而出的原创品牌,一个个摊档演变成一个个小店铺,在中心书城的平台上孵化成功后,进而形成品牌连锁店,被特邀进驻深圳大型商业中心。这里既有韩湛宁、张达利等深圳著名的平面设计师的创意小店,又孵化了若姆、无感、花期等一批深圳年轻人原创设计品牌。
2011年,以手工DIY为亮点的“创意手工街”在北区诞生,这里成为包含泥塑、手绘陶瓷、拼布、魔方等以手作为特点的手工加原创的天地。经过几年的孵化,从2015年至今,“手工一条街”从无人问津到门庭若市,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亲子家庭,做手工的孩子们在这里乐此不疲。通过这两个设计类型的空间,中心书城滋养了大批创意产品的欣赏者、消费者,激发了创意意识,营造了创意氛围;以创意文化、设计理念塑造、引领、影响读者,用设计改变生活;契合了中心书城“体验式书城”的特点,深化了体验感、现场感和互动性。经过多年的培育,中心书城逐渐成为创意理念萌发、创意项目孵化、设计产业发展的平台。
在业界以“书店+设计”著称的还有叶一堂(Page One),成立于1983年,总部位于新加坡,目前在大中华地区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中、英文及艺术设计书店。叶一堂坚守本色的同时顺势改变,主打原版、设计类书籍,店铺装潢年轻时尚且极具个性。每一家店都有其独特的设计,从纯书店经营转型为多元文化交流空间。Every book begins with page one——每本书都从第一页开始,这是Page One名称的由来。它还有一个别致的中文名字“叶一堂”,有“外文书店里的‘诚品’”之称。
(三)书店+杂货店
一些书店另辟蹊径,把杂货店的概念引入书店,开创出“书店+杂货店”的新模式。由深圳书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开封市政府联合开发的“开封中心书城”就将实践这一模式。在开封中心书城一层,其图书售卖区与全进口超市“吉吖咪”实行无缝连接。书籍陈列以推荐阅读区、人文社科、生活闲暇、经济管理、部分设计美学、幼儿读物为主;“吉吖咪”则定位为艺术会员进口商品主力店,售卖图书周边与文化、时尚品牌紧密联系的商品。项目运营策划的立足点在于,以“书”作为贯穿整个综合体消费场景设计的基础元素,营造“书店+杂货店”的业态气氛。该项目业态的创新组合模式,将成为中原地区艺文书店标杆。
有书店变身杂货店的,也有杂货店转型为书店的,无印良品就是其一,正在把自家的“杂货店”改造成书店或者是有“书”的店。2015年,无印良品在九州福冈市的博多运河城店,最吸引人之处便是“MUJIBOOKS”(无印良品书店)的粉墨登场。全店一共3万余册图书的售卖阅览区,依照相关主题与同类商品并至一处。例如,在售卖旅行用品的区域,当你在挑选完洗漱袋、收纳包后,或许也会有兴趣拿起一本与目的地相关的游记翻阅,以至于最终一同放入无印良品自家的旅行箱。在3万余册书中,没有畅销书,大部分在呼应“如何文艺且小清新地过日子”“简单而高质量的生活”这类MUJI式主题,聚焦吃穿住行的日常生活以及由之产生的所思所感。
同年底,全球最大的无印良品旗舰店上海淮海755店开业。图书的可销售数量不过3万册,从一楼到三楼,无论服装、绿植、家具,各商品区域内,书“见缝插针”“无处不在”。书架没有传统的“人文社科”等分类,只分“衣、食、住、行、育、乐”六大主题。
(四)书店+新媒体空间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忙碌的都市生活,为听书类产品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听”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听书软件成为新的阅读载体。“听书”与“读书”矛盾吗?深圳书城给出了答案。
2016年11月,腾讯旗下最大的听书类APP软件——懒人听书进驻中心书城音乐时空主题店,新设“懒人听书好书留声”专区,启动了“好书留声——聆听读书月好书”项目,开启了新媒体空间入驻实体书店的新范式。“懒人听书好书留声专区”共设有4个板块:十大好书、十大童书、懒人精选、人文社科,提供22台配套的聆听设备以及舒适的座椅。“好书留声——聆听读书月好书”项目是深圳“懒人听书”与深圳读书月合作,在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旗下中心书城音乐时空落地的体验式、公益性项目。
项目将坚守10年的“十大好书”以及新晋的“十大童书”评选出的100多本优秀书籍,转化为有声读物,无偿提供给读者倾听。懒人听书的合作方表示,这些资源是专家和读者千挑万选且经过岁月洗礼的文化精髓,值得通过新媒体加以传承。“好书留声”是从“读图时代”向“听书时代”过渡的新形势下有声读物的产物,不仅为读者听众提供更加丰满的感官体验,满足听书读者的需求,同时以“互联网+阅读”的新模式来推广全民阅读。
中心书城音乐时空店的负责人表示,光顾“好书留声”专区体验的顾客非常多,许多读者在购书之前希望坐下来听一听,挑选一番后再做决定。“听书”这种新形式,无形中也带动了实体书的销售。
(五)网上书店的线下版
网上书店开设实体书店,在2015年出现端倪,饮“头啖汤”的是亚马逊;2016年,在中国,当当网也抢滩传统书店零售业,这从侧面生动说明了实体书店的魅力、活力及存在的必要性。
2015年11月,亚马逊在西雅图大学村开了第一家实体书店,名叫Amazon Books。从消费者层面来说,亚马逊的线下书店自带线上营销的基因,呈现出三大与众不同的亮点:首先,承诺价格优势。亚马逊书店内所有图书不注明价格,店内价格和亚马逊官网售价连接,顾客只需使用手机应用或店内安置的扫码机即可进行价格查询。其次,用户诚意推荐。亚马逊书店里的图书不注明价格,取而代之的是显示图书的综合评分,外加一则书评人的推荐。图书以专区形式进行归类展示,比如“本月畅销书”“本周最多预定图书”“用户最多收藏图书”“拥有4.8颗星以上评分”等。这些归类来自亚马逊官网收集的用户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根据受众群体和地区进行针对性营销展示。最后,打造线下体验馆。除了图书,店内还主打科技产品。主要以亚马逊自主研发的电子设备为首选,主推以智能家居为核心的智能设备,包括智能音箱Eco、电视盒子FireTV、平板电脑FireTablet、电子书阅读器Kindle等。继西雅图之后,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亚马逊还将在芝加哥、波特兰、圣迭戈和纽约市开设实体书店,亚马逊在全美的实体书店总数将达到5家。
2016年9月,梅溪书院&当当梅溪书店开业。作为国内首家O+O实体书店,当当梅溪书店由步步高集团和当当共同打造,24小时经营,实行当当线上线下同价经营。梅溪书院位于长沙梅溪新天地城市综合体东南面,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共有图书4万余种、12万册,根据当当网大数据选品,优选文学、小说、历史、艺术、童书、建筑、自然科学等40个品类图书。特别开设当读、阅享当下、当当书湘榜等特色栏目,个性展示当当网五星推荐优质图书、湖湘文化和湖南地区畅销图书。书店定位为集书店、咖啡、艺术空间、展览、讲座等于一身的文化社交场所。
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介绍[12]:“当当梅溪书店是全国第一家O+O书店,是价格与当当网同价的24小时实体书店,是一个互动的、智能的、时尚的书店。”梅溪书院不仅仅有书店、讲堂,还有咖啡、展览,每月将安排举办国内外众多文艺、文创、文化活动,拟打造一个超级文化IP。当当CEO李国庆表示[13],网上书店代替不了线下社交,当当O+O实体书店依靠“互联网+”既突破了传统书店时空的限制,又突出了线下社交和文化体验,为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和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更适合读者的解决方案。当当网还表示计划在三年内开千家实体书店,涵盖mall、超市书店、县城书店等多个类型。